刘奭成为纯儒太子,引起汉宣帝的担忧,不过最终还是没有被换掉

刘胥因为利用巫术谋取造反最终被发现而自杀,汉宣帝算是舒了一口气。但是这并没有让他真正放松下来,因为他要考虑自己的继承人问题了。

1.太子刘奭

太子刘奭是汉宣帝在民间没有发迹时与发妻许平君生下的孩子,也正因为如此,他算是汉宣帝与许平君爱情的结晶,而不是掺杂政治的产物。

后来许平君被想要自己女儿霍成君当皇后的霍显害死,这让汉宣帝非常痛心。不过汉宣帝也爱屋及乌对刘奭更加关注,保证了霍成君无法害死他。

等到霍光去世之后,汉宣帝则直接宣布刘奭立为太子。为了保证刘奭不受到其他波折顺利当政,汉宣帝还特意选择了没有子嗣的王美人为后。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周边的环境和事情会发生变化,人的感情也会随之而改变。汉宣帝随着时间的流逝,越发对太子刘奭不喜欢,反而更喜欢另一个儿子刘钦。

汉宣帝一共有五个儿子,刘钦是第二子,也是汉宣帝非常宠爱的妃子张婕妤的儿子。

汉宣帝爱屋及乌之下,对刘钦自然也更加喜欢,再加上刘钦自己表现出来的聪明伶俐,让汉宣帝有了别的心思。

2.纯儒的太子

要说汉宣帝完全是因为感情变了心而讨厌太子刘奭也不对,这其中还掺杂着重要的政治因素。

自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了独尊儒术之后,儒学在汉朝大行其道,要想当官什么的,必须对儒学有所了解或精通。

为了更好地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刘奭,汉宣帝请来了很多儒家大佬给刘奭上课。而从小就接受儒学教育的刘奭也不负众望,成为了温文尔雅的书生太子。

要知道当一个文官,温文尔雅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作为一个皇帝,只会温文尔雅必然会出现大问题。因为皇帝要面临的不管是好官还是坏官,都是有能力的官员,只靠温文尔雅是无法管理他们的。

就在汉宣帝对刘奭的温文尔雅越来越不耐的时候,刘奭突然强硬了一回。有一天他突然闯到汉宣帝的宫里,然后劝谏汉宣帝不要动不动就用酷刑,应该用道德去感化。

汉宣帝听刘奭这么一说,立刻呆住了,他没想到自己的太子如此愚昧,只好告诉他汉家治国之道要霸王道兼用,而非单用儒家的道德,更何况儒家更喜欢尊古贬今,不符合实际。

到了这个时候,汉宣帝一句话不可能再去改变刘奭了,气得吐出一句,乱我家者,太子也。也正是因为如此,汉宣帝不得不考虑更换太子的可能性。

3.不了了之

要考虑更换太子,自然首先要有太子候选人,正好汉宣帝还有其他四个儿子,特别是二儿子还非常优秀,非常受汉宣帝喜爱。更有利的优势在于,其母亲也是皇后的有力竞争者。

除去选择候选人之外,汉宣帝想要真正更换太子还需要说服皇后以及其他的众大臣们。于是汉宣帝先找来了王皇后,想要听听她的意见。

结果没有意外,王皇后不同意更换太子,更是给汉宣帝上了一堂古代历史课,告知他废长立幼会招致祸端,导致国家灭亡的。

汉宣帝一看王皇后都不同意,那就更别说去说服朝中大臣了。这些儒家大臣不仅是太子的有力支持者,更是嫡长制的捍卫者。

汉宣帝最终还是放弃了更换太子的想法,这其中固然有现实的政治考虑,当然也有对自己发妻许平君的感情因素。

既然放弃了更换太子,那就要安排好其他儿子的去处,于是汉宣帝封刘钦为淮阳王,并让朝中素有威望的韦玄成为相国,以防止刘钦未来有不该有的想法。随后其他几个儿子也被分封了出去。

汉宣帝终于安排好了一切,然后学着汉武帝也来了个临终托孤,选择了萧望之、周堪、史高共同辅助太子刘奭执政。

公元前49年,汉宣帝驾崩,享年四十三岁。

4.结束

古代的皇帝虽然权力至高无上,但是就算再集权的皇帝也要受到现实的制约。汉宣帝也是如此,他尽管看到了太子可能带来的祸端,但是他也无力去改变。

不过汉宣帝最终没有更换太子,很可能也和他自己的身体有关系,他不能再去掀起一场因为更换太子引起的政治风暴了,否则又会为国家带来另一场祸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