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在战略上失策两次,否则朝代更迭的命运或许有所不同。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平西王吴三桂在庄严的大殿上召集了四镇十营的总兵马宝、高起隆、刘之复、张足法、王会等文武百官,正式掀起了反叛的旗帜。他果断地将国号改为“周”,以康熙十三年为新纪元的开始,并自称为“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吴三桂的反清行动进行得有条不紊,为了进一步鼓舞士气,他决定对官制进行改革。

他精心安排了各类将军的名号,包括金吾前后左右四将军、左右两翼将军、左右两掖将军、铁骑前后左右四将军以及骁骑前后左右将军等。此外,还设立了奋威、仁威、亲威、龙威、绥远、怀远、勇略等将军的职位。在文职方面,他设置了六曹、中书省等机构,并在反叛的次日,对文武群臣进行了封授。此时的吴三桂虽然已年过花甲,但他的威风不减当年,麾下的将领以及镇守云南的士兵战斗力十分强悍,即使与八旗精锐正面交战,也丝毫不落下风。

康熙皇帝在预料到吴三桂可能会反叛的情况下,仍然未能及时防范。叛军轻易地从云南出发,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攻占了贵州。随后,在康熙十三年正月十二日,吴三桂从贵阳出发,仅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抵达了镇远,二月进入湖南,至三月湖南全境沦陷。大军随后抵达长江南岸,摆出一副汹涌的气势,似乎一旦跨过长江,清廷的局面将难以挽回。

吴三桂的智囊团中有一位名叫方光琛的谋士,他胸有韬略,才智过人,曾长时间作为吴三桂的御用军师。然而,由于与吴三桂的侄子吴应麟、胡国柱、夏国相等人的不和,以及生活方面的不够检点,导致他被排挤,未能随军出征。方光琛的预言后来多为事实所证明。例如他曾警告吴三桂不要让贪鄙成性的吴应麟掌管军粮器械,但吴三桂没有听从建议。吴应麟后来倒卖军粮,大发横财,并在岳州被清军围困时因粮食紧缺导致战事失败。此外,吴应麟还企图杀害吴世璠,行篡位之事。

除了用人方面的失误外,吴三桂在战略上也犯下了重大错误。他以迅雷之势占据了云贵、下川湖地区后,没有趁机渡过长江迅速北上或拿下九江以绝南北通道。也没有选择占据关东、巴蜀蓄力待发。相反地他过于保守地让几十万大军窝在长江以南原地不动给了清军有利的时机去集结军队进行反击。虽然吴三桂有着丰富的军事经验但他对起兵造反的信念却摇摆不定。

在他发布反清檄文后不久又暗中给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疏内容与檄文不一致这无疑是在向朝廷示弱的同时又试图借兵威来要挟朝廷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这也反映出他内心其实并不想与朝廷彻底翻脸而是希望通过兵威来达到分裂割据的目的。正因为如此他在与清军的对峙中迟迟不肯决战而是寄希望于通过谈判或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与此同时康熙皇帝却对除掉吴三桂的决心坚定不移。康熙十三年四月他下旨处死吴应熊彻底断了吴三桂的退路逼他与清军决战。这一举动彻底打破了吴三桂的如意算盘他的爱子和孙子成为了牺牲品而此时清军已经做好了部署各省军队已集结完毕正欲与吴军一决雌雄。面对这一局面吴三桂悔不当初最终迫不得已决定与清军一搏。

从吴三桂举兵造反的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既成事实:一是他原本意图以兵威为要挟清廷以此来达到分裂割据的政治目的但内心并不想与朝廷彻底翻脸;二是他低估了康熙皇帝的决心和智慧在战略决策上出现了重大失误迟迟不肯进兵导致最终失败。如果吴三桂没有出现各种失误那么历史的发展方向也许会完全不同甚至有可能出现改朝换代的情况也未可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