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自己是乡下姑娘,嫁给我时全村都说我傻,直到部队首长亲自上门认她做干女儿
1987年深秋,军区首长办公室里一片沉默。我捧着那份沉甸甸的立功表彰材料,手指微微颤抖。
谁能想到,一个乡下姑娘,竟能在枪林弹雨中救下一个连的弟兄。
这是我的妻子——巧云。
五年前,当我决定娶她时,几乎所有人都觉得我疯了。
那是1982年的春天,我刚从军校毕业,被分配到川南某部当排长。那时的我,怀揣着满腔热血和抱负,整天想着建功立业。
休假回到村里,支书二话不说就拉我去他侄女家相亲。
"建国啊,你是咱村第一个考上军校的,放着城里的大学生不找,那可不行。"他一边走一边劝,"我侄女在省城医院当护士,文化水平高着呢!"
可那天,在去相亲的路上,我遇见了巧云。
她站在小溪边的石阶上洗衣服,身旁放着一个破旧的军用水壶。那是她爹从前当兵时留下的,据说是他在朝鲜战场上用过的。
巧云总是小心翼翼地擦拭那个水壶,仿佛那是什么稀世珍宝。
"你爹是老兵?"我走过去问。
她抬起头,阳光透过杨柳的枝叶,在她脸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是啊,志愿军。"她有些腼腆地笑了,"首长好。"
"别叫首长,叫建国就行。"
就这样,我们认识了。
后来才知道,她爹李光明是志愿军老兵,立过三等功,但在一次战斗中失去了右腿。
回村后当了拖拉机手,把那个陪他出生入死的军用水壶留给了巧云。
巧云从小就听着父亲讲战场上的故事长大。尽管只上到初中就辍学了,可她对部队有种特殊的感情。
每次看到我穿军装回来,她都会主动帮我拍打尘土,然后小心地挂好。
"当兵的衣服要穿得整整齐齐的。"她总是这样说。
消息很快传遍了村子。支书气得直跺脚:"建国啊建国,你可真是傻了!巧云连中学都没上完,能懂什么?你这前程可全毁了!"
就连我父母也劝我三思。母亲苦口婆心:"儿啊,你要往上走,得找个能说会道的,能帮你交际的。巧云太实在了..."
但我的决心已定。
1983年春节,我们结婚了。
婚礼很简单,但特别。我请来了连队的战士们,他们整齐列队,为我们敬礼祝贺。
当巧云穿着素白的衣裳,怯生生地向战士们鞠躬时,我看见她眼里闪着泪光。
婚后的日子,巧云像海绵一样拼命学习。她不识的字就一个一个地问,不会的事就一遍遍地练。
渐渐地,她学会了给战士们理发、补军装,还能用部队的缝纫机改制作训服。
最让战士们感动的是,她总记得谁爱吃辣、谁怕酸,谁的家乡在哪。
每逢过节,她都会张罗着给大家包饺子,还会给想家的小战士煮一碗家乡味的面条。
1985年,我升任连长。有人说是我能力出众,但我知道,巧云功不可没。她用朴实无华的方式,帮我凝聚了连队。
然而,命运总是喜欢跟人开玩笑。1986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彻底改变了一切。
那天,我带连队在山区驻训。暴雨来得又急又猛,山洪爆发,下游的村庄转眼就被淹了。巧云当时正在村里帮助转移群众。
我们赶到时,看见她正在齐腰深的洪水中,背着一个老大爷往高处走。她的脚被石头划破了,可还是咬牙坚持。等把老人送到安全地带,她二话不说就又往水里冲。
"那边还有人!"她指着一户倒塌的房子喊。
我拉住她:"太危险了!等救援队来!"
她却甩开我的手:"来不及了!都是乡亲啊!"
就这样,她一次次冲进洪水中。
最后一次,她发现一个孩子被困在漩涡里。没等我反应过来,她就跳了下去。
当我们终于把她和孩子救上来时,她已经昏迷了。送医院检查,医生说她肺部进水,情况危急。那一刻,我的心都碎了。
但她挺过来了,像个战士一样。醒来后第一句话就问:"孩子没事吧?"
这件事很快传到了军区。当首长来医院看望时,巧云居然还不好意思地说:"给首长添麻烦了。"
首长拍着她的手说:"好样的闺女!你知道你救了多少人吗?整整二十三条人命啊!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后来我才知道,那天巧云在昏迷前,一共冲进洪水十四次,救出了二十三个人。其中有八个是孩子。
调查组查明,如果不是巧云第一时间发现险情,组织群众撤离,后果将不堪设想。
军区为她记功表彰,还破格吸收她入党。
当我问她哪来的勇气时,她说:"我爹参军入伍时,也是这么大岁数。他说,军人就是要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冲在前面。我是军人的女儿,也是军人的妻子,我懂这个道理。"
今天,当我捧着这份立功材料时,想起五年前村口那些议论,突然觉得很温暖。
我娶的确实是个乡下姑娘,但她有着比天还高的志向,比海还深的情怀。她用行动证明,不是有文凭的才配当军嫂,而是有担当的才配当军人的妻子。
那个曾经腼腆的乡下姑娘,如今已经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军人家属。她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什么是军人的担当,什么是军嫂的责任。
窗外,秋叶纷飞。
我放下材料,望着远方的群山。或许,这就是命运最好的安排:一个普通的乡下姑娘,因为对军人的那份特殊情怀,成就了不平凡的人生。
而我,何其有幸,能与这样一个女子共度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