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聊三国:什么才是真正能跨越阶层的机会

公元188年,益州刺史郤俭因为横征暴敛,在当地造成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朝廷这边还没等处理他,他就被黄巾军给办了。

益州是大汉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东汉朝廷很快就派了新的管理者去益州,这个新管理者的名字叫刘焉

据《三国志》等书记载,刘焉和刘备一样,都是大汉皇亲,不过刘焉当时比刘备要更风光,因为人家这一脉,一直是朝廷承认的,史书曾明确记载:

(刘焉)以宗室拜郎中

不过刘焉这个地方上的郎中,含金量并不怎么高,因此后来刘焉果断的选择了辞职,而是干起了更有钱途的讲学,后来名声混出来以后,他又通过举荐真正进入了东汉的官僚体制。

刘焉刚开始进入体制的时候,干的不过是个小小的县令,后来他因为工作能力突出,才一步步的当上了能给皇帝提建议的高官。

如果没有什么特殊情况,刘焉干到这种程度也就到头了。

当时的东汉,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整的东汉已经乱成了一锅粥,于是刘焉就看了另一种可能。

当时刘焉向大汉的皇帝提了一个别有用心的建议,他认为现在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州郡的管理者和监管者沆瀣一气,在管理出现了问题之后,才出现了别的问题。

现在要想解决问题,必须派一些公正廉明的人到地方任职,为了让这些人放开手脚开展工作,最好让这些人别在把政务和军务分开,直接让他们军政一把抓,当然了这个工作职能变了,官称也要有变化,刘焉的建议是叫州牧

而且刘焉还提出,对于这么艰巨的工作,他愿意第一个站出来。

虽然刘焉表面说的冠冕堂皇,但是刘焉的这个建议里却藏着自己的小心思,州牧这份工作可不光是任务艰巨,它还容易尾大不掉呢,大汉一共才几个州,一个州牧如果真的军政大权独揽,那么这个州牧得有多高的权限,这不就相当于是一方诸侯吗?

朝廷如果接受这个建议,他们敢让外姓的人去挑这副担子吗,所以后来能去当州牧的,基本上都是他们刘家的自己人。

最有意思的是,刘焉当时本来是想去交州的,因为交州那边的太守刚出了问题,而且离混乱的中原比较远,但是刘焉后来又改主意去益州了,为什么刘焉要主动换地方呢?

因为一个叫董扶的人说益州有天子气!

所以你说刘焉当年为什么会提建议,又为什么会选择去益州,当年刘焉走马上任的时候,不光带去了自己的家眷,还带了两个曾经的同事,他们分别是刚才提到的董扶,以及和董扶同样有益州大族背景的赵韪,这是巧合吗?

后来刘焉进益州的时候,还获得了当地地头蛇贾龙的热烈欢迎的,等到刘焉进了益州之后,先是帮五斗米教的头目张鲁,拿下了曾被强占出去的汉中,然后张鲁又突然叛变,自己独占了汉中。

张鲁占据汉中之后,益州从某种程度上就无法和朝廷往来了,于是刘焉的益州就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独立王朝,你说巧不巧。

再后来,刘焉没了朝廷的约束之后,就开始清理益州的势力,这其中就包括曾经热烈欢迎他的贾龙,等到地方势力被收拾的差不多以后,刘焉自然就成了益州的土皇帝,本来刘焉还想当真皇帝,结果荆州刘表却把他的不法行为上报给了朝廷。

当时刘焉本打算遥控指挥儿子在京城直接搞政变,结果没搞成,没多久之后,刘焉就含恨去世了,当然益州还在他家族的手里。

如果是在正常年月,刘焉别说差点当上皇帝,他就是想把一个州的军政大权都抓在手里,那都是一种妄想,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国家是有自己的条条框框的,一般人想要有点野心,那也跳不出那些条条框框。

但是世道一乱,之前的条条框框就不适用了,此时谁的拳头大谁才说了算,拳头大的在选拔人才的时候,也会优先看谁的本事大,而不是先看你的背景、资历,于是不同阶层的人,都有了出头的机会。

如果不是东汉末年的大乱,“宦官之后”的曹操,能有机会开创霸业吗,刘备这个差点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落魄皇族,还能听见一声皇叔吗,老孙家那个根本拿不出手的出身,能让他家成为江东之主吗?

在古代,有的时候,对于有的人来说,混乱不是深渊,而是上升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