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动不动就辞官回乡,没有退休金的古人又是靠什么来生活?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李白对自己不向权贵低头的高贵人格,展现出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朝廷官员也一样,官场如戏,一场大梦,自古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无不在这个舞台上尽展风采,上演一幕幕精彩绝伦的人生大戏。

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致仕”被赋予了独特的仪式感。一般致仕的年龄比现代要晚,大概70岁左右。

但也因人而异,如果身体又不舒服或是疾病,提前申请也是可以的,也是非常人性化了。

退休待遇如何

古人致仕习俗,格外淳朴有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致仕”被赋予了独特的仪式感。

当官员年届花甲,或是身体力衰,他们必须亲自向朝廷提出申请,经过多番诚恳请求,才能获得皇恩,名正言顺地“还禄位于君”。

但也并不是一上书皇帝就会统一,他本人,也将在批准或挽留上做最后的一搏,如果是朝野素有遐迩的宿将,倘若稍一裁夺失当,都会遭致不少人的疏忽和质疑。

在审批官员退休这一项,皇帝必须慎重决定、必须审时度势,斟酌再三,才能避免损及基业。

那问题就来了,这些官员退休后的待遇都是怎么领的。其实在西汉前中期的没有固定的待遇,只有高官退休后,皇帝根据自己对此人的看法决定俸禄的多少。

太守以上的官员可以领三分之一,同样的,这职位之下就没有任何待遇。但还有更高一级的,比如少量功勋功臣就可以领全俸禄

后来慢慢的从三分之一提升到了二分之一,虽然有所提高,但享受的待遇却是没什么变化,在唐代,有功之臣可以领取全俸禄。

但六品以下的就没有这样优厚的待遇了,只能领4年的半俸,领完以后就要靠耕种或者出租一些农业,以此来谋生。

朝野上上下下,都在拭目以待这最后一路的走向,在皇权至上的时代,这简直就是一场关于生死的权力游戏。

别看只是退休,这一仪式不仅是权力中年的王者将自己收拢于家国的怀抱,也是他们对人生最后一次主动选择。

历经沉浮,官员告别是非场,回归人生的第二春天

退休官员的生活

虽然告别权力舞台,但致仕官员的人生却远未终止,恰恰相反,他们正踏上了人生的另一个崭新阶段,虽然比不上华丽的官服,但还是别有一番风味在其中的。

有人归隐园丘,在山林之间寻得心灵的宁静,那里青山环抱,溪水潺潺,不仅可以饱览秀美的自然风光,更可以遣怀当年的忧虑焦躁

或是垂钓临池,或是栽培奇花,在诗酒田园中慢慢体会人生的意蕴。

还有人乘兴讲学,传道解惑,使年轻一代的求知之火越燃越旺

他们或是在书院中讲解儒家经典,或是在学校里启迪后生,循循善诱,桃李香自盈门户。

这不仅传承了文化的火种,也播撒下了求知的希望。

一些老臣更是心无旁骛,潜心研习自己的专业领域,并由此结出累累硕果。

他们或是撰写巨著,或是进行田间实验,在古为今用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为学术的发展添砖加瓦。

更有人对乡里孺子牛施恩济世,兴利除弊。他们或是修缮水利,或是赈济灾民,用朴实的方式回报故乡,也将浩然的正气传播开去。

这种德泽乡里的精神,不啻是社稷人心的维系。

虽然已然告别权力舞台,但这些老臣们在人生的下半场却过得有声有色。

他们各怀绝技,在平凡的田园生活中发挥余热,将自己的精神力量一一升华。这种励志不渝的精神,正是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一环。

余音绕梁,人逾古稽

即便年过古稽,这些老臣们也未曾放弃对国家社稷的挂念。

他们虽已离开朝野,却仍时刻关注着朝政的得失,并毫不吝啬地提出自己的高见。

有的人对于朝廷颁布的一些政策存疑,便理直气壮地上书争辩,为民抱不平。

他们昭昭廉耻,即便言辞犀利也在所不惜,只为捍卫自己理想中的社稷太平,这种不畏权贵的精神,正是清流不竭的源头活水。

还有人即便在家中闲居,也始终牢记着施恩济世的使命,他们或是设置义仓以救贫困,或是修缮堤坝以防涝患。

尽管只是些举手之劳,却也足以温暖民心,赢得百姓的爱戴。这种己任行怡的足音,久久地回荡在乡野之间。

有些人更是怀揣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志向,在家中温故知新。

他们或是潜心钻研经书典籍,或是考订史料著作,从中汲取丰富的养分,那种勤恳好学的精神,不啻是段园鹤氓,于平淡中透射智慧的光芒。

这些老臣们退休在家,却也未尝真正闲了下来。相反,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将余热释放,将晚年的睿智播撒开来。

让上下四野的芸芸众生都能从中受益,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无疑是他们共同的写照。

归去归去,天地依旧

归去归去,沧桑巨变之际,唯有大自然的天地依旧如故。

比如那些已然退休的老臣们,虽然离开了尘嚣的朝野,却依旧保持着不变的精神境界。

对他们而言,不论是上疏争辩还是施恩济世,都是源于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这种对国家社稷的热忱,早已融入他们的骨血之中,成为了一种无法抛却的责任与担当。

即使是年过古稽,心系官场的他们也要尽自己的一分力,推动国家的发展进步。

而温故知新的学习态度,更是他们锲而不舍追求的目标,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自古以来就很高,他们所肩负的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更是文化传承的重大责任。

如果说有什么是他们毕生追求的,那就是“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

老臣们虽已功高位重,但依旧保持谦逊低调的作风,时时刻刻谨守自己的本分,而不是汲汲于个人的成就与荣耀。

他们唯一在意的,就是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而对于个人得失却浑然不理。

归去归去,天地依旧。这句诗意盎然的话语,道尽了老臣们对自然朴素的向往。

结语

退休之年,他们终于可以摆脱权力的束缚,回归自然的本真,在山林之间寻得人生的真谛。

而他们严格自律、淡泊名利的精神,在这山水之间得到了最好的渲染和升华。

阅读此文后,烦请您点赞评论+关注,方便您及时观看最新内容,您的支持是我更新的最大动力,非常感谢!

信息来源:《人民论坛网》在2023年6月18日发布关于“读史|古代官员多少岁退休?退休后都干些啥?”的报道

羊城晚报》在2013年4月17日发布关于“读史|古代官员多少岁退休?退休后都干些啥?”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