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没人敢伪造圣旨?你看圣旨的第一个字是啥,怎么造?

在电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太监宣读圣旨的画面,只要太监一说“圣旨到”,在场的所有人就都得跪下,然后太监继续说“奉天承运皇帝诏日”,读完就“钦此”了。

整个过程看上去既权威又庄严,就如同真的面见了皇帝一样,而接受圣旨的人也必须无条件服从圣旨里的内容,否则就是背叛皇帝,违抗朝廷。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圣旨的作用那么大,为何历史上却很少有人敢伪造圣旨呢?

圣旨是什么?

所谓的圣旨,也就是古代帝王下达的文书命令,或者是封授有功官员和赐予爵位颁布的诰命,内容基本上都是涉及朝政的大事。

战国以前,诏令文书还没有一个专有名,一般都称为“书”,比如炎帝获嘉禾之地,所以他的命令就被称作“穗书”,黄帝遇见景云之瑞,便以云为纪而作“云书”,还有少昊的“龙凤书”,尧帝的“龟书”等。

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君王发布命令的文书称作“令”,或者“命书”,从这时起,国君的旨意便开始以文件的性质来命名。

秦朝统一六国后,皇权空前壮大,始皇帝便规定天子的命令称“”,对臣民的告诫称“”,皇帝的玉玺上则刻上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以昭告天下其命令的合法性。

汉代承袭秦朝的制度,诏令文书沿用制和诏,这个时候,也出现了“圣旨”和“诏曰”二词。

蔡邕在《陈政事七要疏》中有述:“臣伏读圣旨,虽周成遇风,讯诸执事。

不过,一直到宋代,人们才真正将皇帝的旨意称作“圣旨”,所以我们要到宋代,才能听得到太监大喊“圣旨到”。

至于“奉天承运皇帝”,则是老朱家开的头。朱元璋称帝后,在南京建立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皇城,这其中,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大朝会正殿被称作“奉天殿”,所以皇帝给臣民的敕命都称“奉天承运皇帝”。

在圣旨中,皇帝是天子,和天平齐,因此第二行的顶格是天,第三行的顶格是皇帝,读作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而清朝也沿袭了这个制度。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假造一份圣旨,用皇帝的权威在偏远之地为所欲为呢?

伪造圣旨有多难

要知道,古代的圣旨是皇帝亲自认定的内容,代表的是王朝的核心权限,伪造圣旨,就是犯了严重的欺君之罪,一旦事情败露,结果不是被满门抄斩就是连坐,其中的风险可想而知,如果不是在动荡的乱世,估计没有人会愿意搭上整个家族的未来,换取一份功名。

而且,不同的圣旨在材料上都有严格的区别,通常来讲,给一品官员的圣旨的轴柄多是玉轴,二品的是黑犀牛角,三品的是贴金轴,四品、五品的是黑牛角轴,等级越往下走,圣旨的材料质量就越低,圣旨的价值也越低。

还有就是中间的锦缎,圣旨所用的布料大多都是上等的蚕丝织品,这些材料做工讲究,来源十分有限,基本只有皇家才能使用。此外,圣旨上还绣有满面的祥云瑞鹤,在圣旨两边,又有飞跃的银龙作为防伪标志,想要将这些东西伪造出来,也不是件容易事。

那万一有人拿到了轴柄、锦缎的材料,又偷走了皇帝的玉玺,他能否以假乱真,骗过臣民呢?远远还不够。

明清时期,圣旨的诰命都是由翰林院来撰拟,然后等内阁大学士奏定后,再根据品级填写、发布。而在清朝,代写圣旨的人还都是由皇帝亲自从进士中挑选出来的。

可以说,圣旨从拟稿到撰写都是由顶尖的文化高手来制作,因此它的行文十分精悍洗练,多一个字少一个字都不行,且文笔精妙,极具艺术价值,这种活绝不是一般人能做的。

除此之外,圣旨中的首字“奉”,同样也有蹊跷。根据专家们的研究发现,这个“奉”字在不同尺寸、不同品级的圣旨上,其位置和大小都不相同,甚至连它处在祥云的哪个方位,也是有讲究的,一般人根本摸不清其中的门道。

清代,圣旨还是汉文、满文并用,汉文的行款从右到左,满文的行款从左到右,伪造难度更高。

不只是文字难以模仿,康熙年间还出现了“变色”的圣旨,就像现在钱币上用的变色油墨一样,又比如同治时期,此时的大清日渐衰微,而为了权衡宗室间的权利,制约王权的滥用,亲王和两宫太后都要用到自己的印玺,圣旨才会生效。

这都还不包括有的圣旨是由皇帝亲自写的,比如说宋徽宗独创的瘦金体,天底下没几个人能够完全模仿。

综上所述,古代的圣旨几乎是不能伪造的,当然了,正所谓高风险高回报,历史上也不乏有矫诏的人,比如秦朝的李斯东汉末年曹操西晋贾南风等,伪造得好,那就是名满天下,称王称霸,伪造失败了,那就是整个家族陪你一起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