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清代科举制度和山东曹县科甲人员

孙智敏

院考——秀才——县学

“秀才”之称,始于汉朝。到了东汉,因避皇帝刘秀之讳,改称“茂才”,如汉文中有《举茂才异等诏》。到了明、清两代,称为“学生员”,简称“生员”,但一般人仍称他为秀才。

秀才是如何考取的呢?这要在童年时,自家请师教读,或多家合请,叫作“私塾”,上学的叫作“童生”,开始读《三字经》、《百家姓》,以后读《四书》、《五经》、历代诗文选,以及子集史集等。读多读少,因材施教。作的文体是“八股文”,清末几次考试,改为经义文及论文。这样读了十多年,有了相当程度,先由本县考试录取,再由本府考试录取,然后才能参加名为“院考”的考试,考上就是秀才。

在这几级,考试落榜,下次可再考,考一辈子,叫作“考老童生”。

“报考幼童”:当时院考又有这一项规定,如考生年龄不超过12岁能背诵《四书》、《五经》全部,一句不漏,一字不差,提读一句能马上接着背读下一句,一点不迟疑的,不用他作文章,就批准他是个“秀才”。

“院考”是由本省“学院”主考官,3年一次来本府,考试全府各县已被录取的童生,按各县定额来取,曹县定额为27名。

考上秀才,就能入本县“儒学”。儒学设在文庙里,又叫“县学”。入了县学,群众称为“进学”。县学由本县教谕、训导两员主持。这两员主管县里教育,就相当于现在的正副教育局长。他的办公处,就在县学。

县学的生员分为三等:一、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额二十人,每年给他膳食费,作生活补助。给他多少,已无可考。如该员死亡或考上“举人”、“拔贡”,或被县学选为各种“贡生”(恩贡、优贡、副贡、岁贡与拔贡合称“五贡”),所缺名额,即由其他生员中选程度好的递补,当时称为“补廪”。二、增广生员:简称“增生”,据说也是20人。是否有补助费,也无可考。这是从生员中择优增加的。三、附学生员:简称“附生”,名额不限。凡是已进学的生员,旧的因程度不好,新的因年限不到,都作为附生,但到了相当程度,都能“转增补廪”。

这三等生员,遇到了本省科考之年,都准报考,不限年龄和考次。如考不上,名额永在县学里,但遇到被县学选献为各种“贡生”时,名额也算出学了。

这些生员,并不在县学里住宿、受课,仅在学籍上存个名额。实际上是散居自学,或从师,或教学,或谋求各种职业,各随自便。不过得按季节向县学里领取课题,作了文章送去,由县学里批改,评定等级,作为促进学业,以及选补和选贡的依据。所谓“五贡”,就是:一遇到国家庆贺大典,县学里贡上个优秀生员,叫做“恩贡”;二、参加本省12年一科的考试,考取了叫作“拔贡”;三、考举人得个副取,回到县学,就一定把他贡上去,叫作“副贡”;四、作文章一贯保持优等,县学里把他贡上去,叫作“优贡”;五、生员到了60岁,程度也不错,县学里把他贡上去,叫作“岁贡”。凡在此五贡,都能出仕做官。考选拔贡和批准几种选贡,都由住省“学院主考”负责。

乡试(秋闱)——举人

五贡,是生员的出身小路,而主要的出身大路,还是靠3年一科在省城举行的举人考试,叫作“乡试”,因在秋天举行,又叫“秋闱”,考上就成“举人”。这个考场,是由北京派来的“钦差大主考”所主持。考完,主考回京,不住省,与3年一任的住省“学院主考”不同。所以人们又称住在学院的为“小主考”。

各省录取举人均有定额。据说,山东每科是72名,河南每科是84名,台湾府在没改省之前,据《清环舆记》记载:每3年考取3个秀才,1个举人。

会试(春闱)——进士

五贡中,拔贡出身之路比较宽,但得到拔贡后,还得考上举人,才能参加全国性名为“会试”的考试,考上就成进士。进士第一名就是“状元”第二、三名就叫“榜眼”、“探花”。因为“会试”都在春天举行,所以又叫“春闱”。

有几个名称,这里有加以说明的必要,特述如下:

“监生”:清朝在北京设立个全国最高学府,叫作“国子监”,为官员子弟求学进身之所。入学的,称“监生”。清末开捐纳之例,各省县童生能拿钱上交国家的,就给他个监生衔,可上北京参加“北闱举人场”考试。监生死后,牌位上一般都写“太学生”。

“北闱举人考场”:是清朝特设的、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性举人考场。为了官员子弟及其他子弟、不能回原籍参加乡试者,只要有个“监生衔”就能报考。所以,外省各地童生,能捐个监生,也准他同样参加考试。

“庠生”:庠,原是古代周朝首都的“国学”。秀才死后,牌位上称庠生,是抬高身份的意思。因由县学把他升以国学,并升到古代的国学,也有表示“死过作古”的意思。

“学田”:是私人捐给公家,专养穷秀才的。曹县城东孙老家李庄农场,就是当时的学田,前因国民党收回,作杨树苗圃,现附近居民,仍叫它为“杨园子”。

附录:

山东省清代曹县科考名录汇编











光绪年间曹县文武科甲人员

文科:

徐继孺:字又稚,号悔斋,晚号苏门山人,城南郑庄街道徐楼人。光绪某科二甲进士、翰林院编修、陕西副大主考、河南学院主考官、山西汾州府知府。

陈继渔:字瑜轩,原名继洋,晚号济阴愚叟,城南邵庄陈楼人。光绪乙未科三甲进士。署理河南省宁陵伊阳舞阳罗山知县,实授固始县知县(未到任)。

谢耀庵:城西楼庄琉璃阁人,光绪某科举人。

傅汝恒:城北关人,光绪某科举人。

王端:城东南火神台人,光绪某科举人。

万俊声:城西南万楼人,光绪某科举人。

孟庆锡:城东×庄人,光绪某科举人,迁居青岛。

扈玉高:字汉亭,光绪乙酉科拔贡,城西南扈楼人。在河南省候补,代理过商邱县知县,后迁居河南贾寨。

徐问点:字汾源,城南徐楼人。光绪丁酉科拔贡、邮传部录事,任职本县高等小学、职业学校等校教员。

张咸之:字速卿,城西大寨人。光绪某科拔贡,考取宣统元年经济特科(资格同进士),授知县,未到任。

冉杓:字建衡,城东北冉楼人,或系光绪前某科拔贡。号称本县“宿儒”,以教学著名。

王公奖:字芸都,城西南王厂人。光绪某科拔贡,或系光绪前科,以教学著名。

徐奉皋:字夔侣,继孺子,城南徐楼人,宣统己酋科拔贡。

王××:城南王黑楼人(曹南第一位共产党员王耀庭之父)。宣统己酉科拔贡。

王耀庭之父王信之、伯父王佑之均是拔贡

李象贤:常住城内,宣统己酉科拔贡。

武科:

李凌峨:城东双铺集人,光绪某科武进士,御前待卫。

程殿鳌:城东张店人,光绪某科武进士,御前待卫。

张建朋,城东张白庄人,光绪某科武进士,御前待卫。曾任外地武官,据说早年战死。

张建贞:光绪某科武进士,御前待卫,建朋之胞弟,二人曾任过外地武官。

刘金榜:字芝科,城东梁庄人。光绪癸已恩科武举人,授兵部差官,未到任。

清制,遇国家大庆,正科之外,再加一科,名为“恩科”。

寓居科甲人员

李经野:字莘夫,晚号曹南钝士。光绪癸未科三甲进士,广东廉州府知府,原籍菏泽土地庙(曹县境内扣地)。

1908年廉州知府李经野

姚舒密:字释筠,光绪某科二甲进士、翰林院编修、浙江道监察御史、衢州府知府。原籍钜野(曹县境内扣地,邵庄安庄)

清制,进士分三甲:一甲进士,是赐进士及第,只有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进士是“赐进士出身”,头一名叫传胪;三甲进士,是“赐同进士出身”。又按:举人第一名叫“解元”,秀才第一名叫“案首”。

清末本县几位有名的塾师

王公奖,字芸都,某科拔贡。城西南王厂人。其弟公樊,廪生。兄弟同在家乡设教,从学者甚众。城南成名者,多出其门下,为士林所赞仰。殁后,门弟子集资树碑,以彰德教,由翰林徐继孺撰文,题名为“曹县二王先生教思碑”。文载《徐悔斋集》中。

冉杓(音biāo),字建衡,城东北冉楼人。某科拔贡,号称“曹县宿儒”,造诣甚深。设教本村,自筹学舍,分立灶火,安置适宜,穷富皆便。近自本境,远及邻县,都以得列门墙为幸。他教学有法,利于考场,来学者众,成名者多。殁后,弟子徐继孺等,制文以祭之。有几句是“或成进士,或贡成均(古代拔贡的称名),凡在记录,百六十人”。就是说,学生中成名的,有秀才、拔贡、举人、进士等,记录下来,有一百大多。祭文载《徐悔斋集》中。

陈继渔,字瑜轩,原名继洋,城南陈楼人。中举人后,呈请礼部改名,得批准。光绪乙未科进士。署理河南省宁陵、舞阳、伊阳、罗山知县,实授固始县知县,未到任。他一生献身教育事业,中举前后,在家乡设教,从学者多,成名的有王端(举人)、韦延稚(进士)、徐问点(拔贡)、袁菊村(廪生)、王信之兄弟(拔贡)等。罢官归来,寓居县城西街,又在圣庙设教,收徒七十余人。各地以学术诗文来请益者,络绎不绝。徐继孺翰林,赠联句云:“升堂已满七十士,慕道知有三千人”。他专心教学,与生徒共食宿,离家一里许,除三节外,足不履家门。终以高龄任教,积劳得舌疾,于一九一九年七十一岁时卒。门弟子共哀之,于城内西北隅建祠树碑,岁时祭莫,并私谥“肃毅先生”(写在祠堂牌位上)。过去“谥法”是依据生前品德,在死后另给他起个名字,以作表彰。清制,二品官以上,才准给谥,叫作“官谥”。教师死后,门弟子给他加谥号,叫作“私谥”。这样不多见,在历史上有隋朝大儒王通死后,门弟子私谥“文中子”。

张咸之,字速卿,城西大寨人,某科拔贡。才学兼优,以能文著名。每出一篇,全县士子,争相传诵,尤以《苛政猛于虎》一文,脍炙人口。城西及兰考间,碑文多出其手。所教弟子甚众,城西连及外县,成名者多出其门。于宣统元年,捷登经济特科是清朝甲辰年,诏停科举后,又一次变相进士科。“经济”那时不专指财政,是作“经国济世”解。这是清朝最末一次全国性大考,与清朝开国时,举办的博学鸿词科,遥遥相对,都是不限资格,只要有大学问的都能考取和重用。资格同进士,以知县任用。清亡,未到任。终以教学为业,以民国某年卒于家。

温馨提示:未经作者同意,禁止其他平台发布,违者必究!

头条号:老虎69090,是曹县第三中学高级教师孙智敏,乡土文化爱好者记录者,曹县首批教学能手,政协曹县十三届常委,政协菏泽市十六届委员,曹县人民政府行政执法社会监督员,2022年度全省表现突出人民监督员,国家级骨干教师,省级骨干班主任,国内资深高考研究专家,发表各类教研文章2000余篇,参编著作80余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