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法老
一、齐长城的修筑
自周平东迁后,周室衰微,各诸侯国势力日益崛起,开始挑战周室的独尊地位,由此引发混战的局面。
齐桓公时,齐国是当时华夏世界首屈一指的东方大国。然桓公之后,齐国衰落,晋国崛起,有称霸中原之势。
齐之近邻宋、鲁、卫皆臣服于晋,使得齐国西南边境受到严重威胁。
齐国的西南边境是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不利于防守,为了避免国家受到入侵,在此修筑防御工事既是当务之急又顺理成章。
《左传·襄公十八年》载晋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前555年)”。
京相璠曰:“平阴城南有长城,东至海,西至济,河道所由名防门,去平阴三里,齐侯堑防门,即此也。其水引济,故渎尚存。”
王献唐等认为古平阴城南济水东岸防门一带的防御工事,即所谓“防”或“钜防”就是长城,但段清波等人却认为目前并没有特别确凿的证据。
俯瞰齐长城
《水经注·济水》载:“平阴城南有长城,东至海,西至济,河道所由名防门,去平阴三里,齐侯堑防门,即此也。其水引济,故渎尚存。”
平阴城东南侧有高大宽广的城墙,至今尚存,此处的长城或许是战国时期所为。根据《清华简·系年》记载,晋敬公立十又一年“齐人焉始为长城于济,自南山属之北海”。
据此可知齐长城济水段不晚于公元前441年就已经出现了(另有一说是姜齐宣公十年,即前446年),然而目前济水段鲜见考古遗迹。
《骉羌钟铭》载:“唯廿又再祀,骉羌作戎,厥辟韩宗彻,率征秦迮齐,入长城,先会于平阴。
博山齐长城
武侄寺力,言敓楚京。赏于韩宗,令于晋公,昭于天子,用明则之于铭,武文咸烈,永世勿忘。”
陈民镇认为,该铭文是可信的出土文字资料,说明齐长城在周威列王二十二年(前404)就已经存在了,可以作为判断其营建的可靠下线。
晋国衰落后,齐之沿海受到吴、越的威胁。《史记·楚世家》引《正义》:“太山西北有长城,……至琅琊台入海”,见之齐国已经考虑到东南边境的军事形势,并在琅琊一带修建长城以备入侵。
进入战国,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诸侯连年征战,齐国也受到外敌入侵。
《史记·楚世家》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已备楚”,说明迨及战国,楚国成为齐国南境的主要威胁。
以上梳理可知,齐长城并非一次性建设完成,而是根据军事国防形势的变化,分时、分段修筑,直到齐宣王时才基本完成。
齐长城东至长清,西至黄岛,全长641.32千米
考古调查所见,齐长城东至长清,西至黄岛,跨越1500余座大小山峦,全长641.32千米,是现存最大的齐文化物质载体。
齐长城的出现是春秋战国大争之世时期的产物,这也显示出在战争形势愈演愈烈之下,当时人们的军事防御理念发生重大突破。
齐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军事防御工程
二、齐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及特征
齐地是可以与关中相提并论的四塞之国。《战国策·齐策一》云:“齐南有太山,东有琅琊,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
尽管山东的山川多为低山丘陵,但在地势平坦的华北平原上足可凭恃,故春秋、战国之世,齐国一直是东方强国,与其良好的地理形势利于防御有很大关系。
然而,齐国的山川地势在军事国防中也存在着劣势。饶胜文指出:“山东的地理形势虽然提供了齐作为一个大国的基础,但反过来也构成了齐发展的限度。
……山东地形的主体是鲁中南低山丘陵,周围都是平原,缺乏天然的屏障来巩固其略地,自身也缺乏纵深,几乎险要一被突破,全境即可能被击穿。”
齐国既要保证能够有效防止敌人入侵本土,维护国内和平安定的局面,又要避免持续性对外战争,以防国家被拖陷于战争;
为此齐国统治集团转变传统的军事防御思维模式,采取在边境修建长城的方式来实现维护境界安全。
齐长城集山地防御、济水防御、黄海防御三位一体,形成较为完整的长城军事防御体系。齐国的危险主要来自于西部、南部、西南部,因此山地防御是齐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中之重。
齐长城横贯于鲁中南,一直延伸至滨海,所经地形复杂,特别是受到泰沂山系影响,发源于此的河流多呈南北走向,故而形成很多孔道、山隘、谷地等。
齐长城在修筑过程中注意到了这种情况,无论是在选址、取材,还是建筑工艺等方面,充分根据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将其为己所用;
既规划得当,又因地制宜,遵从了《孙子兵法·行军篇》中“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的军事原则,显示出齐人在修建庞大军事工程时灵活的思考方式。
在泰沂山系中,有的地段山脊本身就十分险峻,在此修筑城墙则会更加易守难攻。齐人利用山脊时,注意在较为陡峭的崖壁一侧设防,较缓的一侧方便士兵上下使用,或者以山险代替长城。
再者依据不同的地形地势因地制宜修建,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节省时间和节约民力,以至于国家社会不会被如此庞大的军事工程所消耗。
齐长城在平原地带多以夯土墙为主,建筑方式与城墙基本相同。
在丘陵地带或地势平坦的地带多为土砂混筑墙、土石混筑墙;在山地地带多以干摆石墙为主。
齐长城还一直延伸至青岛黄岛区小珠山,主要是为了防备“以船为舟,以楫为马”的吴越进攻,这使其也具备了滨海防御的意义。
可以说,齐长城是将《孙子兵法·地形篇》中“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最早应用于实践的典范式超大型军事文化遗存,充分体现“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特点,开创了历代长城修建之先河。
可见齐长城利用地形地势,借助山河险阻,设置关隘要塞,并用城墙将之连为一体,具备了陆防、河防、海防的特征。
齐长城具备了陆防、河防、海防的特征
齐长城除了绵延不绝的墙体外,还有关隘、壕堑、烽燧、寨堡等,重要关隘以城代关,是一道防御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守卫森严的军事防御体系。
齐长城的存在,强化了齐国边境的军事防御,实现对己方主动,敌方被动,适应了战国兼并战争的需要。
三、齐长城与齐国“防御至上”的国防理念
齐长城不仅是一条复杂的线型军事防御体系,也是齐国兵家文化的重要载体,折射出齐国“防御至上”的国防理念。
张松华指出,先秦时代著名军事理论家及兵书战策大多出自齐国,以孙武和孙膑为代表的齐国兵家;
其兵法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他们所强调的首先是防御,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通过“伐谋”“伐交”等手段制敌取胜。
《孙子兵法》有“攻城则力屈”“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不得已”的言论,说明春秋时期的战术理论一般是避免攻城的。
战国时期的兵书,诸如《墨子》《尉缭子》则有专门的篇幅是关于如何进行攻防战役的论述,说明城邑攻防战已经成为当时战争的重要内容。
在战争形态发生急剧变化的形势下,孤立的关、堡、城防御能力减弱,为此需要有一种全新的防御模式来应对战争。
齐长城作为华夏世界冷兵器时代战争频繁的产物,它的出现一方面将以往不确定的战场框定在特定的区域范围;
另一方面齐长城可以以各个要塞互相依托,在战时能够及时进行军事预警,这为齐国实现由被动防御变主动防御创造了条件。
“防御至上”是当时齐国重要的国防理念,齐长城正是在这一理念原则的指导下兴建的。齐国以齐长城为阵地,实现了攻守兼备的双重战略意义。
张松华指出;“齐国曾将防线由长城向南不断推移,在春秋中期以后南境游移于汶水一线,春秋晚期夺取鲁国阳关、海陉,战国时则扩张至泗水一线,甚至苏北一带。”
此之体现了齐国利用齐长城对外进行“攻战”。齐长城修筑之初,基本上是在齐国的边境线上。
随着齐国对周边国家的攻伐,齐人以长城为军事阵地,将势力推向长城以南,并在新占领地上设置军事防线和军事重镇,它们反过来又成为护卫齐长城防线的屏障。
当然,在齐长城诸多边境防线中,齐长城最为重要。齐国以齐长城为阵地,将边境向外拓展,这是齐国实施积极防御战略的体现。
关于齐长城之“守战”,孙膑曾指出“齐号为怯”,庞涓也说“我固知齐军怯”,但纵观战国时期齐国与诸国列国的战争,战争却很少被推进到齐国境内。
《战国策·秦策一》载张仪言:“(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燕策一》中燕王也有类似的表述等,说明齐长城在阻挡敌国军事入侵发挥的作用基本上是成功的。
因此,齐长城的修建,在一定程度上为齐国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战国晚期,列国战争愈演愈烈,但战火很少波及齐国,这固然与齐国国力、外交战略有关,但也不能忽视长城在扼守险关要塞所发挥的作用。
可以说,齐长城是齐国“防御至上”国防理念的物化体现。秦国、魏国、燕国、赵国、楚国、韩国等在战国时期也纷纷修筑长城用以自防,不排除有模仿齐国边境防御的模式。
秦统一后,为了防范北方匈奴入侵,延续了修筑长城的传统,在北边边地大兴长城之役,构建绵延万里的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并被后代中原王朝所借鉴。
长城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结语
齐长城的修建,让后人得以领略齐国作为“千乘之国”的军事实力,以及“春秋首霸”“战国七雄”的风采。
齐长城开创了中国古代社会修筑长城的先河,对后世影响重大,是古代先民为维护自身安全的智慧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