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史三大家之一,曾任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教授,1966年投湖自尽

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清廷举办了入主中原后的第一次殿试,一位来自山东东昌府的考生被点为状元,成为清朝开科后的第一个状元,他的名字叫傅以渐,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便是傅以渐的后代,他叫傅乐焕,与冯家升、陈述并称为“辽史三大家”。

傅乐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结局如何?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913年,傅乐焕出生在山东济南的一个名门望族,早年时期,傅乐焕在济南读书,因父亲傅斯骥早逝而一度辍学在家,后受到堂叔傅斯年的照顾,于1930年来到北平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担任书记员。

1932年,傅乐焕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受聘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势日艰,傅乐焕也随着研究所不断辗转于全国各地,过着举步维艰的生活。

当时,傅乐焕主要从事辽金元历史的研究,尤其是擅长辽史,1942年,傅乐焕发表了《辽代四时捺钵考》,对了解辽代的疆域和地理状况极有参考价值。

1947年,傅乐焕得到英国文化委员会的资助,并前往英国伦敦留学,从事契丹、蒙古及中亚民族史的研究工作,1950年,傅乐焕凭借《捺钵与斡尔鲁朵》一书获得博士学位。

当时新中国已经成立,傅乐焕的堂叔傅斯年建议其前往台湾大学任教,但被傅乐焕一口回绝,傅乐焕毅然选择回到祖国大陆,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

1952年,傅乐焕调到中央民族学院工作,后成为学院的历史系教授。

1966年,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风暴席卷中华大地,傅乐焕因是傅斯年的侄子,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受到批斗毒打,一时之间,傅乐焕头上被戴上各种各样的帽子,比如说“国民党蒋介石的忠实走狗傅斯年安插在大陆的特务”、“潜伏在人民内部企图颠覆无产阶级政府的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等等。

连续不断地批斗、关押,让傅乐焕备受折磨,身为文人的他深知“士可杀不可辱”的道理,1966年5月23日这一天,傅乐焕趁人不注意,从被关押的小屋中逃了出来,直奔陶然亭而去,然后纵身跃入湖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傅乐焕被平反昭雪,其实,那个年代像傅乐焕这样遭受迫害的知识分子,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受到牵连,遭到无休止的迫害与批斗,希望我们可以以史为鉴,杜绝这样的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