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一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毛主席文采出众这是公认的,尤其在革命时期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展现出伟人的胸襟。
然而在主席的学习过程中,却有一人直接“嘲讽”主席文章不通,将其辛苦写出的文章不断贬低,主席对此并没有生气。
多年以后,这位“嘲讽”毛主席文章的先生去世后,主席甚至为他亲写碑文,照顾了他的遗孀20年。
毛主席文采出众是大家公认的,为什么这位先生却说主席“文章不通”?主席与这位先生之间还有那些故事?
点个关注,一起走进主席与袁仲谦的故事。
主席的老师
说起毛主席的恩师,大家第一反应一定是杨昌济,这位老师不仅自己学识丰富、能力出众,更重要的是他还是毛主席的岳父。
杨昌济的女儿便是毛主席的妻子杨开慧,他也是毛主席的“贵人”。每当毛主席回忆起自己的恩师杨昌济时,总说他是自己革命思想路上的引路人,实际上,杨昌济不仅是毛主席革命思想路上的引路人,他还照亮了不少有志青年的革命之路。
当然,毛主席能有如此成就,他成长路上的“贵人”自然不止一位,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求学时,毛主席也遇到了另一位对他产生影响的老师,那就是袁仲谦。
1913年到1918年毛主席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这期间毛主席遇见了三位恩师,分别是杨昌济、徐特立和袁仲谦。
袁仲谦又名袁吉六,1868年出生在湖南保靖县,虽然家境贫穷但从小聪颖过人,父母便将他送去学堂接受传统教育,小小年纪就熟读四书五经。
对于袁仲谦那个年代的文人来说,科举入仕是大家的普遍追求,袁仲谦也不例外,不过因为他出众的才学,在29岁那年成为拔贡生。
所谓拔贡也是清朝选人制度的一种,能够由地方直接贡入国子监的生员,清初是六年一次,到了乾隆以后则是12年一次。
用现在的概念来看,“拔贡”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保送生,当别人还在为高考辛苦备战的时候,袁仲谦已经拿到了直通京城的资格,只要在京城考核合格以后,就能直接做官。
遗憾的是,当年袁仲谦身体不好,没能去经常参加考核,因此与做官擦肩而过,不过袁仲谦对此并不在乎,他本人对做官的兴趣也不大,要说袁仲谦最感兴趣的事情,大概就是教书育人了。
能够成为那个年代的保送生,袁仲谦的才华是无可置疑的,加上那时候清政府腐败无能,袁仲谦便一直在湖南从事教育事业。
袁仲谦的才华在当地文人里颇为有名,1912年,袁仲谦受邀担任湖南省第一师范的国文教员,巧合的是,毛主席曾在湖南第四师范学习,当时的老师就是袁仲谦,没想到第四师范并入第一师范后,他的国文老师还是袁仲谦。
相比于毛主席求学年代兴起的各种新式教育,袁仲谦看起来更像是古代传统教育里的一板一眼的老师,他们通常外表严肃,对文章理论有着极高追求,在思想境界上有着高尚的精神追求。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是中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也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他们在当时的社会里不断呼吁变革,希望改变中国落后封建的现状,并为此发表了很多激动人心的文章。
在那个国家危难的年代,康梁等人的思想激励着不少有志青年,他们都将康梁视作“偶像”,毛主席也不例外,他将梁启超视为自己的楷模,在各方面向他学习。
对于那个年代的青年人来说,这并不算是一件稀罕的事情,毛主席便在文章上向梁启超的文风靠拢,然而袁仲谦看了毛主席的文章后,一脸不悦,甚至只给出了40分的超低分。最后对文章做出了四字评价“屡教不改”。
虽然毛主席一向谦虚,但他对自己模仿的梁启超风格的文章还是有信心的,心里不服的他直接找到袁仲谦,想为自己辩驳。
然而袁仲谦不过是冷冷看了她一眼,轻哼一声:“锋芒太露,不知收敛。”
对于这话主席心里是不赞同的,以往的古文都是含蓄内敛,可时代早已不同,封建的八股文已被废除,国家和社会就需要一针见血的文章。
于是他说:“梁启超先生的文章便是如此,大家并不觉得他锋芒太露。”
说起在社会上被无数有志青年追捧的梁启超,袁仲谦脸上不仅没有半分高兴,反而充满了不屑,甚至直言他们不应该学梁启超的文章。
毛主席的恩师
袁仲谦怒批毛主席文章不通,主席却从此受教,为何?
关于主席模仿梁启超文风这件事,袁仲谦的评价是:“你学梁启超的文章有什么出息?记者手笔,文章不通!”接着袁仲谦大加嘲讽主席文章记者手笔太重。
年轻气盛的主席刚开始还没明白袁仲谦的用意,只当他不喜欢梁启超,于是负气而出。杨昌济见状赶紧来找毛主席,假意说着袁仲谦的不对:“这个袁仲谦真是毛病多,我看你文章就写得很好。”紧接着杨昌济话锋一转:“你当年入学的时候,在众多新生里,他给了你第二名的成绩,难不成他钦定的第二名就只能写出40分的文章?”
这句话让毛主席茅塞顿开,他立马找到袁仲谦,端正了自己的态度,并认真请教他的作文到底有什么问题?
袁仲谦见毛主席不再执着于梁启超,便对他娓娓道来:“作文之道,首应务本,完全模仿康梁,实非所宜。”他指出主席的文章太过于模仿梁启超的文风,而忽略了文风与内容的适配。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也是先学习了古文,同时学习到外国的先进思想,博古通今、贯穿中外,才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若是一味模仿梁启超的文风,却失去了文章的本味,倒显得有些画蛇添足了。
袁仲谦见毛主席恍然大悟,随后拿出一沓书记给他,嘱咐他:“文章妙来无过熟,要多读、多写、多想、多问。”主席郑重接过这些书,虚心接受袁仲谦对他的教诲。
回去以后,毛主席彻夜沉思袁仲谦的教诲,从此开始改变自己的文风,终于练就出自己独树一格的文风,这也使得毛主席的文章在众多文章里脱颖而出。
对于毛主席的进步,袁仲谦非常欣喜,他常称赞毛主席有“孔融之笔”,可见他对这位学生的进步有多得意。对于文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袁仲谦会对毛主席进行个别指导,为了教好毛主席,他还为毛主席拆分细讲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可以说袁仲谦对主席文风的奠基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于这位袁仲谦老师,主席也是打心眼里尊重,他曾在延安与斯诺聊起自己的求学经历,说到湖南第一师范的时候,特意提及了这位“袁大胡子”。
主席笑着说:“我记得学校里有一位国文教员,学生给他取了个“袁大胡子”的绰号,他嘲笑我作文,说是记者手笔,还看不起我视为楷模的梁启超,认为文章半通不通。”
说起自己曾经的老师,主席眼中也浮现出怀念之色,他接着说:“没办法,我只得改文风,钻研韩愈的文章,学会了古文体,多亏了这个袁大胡子,今天我在必要时仍能写出一篇过得去的文言文。”
主席如此说来,想必这个“袁大胡子”在他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当然,袁大胡子对毛主席这个学生的爱护可不止这一件事。
1915年,湖南省第一师范的学生发起了反对校长张干的运动,毛主席就是这场运动的重要人物,因为那些反对张干的宣传单,就是毛主席起草的。
张干得知这件事后大怒,将毛主席在内的17位主要学生揪出来,要开除他们的学籍,袁仲谦得知后,赶紧找到张干,想让他打消这个念头。
但正在气头上的张干哪里听得进任何劝告,他扬言要把这些学生全部驱逐出学校,袁仲谦一直反对张干这样做,私下找过他几次,但张干都不给面子。
其实关心这几位学生老师不止袁仲谦,杨昌济、徐特立等人都反对张干意气用事,一来这些学生都是学校里的栋梁之材,学习等各方面在学生里也是佼佼者。二来学生们都是正常的诉求,不过方式和要求偏激了一些,作为新式学校的校长,因为学生们的正常诉求而开除他们,实在是显得不够大气。
为反对张开开除毛主席等17为学生的学籍,他对张干说:“挽救天下亡者,必期斯人也。”可见这群看起来古板的老师们也欣赏学生们敢拼敢做的勇气。
袁仲谦和老师们多次劝诫,张干依旧“油盐不进”,没有办法,袁仲谦杨昌济等人联合起来,决定联名要求张干收回成命。
毛主席的恩师
主席得罪校长后,袁仲谦等一众教师力保毛主席。
张干如此不容人的态度让不少人失望,为了保住这些有志青年,袁仲谦找来在学校里有分量的老师们,大家一起联名要求张干废除之前的命令,同时他们还召开全校教职工会议,主题就是为那些即将被开除的学生“伸冤”。
在全校师生的施压下,张干只能暂时妥协,不过他仍不愿意放弃这些学生,他的妥协就是把开除学籍改成“记大过”。
对于这样的结果不论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学生,还是袁仲谦等老师集体都不满意,这件事确实是张干一直揪着不放,毛主席坚决要和张干斗到底,他始终坚持自己是站在有理这一方,坚决不低头。
师范学校里这件事闹得可不小,就连湖南省教育部都得知了,为了平息事态,教育部将张干调离了师范大学,去其他地方任职。
毛主席向来是对事不对人,他们“闹事”也不过是为自己讨公道。建国后毛主席和张干的关系还是不错的,他还邀请张干到北京做客,临走时也为张干准备了礼物。
可惜袁仲谦先生去世得太早,没能亲眼看见他的学生毛泽东建设新中国。
袁仲谦一生为了教育事业劳心劳力,他曾与谭延闿是好友,谭延闿担任湖南省督军以后,就邀请袁仲谦担任省机要秘书,不过被袁仲谦拒绝了。
后来谭延闿坐上国民政府主席的位置,又邀请袁仲谦出任国史馆的总编修,但袁仲谦并不赞同谭延闿的政治思想,便以自己年老体弱给拒绝了。
袁仲谦的身体确实不大好,1932年,年仅64岁的袁仲谦病逝,若是他能亲眼看到新中国成立,想必也会对自己学生建立的国家称赞不已。
对于袁仲谦的栽培之恩,主席一直记在心里,革命时期确实无暇顾及太多,建国以后,主席便命人打听袁仲谦家人的下落。
袁仲谦虽然学术地位高,但是他这人脾气太硬,有些时候说话不留情面,对于那些他不赞成的人或事,态度一向很冷淡,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比如谭延闿很敬重他,曾经给他写了不少信,还邀请他做官,但袁仲谦对谭延闿的回信基本只有几个字,做官的邀请也被他拒绝。不过谭延闿并没有生气,虽然袁仲谦人没有去,但银子还是照发。
谭延闿清楚袁仲谦不会拿他的钱,于是将钱直接寄到袁母手中,家人拿着这些钱买了一些田产,结果袁仲谦得知以后,直接卖了田产将钱退给了谭延闿。
袁仲谦对钱财一向不看重,发了工资后大部分都被他拿去买书了,所以家里并不宽裕,袁仲谦去世以后,妻子过得更是艰难。
主席得知消息后,让人给袁仲谦的遗孀戴常贞捎去了生活费。1951年还将老师遗孀接到北京游玩。
从1950年开始到1970年去世,毛主席一直在关照着这位老师遗孀,常常给戴常贞寄钱寄物,还拜托自己在湖南的好友帮他去探望戴常贞。
袁仲谦对毛主席的教诲让他终生难忘,1953年时,毛主席亲自为袁仲谦的墓碑提下“袁吉六先生之墓”,晚年聊起这位老师,毛主席也笑着和大家讲他与老师的趣事。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