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这样读第22
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
徐乐上书曰:“臣闻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瓦解,古今一也。”
——《资治通鉴·汉纪八》
土崩瓦解 ,这是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据说最早出自《鬼谷子·抵畔》: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意思就是君臣相互猜忌迷惑而攻伐不休,天下就分崩离析、四分五裂了。
但对这个成语解释最透彻的,非汉武帝时的儒生徐乐莫属。
关注历史的人们都知道,汉武帝刘彻是非常注重人才选拔的。他在位期间,几乎人人都可以上书言事,只要他觉得你说的有道理,不论是否和他的观点一致,一般都会给予重任的。
徐乐就是在公元前128年,因上书言事被汉武帝任命为郎中令的。和他同时获任的还有主父偃和严安,虽然和这两位相比,徐乐不怎么出名,但他对土崩瓦解的解释却无人能出其右。
在他看来,天下的最大祸患,在于土崩而不在瓦解,这个道理古今都是一样的。
那么,什么是土崩?徐乐认为秦末的乱世就是土崩。正因为如此,既没有地位,又没有地位,更没有文化的陈胜,在大泽乡振臂一呼,天下就纷纷响应,掀起来摧枯拉朽般的反秦浪潮,不出几年就把秦王朝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里。究其原因,就是“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乱而政不修。”这就是陈胜一呼百应的资本所在 也就是土崩 。所以,天下最大的祸患就在于崩。
那么,什么是瓦解?在徐乐看来,汉初的七国之乱就是瓦解。虽然吴、楚、齐、赵等七国都号称万乘之君,带甲数十万,而且都非常富足,可以说要土地有土地,要人口有人口,要军队有军队,要钱粮有钱粮,和泥腿子陈胜相比,那实力简直可以逆天,但为什么不出几个月就失败了。那是因为汉初几代帝王的德政还在,安土乐俗的民众还是绝大多数,所以这些诸侯王就没有外援 ,根本就成不了气候 ,这就是瓦解,虽然噼里啪啦动静很大,但却动摇不了根本。所以,天下的最大祸患就不在瓦解。
这两者是关系国家安危的根本,贤明的君主一定要特别重视这个问题。千万不能因为决策失误而动摇根本,造成土崩之势。徐乐之所以这样上书,目的是劝汉武帝暂缓对匈奴的战争。
但年轻汉武帝显然不会认同他的观点,依然发动了持续数十年的汉匈战争,当然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战果,但也造成了国家经济面临崩溃,人民极度贫困的严重后果,土崩之势的苗头已经显现 ,汉初休养生息的成果当然无存。
但是,在汉武帝万年,他现任意识到了这一点,以一篇《轮台罪己诏》做了深深地反省,坚决停止了对匈战争,在土崩之势形成之前,调整了治国方略,避免了重蹈亲王朝覆辙的悲剧。
虽然我们不清楚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的心路历程,但徐乐的这次上书,肯定对他产生过重大影响,不过在几十年后才显出效果来。
我想,班固、司马迁、司马光等史家都纷纷把徐乐的这次上书详细记录下来,目的也就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