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琰/崔林家族:横跨魏晋南北朝隋唐,盛极700年的清河崔氏

前面提到的一些三国时期的豪族,比如荀彧家族、陈群家族、王朗家族等,繁荣程度基本也就延续两晋而已,更牛一点的,顶多到南北朝末期。但是,今天我们讲的清河崔氏,可是不同凡响,整个家族从东汉末年起家,历经曹魏西晋、前后赵、北魏、东西魏、北齐北周、隋朝唐朝,横跨700多年,不论朝代怎么变迁、皇帝怎么更替,都能在大风大浪中岿然不动,在朝廷中身居显位,保持着一等一豪族的姿态。

接下来我们就好好解读一下这个家族。

读三国历史,小编最大的感慨就是:千年王八万年龟,熬到最后还有谁。想曹操时期谋士如云,荀彧、荀攸郭嘉贾诩程昱等哪个不比司马懿聪明,但没想到最后还是被司马懿偷了家;曹丕时期功臣如雨,曹氏宗亲、夏侯氏姻亲、钟繇华歆董昭陈群等哪个不是位极人臣,但传到西晋的,反而是王祥郑冲石苞这些家族。

清河崔氏也不例外。

崔氏家族的起步靠了两个兄弟:崔琰崔林。崔琰原本是袁绍部下,曹操占领冀州后被任命为冀州别驾从事,后来改任丞相府西曹掾,魏国建立后晋升魏国的中尉。论行政级别,这些职位都算不得高官,约等于如今国家部委的一个处长而已,但胜在权力很大。崔琰长期负责人才选拔工作,又是曹操的幕僚,俗话说领导的秘书堪当二号首长,所以崔琰威望很高,史载他“清忠高亮,雅识经远,推方直道,正色于朝。魏氏初载,委授铨衡,总齐清议,十有馀年。文武群才,多所明拔。朝廷归高,天下称平。”可惜最后因被曹操猜忌而处死。

建安二十年崔琰被处死前的政坛格局

此外,崔琰还是一名美男子。看过《三国演义》的都对关羽的外貌印象颇深,尤其是那一把长胡子。但史书其实对关羽的胡须并无准确描写,只用了“美须髯”三个字,至于怎么美则让我们自己想象了。而崔琰则是史书明确记载的“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92厘米)”,典型的关羽形象。

这个剧照里的胡须明显不符合史书记载

崔林是崔琰的堂弟,论能力、名声都比不上崔琰,不过也算得上一位知识渊博、清廉勤勉、为政一方的好官。但胜在能活。曹操在世时,他历任丞相府幕僚、御史中丞,也就四品官,排名在三十名开外,老老实实给别人当小弟呢;曹丕时,他先后任尚书、刺史大鸿胪,三品官,步入九卿的行列,开始成大官了;曹叡时,又任光禄勋、司隶校尉,直至升任司空,成为三公之一,此时地位比他高的也就只有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懿、司徒卫臻了,剩下的其他人资历都比崔林低;曹芳时,崔林去世。

景初二年,崔林任司空时的曹魏政坛格局

崔琰、崔林两兄弟,由于都是内政人才,在《三国演义》没露过面,所以人们也不太熟悉。但他们的后代却异常繁荣,后来还衍生出六个支脉。由于清河崔氏的家族实在太庞大了,而且名人辈出,小编实在无力梳理出完整的族谱(还有一个原因是不同的史料记载还不同),因此只就崔琰、崔林二人的后代做一个介绍。

(请翻转手机屏幕浏览)

清河崔氏部分族谱

1.第一代

由于崔琰是被曹操处死的,他的后代注定不会被重用,因此第一代后人中显达的,都是崔林的儿子。

崔林至少有三个儿子,长子崔述继承了崔林安阳乡侯的爵位,但官职不详,估计也是一个纨绔二代。第三子崔参官职也不详,有史记载的只有老二崔随了。

崔随在西晋时官至尚书仆射,也是三品高官了,但能力和功绩不详。只知道在八王之乱中,崔随和尚书令满奋(满宠的孙子)一起拥立司马伦篡位,司马伦失败后,崔随也被免官,幽禁而死。


2.第二代

第二代中,崔琰的孙子崔谅(有一种说法崔谅是崔琰哥哥的孙子)历任尚书、大鸿胪、中书令,都是三品高官,但史书中并未记载其事迹。

崔林的孙子中,崔玮在西晋时官至太子右卫率,属于第五品。永嘉之乱后,投靠匈奴的前赵,给当时的皇太弟刘乂当太傅,第三品。此时前赵皇帝刘聪封儿子刘粲相国,总统朝政,却封弟弟刘乂为皇太弟,即储君。崔玮和卢志等人认为,刘聪还是想让儿子继位,刘乂有性命之忧,劝其发动军事政变,但可惜刘乂不听,最后果真被杀。而崔玮则不知所踪。

前赵版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总体而言,崔氏第二代中并无惊才绝艳的人才,但却有三位不凡的女子。在古代,豪族通婚是常事,为的就是巩固彼此的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但崔氏此次联姻却非同小可。

崔林的儿子崔参有三个女儿,一个嫁给了温襜,生下的儿子叫温峤,就是东晋那个名将,平定了王敦和苏峻之乱;一个嫁给了西晋的名将刘琨,长期据守太原刘渊对峙,生下的儿子叫刘群后赵的中书令;一个嫁给了卢植的曾孙卢志,就是上文提到的前赵太弟太师,生下的儿子叫卢谌,后赵的中书监

崔参的儿子虽然不行,但女儿是一个比一个嫁得好。


3.第三代第四代

这两代中,崔谅的儿子崔遇在后赵担任特进,这是一个二品的荣誉职位,也是地位很高的,但史书并未记载其功绩。此外,其他人员都仕途平平,没有出类拔萃的人才。


4.第五代

第五代后人中,清河崔氏基本都在北魏效命,而且地位颇高,辉煌一时。其中,最显赫的莫过于崔林一脉的后人崔宏

崔宏先后在前秦后燕中任职,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知道他的才华,特意给请了过来。在北魏,崔宏先后任吏部尚书、天部大人,通制尚书三十六曹,主管律令、朝仪、官制等事务,其实权相当于以前的尚书令,总领朝政,非常显赫。崔宏的爵位最后被封为白马公,地位从一品。崔宏最著名的表现,莫过于给北魏改国号,北魏原先称 “代国”,后来在崔宏的建议下,改成了“魏”。

崔宏的弟弟崔徽,一样牛。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任命弟弟拓跋范镇守长安时,考虑到其年纪小,于是派崔徽予以协助,加封崔徽为散骑常侍都督雍泾梁秦四州诸军事、平西将军、长安镇副将、乐安王傅、济南公,这一串的官职简直太拉风了。崔徽和崔宏一样,爵位都是公,都属于从一品,只不过崔宏是主政中央,而崔徽只是长安地区实际上的领导人。

除了这二人,这一代崔琰一脉中也有一位名人:崔逞。崔逞和崔宏前期的遭遇基本一样,也是现在前燕、前秦、后燕任职,后投奔北魏拓跋珪。到北魏后,崔逞被任命为尚书,也通制三十六曹,估计和崔宏前后脚的关系,后转任御史中丞。不过和崔宏结局不一样的是,崔逞后来因触怒拓跋珪,被杀了,和他的老祖宗崔琰简直一脉相承。由于崔逞当时是士族的名士,他一被杀,影响极其恶劣,东晋的叛将司马休之本来想投奔北魏,听说崔逞被杀后转投他处,令拓跋珪十分懊悔。

北魏疆域变化,图片来源于网络

5.第六代

如果说清河崔氏第五代就足够辉煌的话,第六代后人才是封神的存在,因为这一代出了一位神一样的人物:崔浩蜀汉诸葛亮、前秦王猛、北魏崔浩、唐朝李泌都是拯救社稷于危难的无双国士,也都是齐名的大战略家。

崔浩

崔浩是崔宏的儿子,一路仕途通畅,历任博士祭酒、太常司徒,封东郡公,正一品的存在。在军事上,崔浩主张南守北攻,反对对东晋、南朝宋用兵,在他的建议下,北魏西边灭胡夏北凉,攻打吐谷浑,北边灭柔然,结束了自北魏建国以来在北方饱受威胁的历史,使得北魏一统北方。

北魏疆域,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可惜的是,因为在编纂北魏国史中,崔浩秉笔直书,揭露了北魏起家时的一些黑历史,被北魏皇族认定是对鲜卑族的抹黑,挑起了民族矛盾,结果崔浩全族被夷五族。崔浩的悲剧在于,本是一个汉人,却要去辅佐鲜卑,不论你能力再强功劳再大,人家也把你当外人看,不可能一条心。正如后来清朝时,张之洞在朝廷上说了句“我大清”,结果被醇亲王载沣抓住把柄,污蔑谋反,气的张之洞反唇相讥,改口说“你大清”,正是一个道理。

除了崔浩,第六代中,出名的还有崔浩的弟弟崔简,任北魏征虏将军,从三品,弟弟崔恬,北魏平南将军,三品,应该一起被灭族了。此外,还有堂兄弟崔蔚,在崔浩被杀后,崔蔚投奔南朝宋,后来又回归北魏,任郢州刺史,这一脉后来移居郑州,形成郑州崔氏分支。

崔琰一脉中,第六代中主要有三个人。崔逞当时投奔北魏时,因为前途未卜,所以除了最小的儿子崔颐带在身边外,其余儿子都留在了老家。崔颐后来在北魏官至大鸿胪,三品;而留在老家的儿子中,老四崔諲投奔刘裕,后官至振威将军、冀州刺史,四品。此外,还有崔道固,他是崔琰后人中崔钦一脉,这一脉长期居于南方,在南朝任职,到崔道固时官至平北将军、都督冀青兖幽并五州诸军事、冀州刺史,三品,而且是刘宋朝不可多得的一名猛将。

第六代可谓清河崔氏中最荣耀的一代了。


6.第七代

第七代中,人才不显,只有崔颐的儿子崔广官至平北将军,三品,且事迹不详。


7.第八代

到第八代时,清河崔氏又出了一门双星。

首先是崔琰一脉中的崔亮。崔亮的才华有点像崔宏,内政人才,他在北魏长期担任吏部尚书、度支尚书等职务,在孝文帝推行汉化过程中出力甚多,为孝文帝选拔官员、疏通漕运,有力推动了太和改制的实现。军事上他参与了平定赵祖悦之战,战后升任镇北将军、尚书仆射,从二品的高官。

太和改制

其次是崔林一脉中的崔彦穆。在崔林一脉中,前述介绍的崔宏、崔浩等人都是崔潜的后人,而崔彦穆属于崔潜的弟弟崔湛支脉。这一脉仕途都不显达,到崔彦穆时终于崛起了。在东西魏分家过程中,崔彦穆跟随了西魏,参与了平定荥阳、攻占江陵等战役,官至车骑大将军。北周建立后,历任骠骑大将军、大将军、上大将军,封东郡公,正一品的高官。

看到这里也许有读者会问,怎么同一辈的两个人,崔亮活跃在北魏,崔彦穆活跃在北周?这其实就是家族大了带来的问题了。崔琰为兄,崔林为弟,随着时间的推移,崔琰一脉人口繁衍较快,辈分自然就小了,而崔林一脉辈分就抬高了。如果从时间线来说,崔亮年龄明显比崔彦穆大,他是和崔彦穆的父亲崔稚生活在一个年代的,但是我们这篇文章是按辈分叙述的,所以就会有这个误差。等到下面讲崔休及其后代时,这个误差会更大,因为这一脉基本一直是长子长孙,繁衍的更快,别的支脉都讲到隋唐了,他还在北魏、北齐呢。


8.第九代

第九代中主要就是崔休了。论辈分他是第九代,但论年龄,他和第八代的崔亮差不多,都是活跃在北魏孝文帝至孝明帝期间,和当年的荀彧、荀攸叔侄差不多。崔休历任平北将军幽州刺史、安南将军青州刺史等职,在地方上名声很好,算得上主政一方的大将,后晋升抚军将军、尚书,比崔亮略低一点,但也是从二品的高官。

第九代中还有一位牛人,就是咱们上文提到的崔彦穆的侄女。她嫁给了西魏大司马、北周太保、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生下的女儿叫独孤伽罗,嫁给了隋文帝杨坚

9.第十代

第十代中比较牛的,是崔休的两个儿子:崔甗和崔䴘。崔甗跟随高欢起兵,在洛阳建议废黜北魏闵帝,官至车骑大将军,第二品。北齐建立后,任命为侍中。

崔䴘也很有文采,长期担任高欢的幕僚,后官至中军将军,从二品。北齐建立后,任命为光禄大夫

同样,由于辈分差距,大家可以和上文对比着看。其实,崔甗、崔䴘是和第八代的崔彦穆同处一个年代,崔甗、崔䴘在东魏担任车骑大将军、中军将军,而崔彦穆在西魏担任车骑大将军。同属清河崔氏,只是非同一支脉而已,竟然分属两个朝代,而且都是军队高层,也够戏虐的了。


10.第十一代

当传到第十一代时,除崔赡在北齐担任骠骑大将军,二品高官时,其他的同辈族人已经陆续进入唐朝了。比如崔彧一脉的崔知温唐高宗时期担任中书令,为名副其实的宰相。

前面提到的所有家族,基本都是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没落,只有这崔氏是个例外,到唐朝时清河崔氏仍然是名门望族,为当时的“五姓七望”之一。为了打击这些豪族的势力,李世民甚至下诏禁止“七姓十家”相互通婚,这里清河崔氏选取的就是崔宗伯的两个儿子、崔元孙的两个儿子,这两个支脉的后人禁止同其他豪门通婚。再加上科举制的实行,贵族越来越难有政治上的特权了。但即便这样,清河崔氏依然在整个唐朝时保持了繁荣的态度,一共出现了崔龟从崔彦昭崔群崔郸崔圆崔元综、崔知温、崔昭纬崔慎由崔胤崔詧崔神基崔协13位宰相。

小编对唐朝历史不太熟悉,就不展开说了。大家感兴趣的,可以把小编这个清河崔氏族谱继续完善下去,一览其煌煌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