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简报:周总理的智慧

周恩来是一个学习型的伟人。早在东关模范学校读书时,他就提出“一物不知,学者知耻”,主张对各种学科“深究而悉讨”“慎思而明辩。”“其英迈刚毅之性迥异乎常人。”

周恩来渊博的知识,为更好地从事中国革命和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正如尼克松在《领导者》一书中所写的:“他和我们的谈话从政治到历史、哲学,所有这些,在谈论中周始终都游刃有余的” 。

周恩来不但好学求知,还经常教导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周恩来还善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信书,但不迷信书。

他在《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讲话中指出:“书本上的知识都是前人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的确很宝贵,但终究是死的东西,必须在新的实践中加以验证,证明它是正确的,才有用处,才能发挥作用。不论是社会科学理论还是自然学理论,都要跟实践相结合,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反过来说,不相信书本知识,只相信自己的狭隘经验,也是危险的。”

周恩来的政治家风度,堪称楷模,一直为人们所敬仰。美国人克拉默·威利这样评价道:“周恩来年轻时是一位精神抖擞的英俊小伙子,即使到了老年,他那乌黑发亮的眼睛,富有表达能力的双手,以及高雅的风采都构成毫无疑问的吸引力。”

一位为之倾倒的人士曾经说:“周可以望你而且就凭那么一看,便可以博得你的好感,使你着迷。”法国前总理孟戴斯·弗朗斯的谈话也说:“他(注:指周恩来)的态度和谈吐与众不同,有时连讥笑的态度也是具有魅力的。”

周恩来十分注重仪表。早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他就要求自己做到“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像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他的神态从来都亲切、自然。他的动作十分敏捷迅速。譬如他正在吃饭,秘书轻声告诉他某个活动时间快到了,他听后霍地站起来,边走边将两条胳膊向后伸,秘书将大衣的两条袖管套进他胳膊两三寸,他只是轻轻一抖,大衣就上了身,紧接着两手飞快地系钮扣,几秒钟时间,他已衣冠整齐地消失在门口。

周恩来总是保持文雅、精神的外表。他曾经批评一个秘书,才三十多岁,年纪轻轻脊背就驼了,他总是脊梁挺直,两肩齐平。他身高1.71米,不算高,但他挺直的身姿有着特殊的高度 。

在周恩来端庄谦和的风度中蕴含着深沉、强悍与智慧和力量。正如基辛格在回忆录里所写的:“他(注:指周恩来)使举座侧目的不是魁伟的身躯,而是他那外驰内张的风度和钢铁般的自制力,宛如一根收紧着的弹簧。”

周恩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任何事件,从积极方面看,一个卓有成效的领导者是有预见性的,但从消极方面看,意料之外的事也是经常发生的。领导者处事的情绪,对于提高工作效率、鼓舞士气,有极其重要作用。因为“一个人为感情所支配,行为便没有自主权”。

相反,一个领导者善于控制感情,便能较好地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取得好的领导效果。周恩来就是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领导者。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紧要关头,总是以自己的革命胆略,以及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呕心沥血,力挽狂澜。

周恩来还是一个演讲才能十分突出的领导者。他善于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演讲风格。有时情绪激昂,并不时挥动手臂;有时幽默风趣,讲话如行云流水,成语典故俯拾皆是,并因此而打破僵局,活跃气氛,化解矛盾;有时像涓涓细流,滋润心田;有时像黄河巨浪,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催人奋起。

周恩来的演讲,针对性强,富有吸引力和逻辑性,具有“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强烈影响力。这也是他独具魅力的智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