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在匾额上写下3字,司马昭不杀他,群臣不解,司马昭:倒着读

关羽一死,刘备急于复仇,失败了。临终托孤于孔明,刘备对自己的儿子还是很了解的,并不奢望他文韬武略,纵横天下,只希望他能听诸葛亮的话,离那些小人远一点。当时刘禅十七岁,朝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交给孔明去办。

前期刘禅也很配合,国中仓廪充实,百姓安居乐业。他在位四十一年,曾发布多次大赦,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民生的压力。孔明也培养了一批人守在刘禅身边,但蒋琬费祎董允相继去世之后,刘禅重用宦官黄皓,这就是祸乱的开始了。

景耀六年即263年,司马昭伐蜀,三路大军从洛阳出发。他的计划是,把姜维的大军牵制住,再从骆谷直接偷袭汉中,他是这么想的,以刘禅的懦弱,外城一破,他立马就会投降。

这个计划的关键在于,司马昭完全把握了刘禅这人的德行,这个计划本就是奔着刘禅去的。当君主当到这个份上,刘禅对于蜀国的亡是要负主要责任的。

当初,钟会关中练兵,姜维就上疏,希望刘禅派兵驻扎在阳安关口和阴平桥头,这个阴平桥头是什么地方呢,就是邓艾2万兵马偷偷穿过直逼成都。但是这件事却被宦官黄皓压下去了,因为他迷信。

当时谯周说“备”“禅”两个字预言蜀国注定要灭亡,而黄皓对此深信不疑,于是按下不报,结果朝野上下皆被蒙蔽。刘禅对这样的人信任有加,连这么重要的事情都要经过他的手,这刘禅还不够昏聩,还不够误国吗?

当时司马昭兵马都到家门口了,国内还一无所知,边境松懈。钟会的大军轻而易举地进入了汉中。此时姜维被邓艾和诸葛绪拖住,而桥头已经被诸葛绪占了。姜维绕到后面逼退了诸葛绪,占了剑阁

但邓艾另辟蹊径,领着部下从阴平走了邪径七百里,沿路开山造桥,攀木缘崖。到达江油,守将马邈投降。此时国内才一片震动,忙派诸葛瞻抵御邓艾的进攻,但诸葛瞻在绵竹被杀斩首。邓艾长驱直入,蜀国上下完全不知所以,只一味劝刘禅投降。

这帮人即使换了主子,也一样可以做官,投降对他们而言不过是换个地方当官,有什么不好呢?终于,刘禅派张绍去送降书,又派人去叫姜维息战,可惜姜维殚精竭力,竟落得如此下场。而刘禅自己带着六十多人,出北门十里投降。

一战可以说是蜀国内部腐败的结果,宦官黄皓隐瞒军情,致使国中对边境全无调度,大军压境,完全无法应对,而将士不是像蒋舒、马邈投敌,就是像傅佥、诸葛瞻父子一样白白送死,而一国之主呢,叉手屈膝,只求自保,在洛阳过他的神仙日子,试问蜀军阵亡将士,可在他心中有一席之地?

司马昭接受他的投降,封他为安乐县公。但司马昭也在试探刘禅,据一些野史记载,刘禅就在自己门口提了“中山寨”的匾额,用来告诉司马昭自己无心恋权,只求做个“在山中”之人。再说,自己现在在洛阳重重包围之中,也不可能翻起什么波浪。

按《汉晋春秋》,在一次宴会上,他命人表演蜀乐,旁边的人多有感慨,只有刘禅“喜笑自若”,后来司马昭问他想不想家,他就说,“此间乐,不思蜀”。是啊,他是快活,不知那因他命丧黄泉的千千万万将士们又算什么?

当然司马昭不杀他还有另一个原因,他对投降的刘禅待遇甚高,天下人都看在眼里,东吴孙皓就是按着刘禅的路子又来了一遍,也投降了。公元265年,司马炎篡国而为帝,但他对刘禅还是很好的,刘禅也得以安享晚年,在64岁逝世。

他这一生,不是扶不起,他本身就是祸乱之源,试问一个明君尚且要时时洞若观火,他却任凭黄皓蒙蔽朝野,横行霸道,排挤姜维等人,如果他真的重视蜀国大事,会把权力交到一个宦官手上?

蜀汉虽小,但蜀汉之所以亡国,并不在其小,而在于国主刘禅。一个国的国主软弱无能,只会引来他国的觊觎,他国甚至可以针对这一弱点制定计划,牵制大部队,而直捣龙穴,逼其投降。这样的手段但凡换一个人也许就不成立。

当时邓艾的队伍一路披荆斩棘,开山造桥,早已疲惫不堪,加上成都至少还有三四万驻军,外面还有姜维的军队,吴国救兵也正在赶来,何以就立马投降了?都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不外如是。

参考资料:

三国志》晋陈寿

三国史马植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