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赞干布病逝后,文成公主被逼迫殉葬,李治怒斥:我大唐贵女

650年,松赞干布病逝,文成公主被逼迫殉葬,唐高宗李治得知此事后大发雷霆,认为这是对大唐的挑衅,他当场下令,要求吐蕃立刻将文成公主送回大唐。

文成公主入藏已经7年了,她和松赞干布琴瑟和谐,但两人始终没有子嗣。松赞干布作为一代枭雄英年早逝,文成公主又没有生下孩子,按照吐蕃旧例是要殉葬的。

然而跟随文成公主来到吐蕃的大臣严词拒绝,怒斥吐蕃众人:“我大唐贵女,岂可死于他乡?你们是要向我大唐挑衅吗?”吐蕃众臣默默无言,大臣随后又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李治,李治也怒极,强命公主回国。

但出乎大家预料的是,文成公主拒绝回国。

此时的公主也才20多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作为有钱有地位的皇家寡妇,在长安也很受欢迎。

为什么她宁肯留在偏远荒芜的吐蕃,也不愿意回国享受美好生活呢?

这里就能看出文成公主的伟大了,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为什么来到吐蕃的。

遥想当年,吐蕃还只是边陲的小族群,是松赞干布的父亲统一各部,吐蕃才有了点儿新气象。而吐蕃真正走向强大,居首功的就是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自小就展现出了王者气象,因为他是独生子,未来注定会是吐蕃的王。父亲对松赞干布期望很高,给他请了最好的老师教他武艺、骑马、射箭,而松赞干布也从没让父亲失望。

他不但神勇过人,琴棋书画也是样样精通,对文学创作也很感兴趣。特别是中原汉人的文化,让松赞干布沉醉不已,他希望未来能有机会多见识见识大唐的文化盛景。

父亲死后,旧贵族起兵叛乱,以前臣服的部落也趁机造反。小小年纪的松赞干布在大臣的支持下很快就平灭了逆贼,随后又恢复生产,一副王者之君的派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吐蕃变得越来越强大,松赞干布的野心也与日俱增。他深知,吐蕃要在西南称霸很容易,但要想称霸天下迟早有一天要和大唐对上。

于是,松赞干布先是抓紧时机自强,又主动向唐朝派出使节求娶公主。当时唐太宗李世民因为与吐蕃宿敌吐谷浑交好,就没有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使节回国后,松赞干布立刻发兵==发兵攻打吐谷浑,顺便挑衅了一下大唐。

那年,松赞干布亲率大军进犯松洲,结果唐军主力还没有出动,先锋部队就把他打败了。松赞干布害怕极了,再也不敢生出对抗的心思,恭恭敬敬地献上礼物,派出使节再次求娶公主。

这一次李世民见松赞干布态度良好,觉得大棒打够了,也该给胡萝卜了。可是让哪位公主去和亲才好呢?自家的亲女儿肯定是不行的,派一位宗室女就够了,李世民就让人寻找合适的宗室女嫁过去。

于是,文成公主就进入了李世民的视线,感觉她条件最合适。当圣旨下来时,文成公主那时也才十几岁,瞬间意识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

父亲用怜爱的眼神看着自己,母亲默默流泪,公主自己倒是显得很平静。身为宗室女,她早就知道自己的未来了,和亲是自己最大的用途,只是没想到会去那么远的地方。

出发的那一天,文成公主告别母亲:“母亲,孩儿出发了,原谅孩儿不能尽孝。”随后,在母亲婆娑的泪眼中,公主在父亲等人的护送下踏上了旅途。

即使早有准备,这一路的艰辛还是超出了公主的想象。这数千公里的路途让公主一行人花费了两年才到达吐蕃,让公主欣慰的是,未来的夫君松赞干布居然千里相迎,可谓是给足了大唐面子。

婚后的生活让文成公主很满意,虽然比不上在长安,但松赞干布已经尽可能满足她的要求了。夫妻俩感情也很好,藏族百姓对公主很友善,把她看做是传播文化的使者和和平的象征。

公主这次入藏,为吐蕃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她把中原地文化典籍传播到了偏远的吐蕃。而公主对百姓一视同仁,她的善意也感染了很多藏族同胞。公主明白,自己此生最大的任务恐怕就是加强大唐和吐蕃的友好往来,因此越发努力。

正因为如此,在松赞干布死后,文成公主拒绝回国。如果此时就回国,哪那以前所做的努力不是白费了吗?公主坚决留下来,她如同往常一样帮助藏族百姓,努力维持吐蕃和大唐的友好关系。

文成公主的努力,一直持续到她三十多年后去世才终于停止。在公主的努力下,吐蕃和大唐始终维持着友好关系,她也被藏族人民深切记在心里。然而多年后,吐蕃与大唐频频发生摩擦,甚至曾经劫掠长安,不禁令人唏嘘。

参考资料:

赵莹《旧唐书

欧阳修新唐书

司马光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