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年,76岁武则天来看望临死前的狄仁杰。想不到...

700年,76岁武则天来看望临死前的狄仁杰。想不到,70岁狄仁杰提出一个过分的要求,武则天含泪答应,5年后她痛哭:悔不当初!

这天,70岁的狄仁杰躺在床榻上,气若游丝,双眼吊滞地望着窗外。

外面突然一阵嘈杂,房内的随从们都恭恭敬敬地趴在地上,似乎等候着尊贵的客人到来。

76岁的武则天徐徐走近,来看望这位病入膏肓的宰相。狄仁杰倍感激动,拖着病体就要起身拜见。

武则天见状,连忙上去扶住了他,要求其免礼。武则天又摒退了左右,房间里只剩下武则天和狄仁杰二人。

狄仁杰病得很重,恐怕命不久矣,武则天对此心知肚明。她直接了当问狄仁杰,是否有更加杰出的人才能胜任宰相一职?

想不到,狄仁杰望着武则天,嘴里吃力地吐出几个字,这个过分的要求让武则天措手不及,最后只好含泪答应。

然而5年之后,武则天直呼:悔不当初!

狄仁杰到底提了什么样的要求?

在影视里,狄仁杰就是无所不能的“神探”。在真实历史上,这个称呼狄仁杰的确担当得起。

年轻的狄仁杰实打实靠科举入仕,曾经担当大理寺丞一职。

值得一提的是,狄仁杰在一年内判决大量积压案件,有17000多人牵涉其中,但最后没有一个人冤诉,足以见得狄仁杰在办案方面很有一套。

公元690年,武则天的武周刚刚建立,60岁的狄仁杰被立为宰相。

原因其一,狄仁杰在百姓中的口碑极高,这样的人对于打破旧制做女皇的武则天来说,是特别渴求的人才。

其二,狄仁杰在政治方面的见地,很合武则天的胃口。

要知道,武则天想做女皇,其中阻碍是数不胜数的。但狄仁杰当时的态度,既不反对也不支持,武则天提拔他也便能更快地在朝中站稳脚跟。

然而,深得圣恩又明察秋毫的狄仁杰也会在阴沟里翻了船。他升任宰相几个月后,被酷吏来俊臣诬以谋反。

武则天开始临朝执政之时,恐有人图谋叛变,便设立告密机构,任用许多酷吏。

狄仁杰很不幸被盯上,来俊臣想要屈打成招,想不到狄仁杰立刻承认,免受皮肉之苦,趁机委托家人向武则天诉说冤情。

武则天亲自审理了后,免其死罪,但把他贬为地方官,暂时避避风头。

过了几年后,狄仁杰重新被武则天启用,再度拜相,这足以证明武则天还是很看重狄仁杰的。

其实,狄仁杰虽然对武则天临朝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但在内心深处还是希望能恢复李唐

当时,70多岁的武则天为立储而举棋不定,不知道立武家侄子还是李家儿子,狄仁杰站了出来,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姑侄和母子哪个更亲?如果立子为储,则会世代享受着后人香火。如果立了侄子,天底下还没听说有哪个侄子会供奉姑母的。

听了狄仁杰一番话,武则天陷入了沉思。最终,她决定召回被贬的庐陵王李显,复立其皇太子,把江山还给李家。

当狄仁杰走到人生尽头时,他仍在向武则天呐喊:“恢复李唐,臣虽死无憾!”

武则天默默流下了眼泪,惋惜这位“知己”即将离去,也希望狄仁杰举荐一些能胜任宰相的贤才。

狄仁杰也毫不避讳,表示张柬之是合适的人选,他直接让武则天任命其为宰相,实属有点过分了。不过武则天相信狄仁杰的眼光不会有错,遂让张柬之担任宰相一职。

公元705年,张柬之和其他四位大臣,趁武则天得病之机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把皇位传给太子。也就是“神龙政变”。

武则天深知大势已去,不得不退居后宫。她气愤至极,想不到一心提拔的人竟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

她曾当着新皇李显的面,痛心疾首指责道:“我复立你为皇太子,本就有传位给你的意思。而五贼却贪求事功,令我忧愤交加!”

这五人皆被李显封为王,但下场却很凄惨。一年后,他们五人被奸人所害,皆遭到贬谪,最后不是病死,就是被毒死。

这算是报应吗?大家怎么看?

关注我@书中文史屋 ,那些斑驳的岁月,容我慢慢与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