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世纪罗斯东正教会在对外关系中的作用

为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阅读前请辛苦点下“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罗斯封建割据时期中央政权衰微、地方诸侯林立,国家处于分崩离析状态。东正教会作为国家统一的象征,在国家外事活动中发挥巨大作用,进一步提升了罗斯的国际地位。

一、与拜占廷的关系:东正教罗斯化的继续

罗斯封建割据时期罗斯东正教会在与拜占廷的关系上采取继续教会罗斯化的政策,主要是基于罗斯国家和教会利益两方面的考虑。从国家利益方面来说,罗斯对拜占廷的经济依附关系减弱,走上与之分庭抗礼的道路。

到12世纪罗斯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经济已得到充分发展,索贡巡行制度已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由此主要针对拜占廷进行的皮货贸易不再控制罗斯的经济命脉。加之当时罗斯王权衰落,各诸侯混战不休,封建王公在内部事务应接不暇的情况下,已无暇顾及发展与拜占廷的贸易往来。

从教会利益方面来说,教会罗斯化是大势所趋。原因之一在于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罗斯教会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都明显增强。到12世纪,教会与修道院土地所有制逐渐形成。例如,基辅佩彻拉修道院就拥有整个州和城市的土地。

教会已成为独立的经济组织,主教辖区几乎与最大的公国相当,主教占有大规模的农业用地、村落和城市。教会通过神化王权、调节王公内部纷争和安抚被统治阶级等方式提升了自身的政治地位。

另一原因是封建割据时期罗斯东正教会相对统一,基辅罗斯时期教会罗斯化的丰硕成果得以继承。到11世纪罗斯在教会独立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如开创了任命罗斯人为都主教的先例,等等。

与基辅罗斯时期相比,封建割据时期东正教会罗斯化具有以下特征:

一方面巩固与拜占廷的宗教联盟,另一方面争取更多的自主权

罗斯教会隶属于君士坦丁堡大牧首,罗斯的第一批都主教、主教都是君士坦丁堡牧首派出的希腊人。只有经君士坦丁堡牧首承认的都主教才能成为罗斯教会的首领,罗斯教会成为拜占廷、希腊正教教会的组成部分。

拜占廷教会还保留着通过罗斯城市的大主教和主教对罗斯教会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权力。即使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罗斯宗教界无论是罗斯人,还是罗斯化的希腊教会上层人物,也都积极支持各地王公摆脱拜占廷的政治、宗教束缚,因为他们的主要利益在罗斯而不是在拜占廷。

1147年基辅都主教出现空缺时,伊兹雅斯拉夫.姆斯季斯拉维奇王公召集主教,建议他们选举罗斯修道士克莱门特.斯莫利雅季奇这位罗斯地区的博学者和哲学家为都主教。后来由于诺夫哥罗德斯摩棱斯克苏兹达尔普斯科夫等地主教不赞同教会的这项决定,克莱门特没有成为全罗斯的都主教,但这一事件却反映了罗斯想确立罗斯人为都主教的愿望。

12世纪下半叶,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王公政权迅速壮大。开始在本地尝试创立自己的教会。安德烈.博哥留勃斯基把希腊人列奥主教赶走,确立了自己的主教:即修道士菲多尔成为弗拉基米尔主教。

13世纪中叶,达尼尔.罗曼诺维奇王公确立基里尔为都主教的程序,虽然是先由罗斯宗教会议选出都主教,获得君士坦丁堡牧首批准后并授予教职,但君士坦丁堡牧首的审批只是一种形式,都主教人选主要由罗斯内部的教俗贵族势力操控。可见,经过长期的斗争,罗斯东正教会实际上已经获得了自主任命都主教的权力,东正教罗斯化的程度进一步加强,拜占廷对罗斯加强政治、宗教影响的企图再一次落空。

基辅罗斯时期教会罗斯化得到统一国家首领大公的支持,封建割据时期得到势力强大的王公的支持

公元988年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确立拜占廷基督教为国教。罗斯大公引进宗教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国家的统治,却不想受制于他人,因此摆脱拜占廷的政治、宗教束缚,建立独立自主的罗斯教会,从确立国教之初就成为摆在罗斯大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时至12世纪,罗斯大公政权名存实亡,罗斯各地王公继续进行创建本国教会组织的努力。他们力图把自己的亲信扶上都主教的宝座,以便控制整个罗斯教会。如前面提到的伊兹雅斯拉夫.姆斯季斯拉维奇王公召集主教,建议他们选举罗斯修道士克莱门特.斯莫利雅季奇为都主教;安德烈.博哥留勃斯基确立修道士菲多尔成为弗拉基米尔主教;达尼尔.罗曼诺维奇王公确立基里尔为都主教。

教会罗斯化的难度加大,斗争更加艰难

由于当时国家处于封建割据状态,各地王公为争夺罗斯大公王位进行不断的战争。同时,国家外部受到波洛伏齐人的不断侵扰。罗斯的内忧外患引起君士坦丁堡皇帝和牧首的极大关注,力图利用罗斯的内部冲突加强对罗斯的政治、宗教影响。

例如,选举罗斯修道士克莱门特为都主教,由于诺夫哥罗德等地主教不赞同教会的这项决定,克莱门特没有成为全罗斯的都主教,这一斗争的实质是罗斯的内部斗争,即罗斯托夫.苏兹达尔王公长手尤里反对伊兹雅斯拉夫.姆斯季斯拉维奇王公的斗争。

安德烈.博哥留勃斯基确立修道士菲多尔成为弗拉基米尔主教,但菲多尔的地位极不稳固,结局十分悲惨。基辅都主教希腊人康斯坦丁命令逮捕菲多尔,割掉他的舌头,砍去右臂,挖去眼睛。这说明基辅罗斯争取教会独立是一个曲折艰辛的历程,有时会出现反复,一些人为此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二、与天主教国家的关系:趋利避害

1054年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12世纪正是天主教与东正教的矛盾加剧时期,但这一大背景并没有影响罗斯与天主教国家关系的发展。罗斯依然与西方邻邦签订和平条约,并举行亲吻十字架仪式。

在诺夫哥罗德、基辅、斯摩棱斯克和其他城市有许多从西欧来的人,其中一些人有自己的住宅、庭院和教堂。爱尔兰传教士在罗斯得到栖身之处没有什么难的;罗斯人不仅参拜,而且在-瓦良格人.的教堂给小孩洗礼,并崇拜英国圣徒阿里班和巴杜里夫,挪威圣徒奥拉夫。

12世纪的罗斯教会已经成为基督教世界的实际组成部分,大多数西方思想家都把古罗斯看作同教国家。1147年,罗斯王公参加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罗斯封建主与波兰封建主一起完成对布鲁西亚的军事进攻。此后罗斯又参加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基辅编年史记载了以神勇男子著称的腓特烈.巴巴洛萨皇帝为首的德国骑士团来到东方。

12世纪60年代(1164年)在苏兹达尔王公安德烈.博哥留勃斯基领导下,取得了对布尔卡人进攻的胜利,由此确立了新的教会节日——救世主节。安德烈.博哥留勃斯基王公传记的作者把他的远征与十字军对萨莱的进攻相提并论。

罗斯与天主教国家和睦相处原因在于:

1.罗斯与西欧国家的贸易利益,特别是对诺夫哥罗德、斯摩棱斯克等城市尤为重要。

2.罗斯的宗教宽容政策传统。在罗斯不仅多神教与东正教长期共存,而且还有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存在。

3.罗斯善于在复杂的宗教关系中趋利避害。天主教国家相对罗斯周边地区信仰多神教和其他一神教民族和国家更具亲缘性,并且发展与天主教国家的关系,有利于遏制拜占廷的政治、宗教影响,避免成为拜占廷的政治、宗教附庸。

但12~13世纪之交,当十字军在波罗的海地区和芬兰活动时,罗斯与十字军的冲突逐渐产生,因为十字军骑士军团不仅占领了臣属于北部罗斯封建主的波罗的海、芬兰地区,而且直接威胁东斯拉夫地区。

13世纪拜占廷牧首与罗马教廷的矛盾导致十字军进攻君士坦丁堡。从宗教关系方面来说,罗斯无条件地站在东正教一边,但并没有引发十字军对罗斯的攻击,罗斯成功地避免了与天主教国家发生正面冲突。

三、发展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

(一)推广东正教

为保障拜占廷基督教在罗斯的主导地位,罗斯统治者势必要在邻近国家和地区培养相同的宗教势力。首先在东欧的非斯拉夫居民中推广拜占廷基督教,东北罗斯的宗教中心/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地区的罗斯托夫主教区、格洛赫维次城和下诺夫哥罗德城的宗教人士在穆里亚人、米舍尔亚克人、莫尔多瓦人中传教。非斯拉夫居民的洗礼开始于10世纪末,楚奇人、沃古尔人的显贵接受拜占廷基督教后,成为该族人的上层统治集团。

12~13世纪初,东正教开始在芬兰传播,但传教活动受到瑞典天主教人士的阻拦。13世纪,伴随着十字军在芬兰的活动,诺夫哥罗德宗教人士开始积极推动芬兰的东正教化。1227年,芬兰接受了东正教的洗礼。波洛茨克公国是罗斯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西德维纳河流域传播东正教的中心。

13世纪罗斯与十字军发生公开的冲突。彼得按希腊方式在黎巴嫩人拉脱维亚人爱沙尼亚人中积极传播东正教,并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立陶宛人。与多神教作斗争成为波罗的海地区民族反对外族入侵的思想武器。

此外,罗斯宗教界积极从事在草原地区传播基督教的活动。在11世纪初开始在佩彻涅格人中传播拜占廷基督教。12世纪,东正教在游牧民族中传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考古和文字资料证明,在部分波洛茨克人那里,通过与罗斯人的密切接触,新宗教已经深深扎下了根

(二)抵御外族入侵

在13世纪的罗斯人看来,骑士团是罗斯人的主要威胁。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相信上帝能给予他力量,编年史家生动地记载下他的祈祷:全智全能的上帝,命令所有的民族居住在各自的疆域内并确定了他们的界限,现在你看到了你的仆人的困境,给予他们驱逐侵略者的力量吧!他利用东正教鼓舞士气,增强了军队夺取胜利的信心。

1240年,罗斯西北城市诺夫哥罗德受到瑞典人的攻击,身为诺夫哥罗德王公的亚历山大.雅罗斯拉维奇率领诺夫哥罗德军队在涅瓦河边出奇制胜,以少胜多,击败了瑞典人的侵略;亚历山大因此被称为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1242年,亚历山大又在抵抗日耳曼骑士团侵略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非凡的胆识。13世纪30年代日耳曼条顿骑士团占领普鲁士地区,1240年占领普斯科夫,兵临诺夫哥罗德城下。这个骑士团把东正教也看作异端,力图以天主教取代东正教,同时夺取新的土地和人口。骑士团的先头部队是穿盔甲的重骑兵

1242年双方在楚德湖冰上展开了一场激战,湖冰不堪重负,日耳曼骑兵纷纷落水淹死。罗斯军队又一次大获全胜,日耳曼骑士团的前进势头被遏制,西北罗斯的安全得到了保障,东正教仍旧是罗斯人民的信仰。

在内外交困的封建割据时期,罗斯东正教会之所以能够担负起发展对外关系的重任,原因在于:首先,国家四分五裂,中央政权名存实亡,但东正教会依然保持统一,在外事活动中教会成为国家统一的象征;其次,罗斯东正教会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具备了参与外事活动的政治、经济势力,同时教会本身也希望通过参与外事活动提高自身地位;再次,12~13世纪,东正教在罗斯已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成为联系罗斯各地区的精神纽带和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思想武器。

东正教会也确实恰当地处理好了与拜占廷、天主教国家、周边地区和国家的关系,有利地保障了罗斯国际地位的继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