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的春节,是邓小平最后一次公开露面。自那之后,他的健康状况就持续恶化,再也没有力气参加会议了。
这位把中国经济推上“改革开放”快速列车的老人,在人生的暮年,回归了他最平凡的身份——“中国人民的儿子”。
1996年12月12日的早上,邓小平醒来之后,感觉身体有些不适。每天洗漱完毕后,他都要进入办公室看报纸、读文件,等到太阳出来,再出去走走散散步……这是邓小平多年养成的习惯。
可是那天他坐到办公室,却觉得浑身不舒服,甚至连弯腰都成问题。彼时他已经是92岁高龄了,就在不久前,医生检查出了他患上了“帕金森综合症”,没想到病情会突然变得严重起来。
秘书来到办公室,首先发现邓小平表情痛苦,于是赶紧将他送到了301医院。妻子卓琳一直在焦急等待,301医院离邓家并不远,也就二十多里路,但是让卓琳没想到的是,邓小平这一去就没能再回家。
1997年2月19日的午夜,邓小平的生命到了最后一刻。医院的专家全力抢救,但是没能出现奇迹。卓琳扑在病床上哭喊着“老爷子”,可是他什么都听不见了。他们夫妻相守了58年,终究还是分开了。
邓小平和妻子卓琳是1939年的秋天在延安认识的。邓小平当时35岁,是八路军129师的政委;卓琳23岁,还是一个年轻女学生。他们之间的缘分还有一段曲折的过程,可谓“有缘千里来相会”。
卓琳原名“普琼英”,1916年出生在云南宣威一个工商家庭。他的父亲浦在廷是云南著名的“火腿大王”,曾经跟着孙中山在广东闹过革命。卓琳有三个哥哥和三个姐姐,在家中排行最小,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14岁那年,卓琳因为运动天赋被选拔出来参加短跑项目,要去北京。但是中途来到上海,却接到通知说运动会不开了。领队说,愿意回云南的就回云南去,不愿意回的如果有亲戚也可以留下。
当时卓琳有一位表姐在北京念书,卓琳想去北京找她。家人和领队都同意,卓琳于是来到北京,考入北京大学。不久,大姐和二姐也来到北京上学。大姐的革命意愿很强烈,很快就去了延安。
日本人占领北京后,卓琳和二姐化装逃离,辗转来到西安。她对二姐说:“现在我们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去延安,一条是延安。”
二姐坚定地说:“我们去延安。”
二姐身体不好,卓琳想劝她回家,没想到二姐说:“我死也要死在延安。”看到二姐的决心,卓琳也不劝了。姐妹俩住进流亡学生招待所,又和三十多个人走了7天时间,步行到达延安。
到了延安后,卓琳和二姐进入陕北公学读书。也就是在这期间,卓琳遇到了后来的丈夫邓小平。当时邓小平是129师的政委,卓琳对他并不了解。
邓小平从太行山根据地来延安开会,他当时是单身,同志们都劝他在延安找一个伴侣。邓发将他带到学习班,邓小平对娇小可爱的卓琳一见倾心。
于是,邓小平托曾希圣做媒,让他去问问卓琳的意见。曾希圣请卓琳来家里吃饭,问她有没有结婚的想法。卓琳表示自己还年轻,想工作几年再考虑个人情感问题。
曾希圣找卓琳谈了两次,卓琳都没有松口。邓小平就说:“我亲自找她谈谈。”
邓小平约卓琳来到曾希圣家里,见面后他开门见山地说:
“我这个人年纪大了,在前方作战很辛苦,我想和你结婚,可是曾希圣和你谈了,你不同意。我这个人不太会说话,希望你考虑一下这个事情。我年纪比你大几岁,这是缺点,我希望在其他方面可以弥补。”
邓小平把自己的实际情况交了底,卓琳也被他的坦诚打动。他们前后谈了两次,卓琳觉得他人还可以,又是知识分子。她很早就听说过邓小平,很是佩服他。现在他亲自来找自己谈话,态度又那么诚恳,卓琳就同意了。
九月初的一个夜晚,在杨家岭毛主席窑洞门前,同志们把两张桌子拼起来,大声说:“今天我们会餐啊!大家都来会餐吧!”
李富春对卓琳说:“你也认识邓小平,大家会会餐,现在给你们腾出个窑洞,吃完饭后你们一块儿回去,就算结婚了。”
因为条件艰苦,结婚仪式能省则省。卓琳和邓小平什么都没准备,就连晚上住的窑洞,也是邓发腾出来给他们的。大家就吃了一顿饭,就算是为新人举行婚礼了。
结完了婚,邓小平就要返回太行山开展工作。卓琳也去了太行山八路军总部,在妇女部工作。虽然都在一个根据地,但夫妻俩却聚少离多。只有邓小平从前线到总部开会时,他们才能见一面,开完会他又走了。
卓琳觉得老这样也不好,结婚前他们彼此了解不多,她就让邓小平给她写信。可是写什么呢?卓琳说:“就把你每天干了什么写一写。”邓小平幽默地说:“那我就秘书总结一下,每个月给你打印一份工作报告。”
卓琳听了直摇头,想到与其看工作报告,还不如算了。
过了一段时间,卓琳不无怨言地说:“让你写信你不写,我们还是一块儿共同生活,共同理解吧。”邓小平这次点头同意,卓琳就搬到了129师。他们属于“先结婚,后恋爱”,共同生活后才逐渐了解彼此。
1941年,他们的长女邓林出生,寄养在当地百姓家里。长期的朝夕相处,卓琳也熟悉了丈夫的性格,理解了他的革命决心。
此后她默默支持邓小平,从太行山到大别山,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卓琳一直追随着丈夫的脚步,让他没有后顾之忧。
解放后,邓小平调任重庆西南局第一书记。继母夏伯根带着两个女儿前来投奔,邓小平夫妇热情地接纳了继母的到来。此后继母就和他们一起生活,虽然夏伯根不是邓小平的生母,但卓琳对她特别孝顺。
1952年,邓小平调到中央,举家迁往北京。夏伯根有些忧虑地问:“我也去吗?”卓琳拉着她的手说:“怎么不去呢?我们是一家人,到哪里都要在一起。”
到了北京后,邓小平对妻子提了一个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风头。当时很多领导同志的夫人都在单位工作,公安局怕他们路上出事,就暗中派人保护她们。卓琳不想给公安局的人添麻烦,索性给邓小平当秘书,也不用出门工作了。
卓琳和邓小平育有5个孩子,家里很是热闹。后来孩子们长大,陆续上学和参加工作,家里就剩下他们夫妇和继母夏伯根。不久,一场特殊的运动席卷全国。
那段动荡的岁月中,邓小平受到冲击。
有一天,有人来告诉他们,孩子们不准回家了。邓小平听了沉吟半晌,默默掏出一支烟点上。卓琳不知如何是好,也让他给了自己一支烟。邓小平问:“你怎么也抽起烟来了?”
卓琳回答:“我抽烟是因为太想孩子们了,如果孩子们回来,我一定能戒掉!”
很多夫妻为了自保划清界限、提出离婚的有不少。在艰难的岁月里,婆婆夏伯根叮嘱卓琳:“你们千万不要离婚啊!”卓琳笑着安慰婆婆:“我不会,我们怎么会呢?”卓琳始终陪伴着丈夫,不离不弃。
1969年10月,邓小平调往江西。卓琳不放心70岁高龄的夏伯根,把婆婆也带到江西去。到了江西,他们三个年龄加在一起超过180岁的老人,每天过着艰苦的生活,每个月只有20元的生活费,日子过得很窘困。
为了省钱给孩子们,当成孩子们来看他们的车票钱,三位老人吃饭特别节省。他们住的公寓被称为“将军楼”,以前修建来给支援中国的苏联专家住的,苏联专家撤离后,这个房子就空在那里。
邓小平和卓琳住在公寓的二楼,因为妻子患有高血压,不能干重活累活,继母夏伯根又年老了,只能帮忙烧火做饭,邓小平就包揽了所有的重活。他们还在楼下的空地上养了几只鸡,有鸡蛋吃是难得的奢侈。
为了把买菜的钱也省下来,三位老人还开辟了一个菜地。他们找当地的老百姓要了一些种子,种了茄子、白菜和辣椒等蔬菜。卓琳和婆婆还学着自己做酒酿、豆瓣酱,酒香和酱香也成了那段艰难岁月的慰藉。
历史终究是由人民书写的,阴霾散去,邓小平复出主持工作。卓琳总算松了一口气,但复出后的邓小平却比以前更加忙碌了,他已经是75岁的高龄,擘画蓝图,引领中国经济走向更高峰。
关于改革开放,无庸赘述。《春天的故事》中开篇歌词就唱到:“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这个老人就是邓小平。
1979年,邓小平登黄山的消息传出,很多游客慕名而来,都想见见邓小平。黄山旅游管理局的人知道后,出于安全考虑,临时控制上山人数。
邓小平得知此事,严肃地告诉工作人员:“这怎么能行呢,让群众上山,不要因为我就搞特殊。”游客们得以一睹邓公风采,纷纷合影留念,有个大学生气喘吁吁地挤进人群中说:“邓伯伯,您好,我是复旦大学的学生,昨天就来过了,听说您来了,我今天再来一次。”
邓小平笑问:“你是学什么专业的?”那个同学回答道:“是学新闻的。”邓小平开玩笑说:“哎哟,怪不得消息这么灵通啊。”
1989年,年届85岁的邓小平请求退休,他对江泽民说:“对我的评价,不要过分夸张,不要分量太重,名誉太高了是个负担。”
他晚年曾多次表示:“永远不要突出我个人。我的任务,就是使我自己慢慢消失,不要说中国没有我好像失去了灵魂。”
到了90年代,邓小平几乎就很少露面了。邓小平退休以后,最想过一个真正的平民生活,生活得更简单一些,可以上街走走,到处去参观一下。
晚年的他还有几大爱好:打桥牌、看足球、游泳。对于饮食,邓小平挑剔不多,但对烟酒,却有特殊感情。
邓小平晚年最为牵挂的就是香港回归。他一生曾5次路过香港,作为主人踏上香港的土地是他一生的愿望。
在深圳视察时,他就曾站在皇岗口岸深情地眺望香港。退休的当天,邓小平也曾袒露他的最后一个心愿:就是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时,踏上这块祖国的土地。
遗憾的是,他没能等到这一天。
1997年2月19日的那个夜晚,邓小平永远离开了祖国和人民,离开了妻子和家人。次日早晨天安门升旗仪式,当护卫队突然喊道:“降半旗!”很多人这才知道,敬爱的邓小平爷爷去世了。
一代伟人,走完了他93年的生命旅程。
邓小平去世4天后,妻子卓琳带着悲痛的心情,给江泽民写了一封信,转达邓小平的临终嘱托:“第一,不搞遗体告别仪式,第二,不设灵堂,第三,遗体捐献给医学机构,第四,把骨灰撒入大海。”
邓小平一生三起三落,多年磨难,几度沉浮。
风雨飘摇之中,妻子卓琳始终陪伴左右,不离不弃。家庭的温暖,也是帮助邓小平从容应对逆境的重要因素。女儿邓楠回忆说:“几十年,从来没见父母亲红过脸,或者争论什么问题,都没有过。”
邓公千古,他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铭记史册!国家和人民永远铭记邓小平。而邓公和妻子卓琳的爱情,同样让人动容。
END.
在阅读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更多名人轶事,文学解读,欢迎关注我的账号@晓读夜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