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代能臣、忠臣寇准为何落得如此下场,究其原因,六字记之曰:“偏离‘正’,过于‘直’。宋史中记载,寇准为人多见“正直”。寇准确实是“直”得令人敬佩,但是说他“正”那就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了。
人往往会在占有巨大荣誉或者财富之后忘乎所以,同样的寇准也不例外。“澶渊之盟”的功绩,让寇准的权力欲望达到顶峰。膨胀之后的人往往是不知收敛的,他常常无所顾忌的独揽大权,经常肆无忌惮的插手本无权过问的人事任免,甚至还有咄咄逼人的左右皇帝的决定。
不仅如此,那更是难以团结朝中同僚,一时之间,朝堂上下尽皆树敌。寇准被贬职以后得以重回中枢,出任西府枢密使,宰相王旦,功不可没。
然而此时的寇准却丝毫不把这位晚于他入仕的同僚放在心上,反而跟他搞起了排资论辈的这一套。不仅不通力合作,还处处针锋相对,一有机会就想尽办法,鸡蛋里面头挑骨头,还要上报给皇帝。
然而王旦本人“宰相肚里能撑船”。他认定寇准是难得的大才,不仅不以为怀,反而多次极力向皇帝推荐。王旦的以德报怨,寇准却挟私报复。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膨胀的权力下,寇准偏离正道,不足为奇。但是他这个宁折不弯的倔强耿直,着实是令人叹服。但是过刚易折,在波云诡谲的朝堂搞政治斗争,是要讲求方法的,不是一根筋的横冲直撞。为人过于正直的寇准,较真起来寸步不让,非论出个是非对错不可。
有一次朝堂戒严,寇准言词过于激烈,宋太宗几次打断无果,一气之下,猛然起身离去。谁知道寇准竟不顾人臣礼仪,不顾尊卑秩序,上前一步拉住太宗衣角,硬是强逼其坐下。若非太宗为人德行宽厚,只怕是杀身之祸在所难免。可是,幸运之神不会像这次一样次次眷顾。
寇准的第一次被贬,起因就在于它和政敌的无理争吵与互揭其短。有一日,寇准与温中枢并排而行,路上一个疯子突然挡住去路向寇准山呼万岁。这件事儿被寇准的政敌张逊得知,立马向皇帝打起了小报告,检举寇准有谋反之心。又直又冲的寇准带着证人,直冲朝堂证明自己的清白。二人相互无厘头的争吵与谩骂和诋毁,惹的宋太宗龙颜大怒 ,于是二人各打50大板,一个撤职,一个贬走。
寇准的官场生涯数起数落,宦海沉浮多年,最终遭贬雷州惨淡收场。看起来表面上是遭佞臣丁谓陷害,但是溯其根源,却发现早已命中注定。
当年寇准全盛之时,丁谓与寇准亲密。在一次宴会上丁谓见寇准的胡须上,沾了些许饭粒儿,便起身替他拂去。这本是同僚之间好心好意的举手之劳,结果寇准不但不领情,甚至嘲讽道:“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耶?”好心当驴肝肺,热脸贴了冷屁股。于是二人开始交恶,最终,丁谓也是有仇必报,将寇准贬到雷州,彻底结束了他这数起数落的仕途。
和光同尘,万物并生。心直口快不一定是好事,做事不仅要讲原则,更是要讲技巧。有道是“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正直是好事,但是也要讲求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