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最开始发现和认识世界的时候,通常都是以自己作为一个标杆的,因为人类会带着自己身上的重要特征却观察别人和别的事物。这样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只要是和自己长得相似的就会被认为是自己的同类,而和自己差距过大的则会被认为是与自己不同的“异类”。近代世界历史之中对于人种的划分和歧视也就是从这种状态之下开始的。
早期欧洲人对于中国人的看法
中世纪的欧洲社会虽然也是闭关锁国,也是相当的保守恐怖。但那个时候欧洲国家许多人依旧打着传播宗教的名义来到中国,试图从中国寻求到救国救民的真理,这些人都是去往外国比较远的地方,绝大部分的欧洲人实际上都只是和自己国家周边的人进行交往,所以那个时候的欧洲人和中东以及北非地区的人类交往频繁,他们也从长期看到的习惯之中对于北非和中东人的长相不会太惊奇,那他们看到中国人的时候又是什么反应呢?
当年元朝和明朝时代来到中国的外国人普遍认为中国人长相是极其好看的,皮肤都是白里透红的。这种情况从12世纪末期马可波罗的描述一直到了16世纪晚期的传教士口中和书中都是差别不大的。他们描述中国人“衣冠服饰美丽得体”,说中国男人皮肤白皙,外形健康良好,而中国女人长得文静美丽,不过有一点就是中国人的眼睛似乎都很小,男性普遍喜欢留很长的胡须,那当时的中国人是怎么看待外国人的呢?
李世民的普世价值观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唐朝都城长安城之中有着来自于世界各国的宗教,有发源于南亚地区的佛教,有来自于中东地区的景教,有来自于两河流域的摩尼教。胡人之中的音乐和胡人之中欢快的舞蹈和中原传统大气磅礴、雍容华贵的音乐舞蹈并不符合,但也没有人会说这些外国舞蹈的不是,反而是以一种极其开放的心态去接纳这些东西。
唐朝古代文物之中出土了很多欧洲、中东、南亚、北非地区的形态文物,这里面有来自于印度大陆的佛祖像;有来自于南亚地区的蒙古人石窟;还有欧洲人之中典型的高鼻梁、波浪发、碧绿眼睛和黄色头发,非洲人则是向来的皮肤黑黝黝,额头突出,所以唐代时期描绘外国人的文物几乎都做的是惟妙惟肖,并没有什么贬低的意思,相反的是对于当时社会情况最真实的一个反应。反应了唐朝时期中国人如何看待外国人的历史。
强调华夷之辩的北宋
唯有中国人不同,有了前面两次的经验之后,第三次烧制不仅把握了火候,也控制了时间,所以烧制出来的人很完美,既不黑色也不白色,而是略微带着一点点黄色,太上老君对于这一次很满意,所以就将它放到自己的身边,这就是黄种人的由来。而中国黄种人居住的地方为什么叫做神州,大家其实从南方客家人的这个故事之中也是可以找到一部分原因的。
韩愈在自己著作《原道》之中就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他们认为周边国家都是茹毛饮血的野蛮人,但实际上的情况到底是不是这样,其实我们自己是最清楚的,北宋作为一个大一统国家是相当勉强的,北宋文学家口中所谓的这些野蛮人建立起来的政权空前强大,周围国家契丹和西夏的君主都直接和宋朝皇帝并列为太子了,所以在军事争斗打不赢的时候,就只能说“天命在我不在他”。也就只能说“道统在我不在他”了。
外国人对中的心态变化
鸦片战争差不多就是发生在马格尔尼访问中国之后的四十多年时期。鸦片战争之中中国的失败使得中国方面不仅赔偿了大量的白银,更使得中国沿岸通商口岸开放,允许西方人进入中国之后使得西方人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了中国人和明朝时代中国人之间的差距,这种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再加上二十年之后的变化,使得外国人更加看不起中国人了。
西方列强靠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好几次堂堂正正的击败了中国人,这使得他们不再像明朝时候看待中国人无比强大了,也不再将中国人看成是白种人了,而是一种等而下之。中国人方面曾经自诩为天朝上国,到清朝的时候,被外国人打败,很多人就知道了其实不能再像之前将外国人看成是蛮夷和野蛮人了,很多人心中都清楚我们当时可能已经输了,更加严重的是我们连续的输到最后可能就是亡国灭种。
结语
近代历史中国之中从来都不缺少将传统文化学习的很好的人,也不缺少将外国文化学习的很好的人,更是不缺少同时之间将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学的很好的人。但在清朝的那个大环境之中,就算是你自己传统文化学的再好,再会明哲保身也只不过是做了一个曾国藩和李鸿章,就算是你自己学贯中西,但也只不过是想辜鸿铭一样无可奈何看着大势已去。
所以保守和先进之间无所谓区分,真正的保守的就越是激进,因为他们会为了长远不受侵犯而更想要自强。而虚伪的保守则会是为了眼前的一点点既得利益而一味的拒绝学习。所以到最后这一点点都会丢失。所以越是有保护国家民族延续之心的人,就会在当时承认西方经济发达、制度优越,学习这种现代化,创造中国人自己的现代化,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拯救炎黄子孙和华夏种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