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世人,善济百姓,驱除鞑虏的明教,为什么被称呼为魔教

朋友问:“《倚天屠龙记》中的明教,忧患世人疾苦,善待百姓,反抗暴政,为什么还会被世人称呼为魔教?”


我答:“这个问题略微复杂,咱们从头说起。”

一,明教与主流宗教的冲突


周伯通郭靖介绍《九阴真经》来历时,说道——


这段话包含了很多有趣的信息。


首先,明教传入中土后,并没有像佛教一样,进行本土化改良,依然只拜明尊。


这无疑与主流的宗教信仰相冲突。


所以,哪怕周伯通这样心性纯真,不拘小节之人,提起明教,也满是轻蔑。当然了,这也可能与周伯通出身道教有关。


其次,明教“普惠世人,救济百姓”的教义,在北宋末年还是很有市场的,吸引了很多名门正派的弟子加入。


可见,那时的明教虽受主流抵触,但在民间和江湖还是很有声望的。


这时,除了主流宗教和朝廷,应该没多少人称呼明教为魔教。


明教成为世人口中魔教的转折点,我猜测应该是从方腊开始的。


二,方腊


在一些民间故事或者影视剧中,方腊都被塑造成反抗暴政的起义领袖。


但在历史上,方腊并非英雄,而是一个残忍暴虐,屠杀百姓的魔王。


宋史》、《续资治通鉴》、《大宋宣和遗事》等诸多史籍,均有方腊屠城,残害百姓的记载。


另外,潮汕等地均有扮演梁山好汉降妖除魔的英歌舞流传,也间接证明了方腊的不堪。

因此,老黑我做出以下推测——


黄裳挑了明教众多高手后,方腊趁机窃取明教大权。


成为明教教主后,方腊打着反抗暴政的大旗,鼓动教众起义。


明教取得一定战果后,方腊渐渐暴露了残忍暴虐的本性。


因此,明教普惠世人的好名声,被方腊彻底败光,成为人们口中的魔教。


明教高手因此纷纷弃方腊而去。


最后,方腊被鲁智深生擒活捉,落得千刀万剐的下场。(这段属于强行解读。不然,在金庸武侠世界中,高手云集的明教却不敌梁山,有些解释不通。)

三,理念冲突


南宋抗金、抗蒙阶段,明教不停地起兵造反。


《倚天屠龙记》中,说不得大师提到——

南宋建炎年间,有王宗石教主在信州起事,绍兴年间有余五婆教主在衢州起事,理宗绍定年间有张三枪教主在江西、广东一带起事。只因本教素来和朝廷官府作对,朝廷便说我们是‘魔教’,严加禁止……


明教起义,大多是不忍百姓受到朝廷的剥削。


但在抗击侵略的大环境下,他们的行为很难被为国为民的侠士所理解。


比如说,洪七公、郭靖,应该无法理解明教的理念。毕竟,在他们眼中,保家卫国,抗击侵略才是首要的。剥削百姓的贪官污吏杀掉就好,何必起兵造反,给外敌可趁之机?


《神雕侠侣》中提到,郭靖与黄蓉成婚后,洪七公隐居在广东一带享受美食。那时正是大宋理宗年间。


金庸武侠世界中的张三枪起义,八成是被洪七公所剿灭的。因此,丐帮才会和明教结下百年仇怨。


两种不同理念的冲突下,明教也就成了以国为重之人眼中的魔教。


四,执法


明教信徒众多,良莠不齐,难免有坏人作奸犯科。


可明教在执法这件事上做的不是很好。


比如,杨逍


明教禁止调戏妇女,可杨逍不仅调戏纪晓芙,还强要了对方。


上位者知法犯法,逍遥法外。


反观少林。


玄慈老和尚触犯戒律,当众受罚,最后自尽谢罪。

抛去一切情感因素,看这两件事,明教被称为魔教,半点也不冤。


注:原著中,在纪晓芙的叙述中,她被杨逍强暴,才生下了杨不悔


至于,纪晓芙最初对杨逍有没有好感,语焉不详,只说杨逍曾经调戏过她,被她严词拒绝。


五,利益


北宋末年到南宋末年这段期间,明教的主要活动地点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


这时期的武林大派,比如少林、全真、昆仑……势力范围大多在北方,双方没有利益冲突。


到了元朝,明教的势力扩展到全国,在各地设立分坛,与江湖各大派产生了直接的利益冲突。

以六大派为首的江湖正道,为了合理合法地抢夺利益,自然会给明教冠以魔教的名头,然后斩妖除魔。


六,宣传


明教没有把普惠世人,反抗暴政等理念和事迹,对外进行正面的宣传。


这样一来,普通百姓哪里知道明教是善是恶,是好是坏,是神是魔?


只能听信朝廷和各大门派的反面宣传。


长此以往,明教渐渐成为世人眼中的魔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