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5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再次迎来新版本的毛主席画像。
在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后,辛莽最终选定一张主席微微向上看的半侧面照。历经半个多月的辛苦绘制,画像成功出炉,但群众们看完这幅画纷纷提出意见。
群众对此有三点疑虑:
1.伟人视线为什么要向上看,而不是柔和地面向他深爱的人民?
2.为什么只有一只耳朵露在外面?结合当时形势,会给人造成毛主席偏听偏信的错觉。
3.画像失真,与毛主席本人不符。
对此,中央方面作出紧急整改,这版伟人画像也在悬挂一天后就被撤下。
建国至今,毛主席画像已经更换过8个版本,这背后经历了哪些故事?
画师王国栋与伟人像
车水马龙的天安门广场,是中国各时期重大事件的记录者,见证了这个国家的兴衰崛起,被誉为整个中国的心脏。
在天安门的城楼上,长年悬挂着一幅巨大的彩色毛主席肖像画,历经风霜雨雪,永不褪色。
最令人惊讶的,还是画像中老人慈祥的目光,不论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你会发现,他始终温柔地注视着你,这就是一直陪伴全中国人民的毛主席画像。
但很少有人知道,从开国大典到如今标准的主席像,期间修改更换了8个版本,延续至今的最后一个版本,确定于1967年。
当时接过“画笔”的,是北京市美术公司肖像绘画家王国栋。
接过重担后,王国栋翻阅了大量的过往绘品,在眼神表达上下苦功。
然而,实际创作开始,问题接踵而至。首先就是基础条件,巨型画布不好找,拼接画布影响画作平整,更何况是供千万人瞻仰的伟人形象。
再者普通相框易渗水,遇到雨雪天气,颜色晕染开来,整体形象便毁于一旦。
且当时放在王国栋面前的,只有一张伟人标准相片,很多细微表情难以抓取,更遑论眼神、动作等。
幸运的是,组织给他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首先就是基础条件的缺失,相关人员很快找到专业的人,去应对相框、画布、画笔等问题。
接着上级又为王国栋争取到了近距离观摩伟人工作的机会,在此过程中,他真切感受到了伟人对民众的热爱,这些都为他的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967年的国庆,王国栋创作的毛主席画像高悬于天安门城楼之上。
这幅毛主席画像让无数人为之惊叹,从外观看,这是一张平面肖像画,伟人眼神平视前方。
但任何人都能由衷感觉出来,慈眉善目的平和当中,蕴含了伟人性格的坚韧、机智、洞悉一切,以及对人民深深的热爱。
而这幅画像已不仅限于简单的肖像,更是亿万人民精神的寄托。
也是因此,王国栋的巨型画像,成为日后多年绘制的最终模板。而在此之前,伟人画像曾更改过7个版本!
毛主席画像的更替
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千年古都迎来真正的大解放,老蒋的画像被撤下。12日,庆祝解放大会上,代表着人民当家作主的毛主席画像高悬。
同时被挂在城楼上的,还有朱德、聂荣臻、叶剑英等人的画像。如此多功勋者同时上榜,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
当时主笔的是创作过《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油画家董希文,伟人曾评价他创作的《开国大典》:“我们的画,拿到国际间去,别人是比不过我们的。”
半年后纪念“七七”抗战12周年大会上,天安门城楼再次挂出毛泽东与朱德画像,依旧是董希文执笔伟人画像。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董希文反而缺席了伟人画像,江山代有才人出,他的接替者是周令钊。
北平解放之际,周令钊还是国立艺专实用美术系的老师。
4月份,中央在六国饭店接待南京代表团,周令钊负责带领学生布置会场,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一幅主席画悬挂于会议室。
画中伟人头戴八角帽,面部微扬,似展望未来,眉眼带笑,领口的位置稍稍敞开,参考的是延安时期的伟人照片。
这幅画像的背景是象征胜利的鲜红色,与大厅中木制和平鸽交相辉映,展现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此画赢得了在场领导人的高度赞扬。
9月份,中央决定于开国大典当天,在天安门城楼悬挂伟人画像。为了体现庄严性,放弃了之前的两个版本,专门找摄影师拍摄了主席的正面肖像照。
但相片全部洗出来后,伟人很认真地表示不满。
他的一生为人民服务,与人民共进退,不喜欢这种正式的,看起来有距离感的照片,因此提议从生活照的随拍中挑选。
最终确定了1945年,伟人同朱瑞在延安河边散步的影像,拍摄者为郑景康,至于绘画者,中央自然便想到了六国饭店中出彩的周令钊。
在领导的盛情相邀下,周令钊担任了毛主席巨幅画像的绘制工作,以用于开国大典!
对于他来说,这是无上光荣的事情,开国大典必定载入史册,令后世铭记千秋万代,能有幸为其添砖加瓦,这让他激动万分。
为此,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因为过往从无绘制如此巨型油画的经验,只能一点点摸索、实践。
绘画的工作地点是天安门城楼靠东的空间,他与其他工作人员对照片仔细研究设计,随后将木板竖在墙根,搭起三层脚手架。
负责古建的油漆师傅帮助他们打底、调色。周令钊将照片打满正方形的小格,画出一幅30cm×40cm的底稿,随后在底稿上继续打格、放大。
时间紧任务重,周令钊一点也不敢放松,每日天微亮,他们便进入紧张的绘制中。到饭点干粮就水快速解决,直到黑夜来临,彻底看不见了,才蹒跚归家。
为了防止出错,每画一点,周令钊都必须从架子上下来,到远处观察整体效果。
半个月后,高6米,宽4.6米,头戴八角帽,身穿粗呢子制服,笑容亲切的伟人画像正式完工。为了展现伟人洒脱的气场,周令钊特意将衣领处敞开。
根据市领导的要求,还在画像底端写了“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
不过,聂荣臻在审查画像时,发现衣领敞开,他提议最好将风纪扣系上,毕竟是开国大典,以庄严肃穆为主。
听到上级的修改要求,周令钊等人立刻修改。
国庆前夕,9月30日深夜,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起,本就心绪不定浅眠的周令钊立刻被惊醒。
起身开门后,来人神情紧张,称中央领导建议将“为人民服务”五字去掉,周令钊立刻赶往城楼前。
当时画像来不及取下,只能在门洞下方搭梯修补,四周开启聚光灯。
周令钊一手颜料,一手改画,一点一点奋斗了大半夜,将原有字幕画为衣服,加上一枚扣子,天亮前圆满完成任务!
这就是毛主席画像的第三个版本。
这幅精心“雕琢”的油画并没有悬挂太久,次年五一,便被中央按照“一年一换”的规定,悄然卸下。
1950年初,中苏签订友好条约,国内外各大报纸杂志上,将毛主席与斯大林的照片并列,二人皆是大国领袖,气质却截然相反。
斯大林身着元帅正装,有种生人勿近的威严感,毛主席却身穿棉布上衣,笑容亲和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为了展现大国雄威,中央决定再次绘制主席像。
1950年,画师辛莽接到绘制主席像的重任,此人在解放区时,被众人誉为伟人画像的“专家”,成品往往能得到大量好评。但没成想,此次竟马失前蹄了!
在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后,辛莽选定了伟人头部微抬,目视上方的半侧面照,召集左晖、张松鹤等知名画家一同作业。
5月1日,画作完工,高悬于天安门城楼,但过往路人在驻足观赏时,纷纷摇头表示不满。
其中争议最多的就是单耳、眼神问题,辛莽的初衷是体现伟人的高瞻远瞩,人民群众最直观的理解,却是不符合伟人日常形象。
在人民心中,伟人一直心怀百姓,对待民众真诚、亲切、关爱,绝对不可能让民众仰视他,且只有一只耳朵,会让人联想到偏听偏信。
伟人一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倡导公平公正,单耳寓意不太好!
结合大众的强烈反馈,中央开会决定,再次绘制主席画像。第四版画像也在劳动节后,被立刻撤掉。
结合广大民众的建议,摄影处的陈石林在逐步选查过后,确定了一幅主席与几名战斗英雄的合影,作为第五版的样本。
这张照片上的伟人和蔼可亲,仪态端庄大方,经主席亲自鉴定后,由新华社正式公布,辛莽等人随后以此为摹本,绘制出新的毛主席像。
国庆展出后,受到了一致好评,直到1952年,才被正式更换下来。
后来的第六、第七版,由中央美院的张振仕创作,沿用了前者风格,以平视前方、面容慈祥为主基调,进行了略微的修改。
遗憾的是,创作画像的作者,对于身体素质方面要求非常严格。
每次绘制,需要从6米多高的梯子上来回上下,查看整体效果,且画作分好几部分,每一部分必须一气呵成,中间不能停顿。
按照正常水平,一幅画像连续不断耗时20多天,对画家体力是个巨大的考验。
因此在连续十一年成为毛主席像的“专用画师”后,张振仕的身体发出预警,无奈卸下重任,移交给王国栋!
1967年10月,王国栋所绘毛主席像,受到了众人的一致好评,也迎来最终版本的确定。
1976年伟人逝世,王国栋成为主席生前最后一位画像师,此后的伟人画像,不再是流于表面的观赏作品,而是寄托人民精神的重要传承。
而在1966年之前,伟人画像每逢重大节假日才会悬挂,一般情况下是没有的,66年之后,中央作出决定,城楼上每日高挂伟人像,且每年的国庆节前,必须更换一幅新的。
对此,相信很多人心有疑虑,为什么伟人像要耗时耗力的每年更换?为何不挂照片偏爱画像?栩栩如生的伟人像还要挂多久?
对主席像的诸多疑虑
葛小光是自1977年起,负责绘制伟人像的画师,在相关的采访中,他作出了相应的回复。
摄影与绘画永远是不同等的,摄影记录实像,绘画讲究传神,不论从哪个角度记录,摄影只能如实反映,最多裁裁版。
绘画不同,选择绘画,就意味着对某个事物有了固定的理解,伟人画像得有神韵,讲究精气神,画活了。
绘画完全可以弥补摄影中的小缺点,不足之处,从最终版本,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伟人都像在温柔的看着众人一样,摄影表达不出这样的感情。
而城楼上的画像,意味着要经历风吹、日晒、雨淋、霜打,长久悬挂,色彩与初时必定有所出入,除了在制作方法上面加以研究,勤更换也是一大方法!
最后是悬挂时间问题,距离伟人逝世已经几十年,期间领导人不断更换,天安门城楼上的画像却永不更改。
1980年,有“世界第一女记者”之称的意大利法拉奇,在改革开放这个特殊的时期,询问邓小平伟人像是否永久保留。
邓小平作出准确回复:“永远要保留下去。”
在邓公看来,没有毛主席,中国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他最伟大的功绩,便是将马列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指明中国胜利的道路!
主席像的永久悬挂,代表着新中国的开拓创新,是后世执政者的灯塔,让中华大地上的每一位公民自信、自傲的屹立于天地之间,为大家缔造出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