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榘将军是湖北人,出生于1909年,父亲是早期的同盟会会员,曾经在湖北新军中担任过工程营管带,参加过武昌起义。袁世凯当权之后,陈士榘的父亲受到排挤,一气之下他离开军营返回了老家。由于家境清贫,陈士榘只读了几年私塾就被迫辍学了。为了谋生,父亲将他送入镇子上的一家杂货铺当学徒,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吃的却是残羹剩饭。
18岁那年,陈士榘加入了革命队伍,之后他参加了秋收起义,并跟随毛主席上了井冈山。红军时期,陈士榘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和长征,担任过红30军参谋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陈士榘进入八路军115师任职,担任343旅参谋长。之后他跟随部队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和广阳伏击战。平型关战役虽然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但部队却没有抓到一个日军俘虏,陈士榘很不甘心。
广阳伏击战中,他和旅长陈光一起指挥部队精心设伏,一举消灭日寇一千余人。战斗的最后关头,一个日本军曹躲进一间民房负隅顽抗。战士们见状,就准备向里面投手榴弹,却被陈士榘给拦住了。他决心活捉这名日寇,在战士们的掩护射击下,陈士榘一脚踹开房门,先是夺过了日寇手中的步枪,又缴获了他的佩刀,最终将这名日寇活捉。
审讯后得知,这名日寇名叫加膝幸夫,是日军第20师团第79联队的一名军曹。这是八路军在战场上捉到的第一个日军俘虏,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林彪为此专门表扬了陈士榘。1940年,陈士榘率部进入山东,先是担任115师参谋长,不久后出任滨海军区司令员。任职期间,他又创造了一个十分经典的战例。赣榆战役中,他精心布置,巧妙指挥,消灭日伪军2000余人,自身仅伤亡数十人。
在武器装备不如对手的条件下,还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战绩,足见陈士榘的军事才能之高。抗战胜利后,陈士榘又参加了解放战争,在陈毅和粟裕的指挥下参加了许多重要的战役和战斗。陈官庄战役的最后关头,华野代司令员粟裕因为劳累过度病倒,时任华野参谋长的陈士榘代为指挥,全歼杜聿明集团25万多人,为淮海战役的胜利画下了圆满的句号。新中国成立后,陈士榘出任解放军工程兵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陈士榘一生有过两段婚姻,第一任妻子名叫范淑琴,山东日照人,11岁就参加了革命,17岁成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的一名女干部。1940年,陈士榘跟随罗荣桓进入山东开辟根据地,因工作关系和范淑琴相识并相恋,一年后结婚。婚后夫妻二人感情很好,一共育有6个子女。长子名叫陈华,出生于1943年。高中毕业后,考入了解放军军事学院。
由于父亲的关系,陈华接触过一些苏联专家,后来还喜欢上了苏联歌曲,并对苏联的伏龙芝军事学院十分感兴趣。后来他趁学校放假的机会,一个人乘火车来到了满洲里,并向人打听如何才能去苏联。当时中苏关系已经恶化,陈华又穿着军装,他的行为引起了人们的怀疑并汇报给了当地的公安机关。很快陈华就被拘留,得知他是陈士榘将军的儿子之后,公安人员将他送回了北京。
这件事情给陈士榘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他在军队里受到了极大的质疑,不断受到批判,有人甚至认为他这是让儿子打前站,为自己出逃做准备。陈士榘觉得十分冤枉,多次做解释但就是过不了关。后来事情闹到了主持军委工作的林彪那里,红军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陈士榘都曾是林彪的手下,林彪对他十分了解,认为所谓的出逃纯属子虚乌有。很快他就作了批示:“对陈士榘要狠狠地批评、狠狠地信任、狠狠地使用”,那些质疑陈士榘的人这才闭上了嘴巴。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陈人康《一位开国上将眼中的林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