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具体来说,司马攸是晋文帝司马昭次子,晋武帝司马炎同母弟,母为文明皇后王元姬。司马攸年幼时就十分聪明,成年后性格温和,亲近贤才亦乐于施予他人;而且爱读经籍,能写文章,尤其擅长写作书信,因而成了当时的模范,才能和威望都超越哥哥司马炎,祖父司马懿很器重他。
不过,后来因伯父司马师无子,司马攸就过继给司马师入作继嗣。嘉平二年(251年),太尉王凌图谋叛变被告发,司马懿领兵讨伐,司马攸也随同出征,战后获封长乐亭侯。相对于司马炎,司马攸不仅威望较高,也更早获得了战功。换而言之,司马炎一开始只能说是表现平平。
正元二年(255年),司马师病逝,当时司马攸年仅十岁,在葬礼上非常悲伤,感动左右的人,受到称赞。之后袭封舞阳侯。司马师逝世后,司马攸在另外的宅第侍奉羊徽瑜,以孝顺闻名。
二
《晋书·帝纪第三》中记载:初,文帝以景帝既宣帝之嫡,早世无后,以帝弟攸为嗣,特加爱异,自谓摄居相位,百年之后,大业宜归攸。每曰:“此景王之天下也,吾何与焉。”将议立世子,属意于攸。
司马昭对司马攸宠爱有加,还经常对外表示自己百年之后,大业应该归还司马攸。面对部下的时候,司马昭还常说:“这是景王(司马师)的天下,我怎么能占着呢?”因此,司马昭曾经多次和别人议论立世子的事情,每次都透露出要传位给司马攸的意思。
但是,朝廷之中也不乏司马炎的支持者。为了在立嗣之争中胜出,司马炎更是广泛结交朝廷大臣。比如司马炎询问裴秀“人有相否”,裴秀见到司马炎的异相,就归心于他。羊琇也帮司马炎出谋划策,观察时政得失,都让司马炎预先记住,以备司马昭询问。后来司马昭正式提出立储问题时,山涛、贾充、何曾、裴秀都反对立司马攸,主张立司马炎。
其中,何曾当时担任三公之一的司徒,而且他还跟随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所以,何曾的意见是司马昭必须考虑的。在公元264年,何曾在司马昭面前多次夸奖司马炎,而且强调立嫡以长不以贤。因为司马炎是嫡长子,又获得了这些大臣的支持,司马昭最终改变注意,做出了册立司马炎为晋国世子的决定。
三
最后,司马攸虽然败给了司马炎,不过,司马炎并没有像曹丕对待曹植那样去打压司马攸。西晋建立后,司马攸封齐王,历任骠骑将军、司空、开府仪同三司等重要官职,所任颇有建树。也即西晋初期的司马攸,堪称司马炎这位兄长的重要帮手。
但是,晋武帝司马炎在位后期,因为司马衷不太聪明,朝廷内外要求司马攸继位的呼声高涨,这显然触碰了司马炎的底线。于是,大臣荀勖、冯紞趁机在司马炎面前说司马攸的坏话,从而将他排挤出朝,致使司马攸气恨发病,呕血而死,年仅三十六岁,谥号为献,其葬礼规格与安平献王司马孚同等,“庙设轩悬之乐,配飨太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