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大事件

中国历史很长,上下五千年,但有一些历史事件是起关键作用的。历史上就有八大事变,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的进程。


1.玄武门事件

唐太宗李世民


玄武门事变被排在了第一,因为它是历史上第一次通过武力夺嫡并成功上位的事变。


唐朝建立后,秦王李世民不甘现状,在皇城玄武门附近发动了事变,杀死当朝太子李建成,并逼迫自己的父亲也就是李渊退位称太上皇,从而自己登基,亲手开创了万邦来朝、八方来贺的大唐盛世,史称“贞观之治”。


李世民对内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对外开疆拓土,施行民族融合的友好政策,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后世尊为一代有为明君。


2.神龙政变


神龙武则天的年号,神龙元年即公元705年,是武则天人生的最后一年。太子李显在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的支持下发动兵变,逼迫女皇帝武则天退位,光复唐朝。


武则天原为的唐太宗妃子,唐太宗死后入感业寺为尼。后来唐高宗李治去感业寺敬香,与武则天重逢并接回宫中。通过一系列手段,武则天于公元690年改唐为周,在洛阳即位,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统治时间达半个多世纪。


神龙政变后,朝纲重归于李唐,武则天同年去世,以唐高宗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唐朝国祚得以延绵,至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之治,唐朝国力达到顶峰。


3.陈桥兵变


公元960年,北周将领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和属下密谋发动兵变,黄袍加身,胁迫周恭帝禅位,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


赵匡胤后又通过“杯酒释兵权”,以和平的方式取得了大臣的兵权。赵匡胤死后,立下三条训诫,其一保全柴氏子孙,因为政权是从柴氏取得。其二,不杀士大夫。其三,不加农田之赋。


宋朝是对知识分子或者说士大夫最仁慈宽厚的朝代,即时上书言事有过,也不至于杀头,最多就是贬嫡流放。终有宋一朝,市民精神最为开放,社会物质文化也达到历史最高峰。


4.靖康之难


公元1127年,北宋靖康二年,金军攻破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押解北上,北宋灭亡。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继承大宋皇位,后迁都临安府(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靖难南渡是中原政权少数几次被北方少数民族挤出核心地区,上一次是“八王之乱”造成“五胡乱华”,晋人衣冠南渡,而下一次是南明渡江,困于一方。


靖康之难后,金国和南宋实力此消彼长,均无力吞没对方,最终于秦岭淮河一线达成和议。直至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战败,宋末帝赵昺随陆秀夫背着跳海而死,南宋灭亡,享国一百五十三年,两宋国祚计三百一十九年。


5.靖难之变


公元1398年,即明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逝世,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一上位就着手削藩。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先发制人,于1399年到1402年,发动夺位战争,最终打败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登上皇位称明成祖。建文帝在战乱中去向成谜。靖难之役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从北到南最终完成统一的战争。


中国历史上的皇权即位,父终嫡接为正统,次子即位有之,兄终弟即有之,但叔侄相争,只此靖难一例。


6.土木堡之变


公元1449年,即明朝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兵败被俘,大臣于谦力主立郕王朱祁钰为帝,次年改元景泰


于谦坚守京师,并诏令各地武装力量至京勤王,并大败瓦剌大军,避免了南宋南渡灭亡的悲剧重演,延续大明国祚100多年。


后明英宗复位,废朱祁钰为郕王,软禁于西苑。朱祁钰随即去世,享年三十,成为唯一没有葬入明十三陵的明朝皇帝。于谦亦被杀害。


7.辛酉政变


公元1861年,咸丰帝病死于热河,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䜣发动宫廷政变打败“八大顾命大臣,执掌清朝大权,至1908逝世,统治中国时间达47年之久。


同治、光绪两朝,基本以慈禧为尊。尽管有以曾国藩为首的中兴四大名臣苦苦支撑,办洋务,开商阜,但“同治中兴”也只是大清帝国的回光返照而已。


内乱如太平天国、义和拳名,外祸如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虽然没有完全颠覆清朝统治,但也极大动摇了清朝的根基。终晚清七十年,都与辛酉政变有着关联。


8.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本炮制卢沟桥事变,由此成为全面抗战的起点。


早在1931年9.18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就已经开始了。中国人民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全部投入到这场反对侵略的正义之战中来。


一十四年的浴血奋战,众志成城,最终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七七事变也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而载入中华民族多难兴邦的奋斗复兴史。


原以为历史会按部就班地发展,但历史吊诡之处就在于,历史也会在某一个事件段打破常规,推动事情向硬币的另外一面发展。也正因为历史没有如果,所以避免历史重演的办法就是“哀而鉴之不复后人之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