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空印案让不少清官被杀,朱元璋明知其中有冤情为何一意孤行?

1376年一位监督官忐忑不安地见了朱元璋,并在自己的袖子中掏出一本官府记录来往钱粮的账册,让皇上过目。


剧照

朱元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气得肺子快炸了。这些地方官员吃了熊心豹子胆吗?敢无视我大明朝的制度,简直不把朕放在眼里。


能让身经百战的朱元璋生气成这样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账册呢?


是一本空账册,什么也没有,空空如也,可是却盖着各级地方政府的官印。说白了,章已经盖好了你想填什么就填什么就填什么,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官府都认。想一想这事儿有多可怕?


朱元璋仔细地询问了账册的来历,得知在地方进京对账的官员身上发现的,真的差点气晕了,也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


龙颜大怒,一声令下,将进京对账的地方政府的税收官员全部控制起来。凡是掌官印的一把手、知情不报的官员、监管不力的监察官统统抓起来,打入大牢。


这些被抓的官员为何知法犯法如此暗箱操作呢?真的是为了密谋贪赃吗?


其实不然,在这些被捕的官员当中,不少是两袖清风,受老百姓爱戴的地方官员。比如:山东省济宁府的知府方克勤,还有担任过六品监察员的郑士元,都是公正廉贞的好官。


剧照

空印案的起因跟明朝的税收制度密切相关。当时户部的规定是地方政府每年都要定期把当地税收的粮食和钱上交给户部。


跟户部核对账目,两边数字相符,那就税收任务就算完事了。可是一旦有差错,必须得纠正,这已纠正不要紧,账目还得重新做。

重新做账,必须再找当地政府重新审核后才能盖章。这个就是比较难操作的一点,当时的交通不发达,去一趟南京,骑马坐船,跋山涉水,途路遥远,再拿回去重新盖章一个来回至少半年。


进京上缴钱和粮食的官员都并不是地方政府的一把手,这个官印不能随身带在身上。上缴钱还好说,主要是上缴粮食,长途运输难免有损耗,对不上账的事情常发生。


因此大多数地方掌印的官员们想了这么一个办法,让缴税官进京之前,先把这个空白的账册上盖上官印,上缴钱和粮食之后,如果跟户部的账目完全一致,那就皆大欢喜。


如果跟户部的账目对不上,咱们也不怕,新的账目的内容填写在事先盖好章的空白账册上,再去户部核对一致就行,省了很多事,不用来回跑半年了。


大多数省的多数官员都采用这种办法,或许当时明朝的税收制度本身存在一些弊端或者不好操作。


看起来,这事不复杂,跟皇上解释清楚,大家想出更好的办法推进各地税收工作就万事大吉了。


可是奇怪,明明能说清楚的事儿,满朝文武,从丞相到百官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说清楚这件事。


剧照

大家别以为明朝的这些官员太不作为,其实大家都怕朱元璋,明太祖执法严格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


不近人情,六亲不认,杀人不眨眼,没有人敢说明朝的税收制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不方便。


空白账册上盖章也是进京上缴税款的官员无奈之举,都是为了节省时间,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明实录》《明史》等官修史籍皆言:“洪武九年六月,金星犯毕右股北第1星,七月初一日食。”“钦天监上报,七月火星犯上将,八月金星又犯。”


洪武九年(1376年),也就是空印案发生的那年专门观测天象的钦天监,进宫禀报朱元璋“观测到星变,可能有灾殃。”


朱元璋一听就着急了,马上下旨:“动员天下有识之士,给朝廷或者政府写信指出问题,我们改良政治制度,避免遭殃。”


这个时候有一位胆大包天的秀才郑世利写了一封长信劝朱元璋放过那些空印案的官员。


大概内容如下:1、空白账册,无利可图。盖在空白账册上的章那可不是普通的章,而是骑缝印。一个账册上只有盖的只是半个印,这样的账册不可能挪作他用。也就是不可能被贪官污吏利用。

2、官员们之所以这么做实属无奈,各省各府离南京城远的6000—7000里,近的1000—3000里。核对完账目之后再回到省政府去盖章,太浪费时间,他们是为了提高效率才这么干的,没有私心。此事由来已久,已成惯例,实在算不得犯罪。


3、抓这么多的掌官印的地方官,没有法律依据,自打明朝建立以来没有制定过不准在空白账册上盖章的法律。

信的后面是郑世利劝皇上这些官员都是为国家付出几十年的不可多得人才。人的生命不同韭菜,割了就不能重新长出来。


皇上可不能用这样不成立的罪名杀掉这些朝廷的忠臣。字字句句都说到了点上。


那又怎么样,朱元璋看了信后大发雷霆,下令将写信的郑世利给抓起来了。大臣们明明知道空印案是地方政府的无奈之举,但是怕引火烧身,愣是没有人敢站出来劝皇上。


朱元璋

郑世利不但没有救出因空印案入狱的哥哥郑世元以及那些受到牵连的官员,反而把自己给打进去了。


他写封信没能改变朱元璋对空印案的看法,反而坚定了他严惩涉案人员的决心,下令将所有掌印的主官全部杀了,副手充军了。


后来有人分析,朱元璋在意的不是这些官员腐败与否而是所有人不把自己放在眼里。


出身贫寒的朱元璋特别在意别人看不起自己,说白了你不给我面子,我就要你的命,就这样的心态。


空印案可能是冤案,但是空印案的出现也表明了当时监管机制的不完善。户部是中央政府的财政主管部分,还包括税收。


各地地方政府每年都要按照规定给户部上缴钱和粮食,然后户部再根据需要给地方政府下拨钱。


户部相当于会计,地方政府相当于出纳,空白账册盛行,户部和地方税官串通一起制造假账,贪污公款很容易做到。


再加上审核制度如同虚设,表面上户部和地方政府的账目完全一致,监督官很难看出做假账的破绽。


朱元璋是zui在意的一点,那就是这些官员对国家制度的无视。既然钱粮账目上加盖地方政府的官印是明朝政府规定的制度,那么作为官员就应该严格执行。


即便当时的制度不够完善,但是也应该经过严格的程序,通过皇上以及朝廷的要员同意后才能够实行变更具体操作的方法。


不能用这样的上面有政策下面有对策,形成这样不好的风气。


一方面,这件事儿本身可能有冤,但是这种行为不能助长。

另一面,在空白账册上盖印,虽然违反制度,但是即便有罪,也罪不至死。


如同郑世立说的那样,出事之前没有相关的法律,出了事情之后,直接杀人,这种做法有点过于ji端了。


当时全国13个省,140多个府,接近一半的官员都跟空印案有牵连,而且其中不少的清官和好官。


作为明朝的皇帝朱元璋这么做的目的无论是惩罚贪官还是树立权威,应该从制度的完善上下功夫,不至于发生类似的事情。


作者:可贞部落

关注我的文章,温暖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明朝那些事儿》






#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