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家国,不负韶华——读共产党人家书有感
文/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九年(1)班 涂思淇
当我们谈论信念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家书纸短,家国情长,重读百年前中国共产党人的家书,发黄的纸页承载着质朴却炽热的家国柔情,远大的理想透过刚劲的笔迹展现出蓬勃的力量。我常常想,这股力量的底气在哪儿?或者说,这样强大信念的背后是什么?
孟晚舟时隔三年回到祖国,她说:“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我忽然领悟到,信念的背后是割舍不断的家国情。
1922 年,在国外留学的聂荣臻听闻国内局势动荡,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写下一封铿锵有力的家书:“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无独有偶,1927 年,随北伐军到达武汉的王尔琢也给他的家人留下这样一句誓言:“以身许国,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在国家危亡之际,对家国的情怀化作无数仁人志士的信念,刺破黑暗,拉开新中国的帷幕。
“况男远出留学,所学何为!决非一衣一食之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有食也。亦非自安自乐以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聂荣臻在家书中这样写道,这是他一生的志向。古往今来,从战国时期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到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明末清初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圣贤先哲们心忧天下的情怀催生了无数捍卫家国的英雄壮举。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当明白,家国情怀,绝不仅仅只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还要做出实际行动。
家国情怀的背后是责任与担当。鲁迅曾言:“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历史的潮流滚滚向前,时代的接力棒交接到青年人手中,我辈青年应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汇聚起自身的那份光,点亮祖国之未来。
家国情怀需要理性的认知与坚定的奋斗,国家命运与青年人的奋斗紧密相连。科学家于敏,默默无闻 28 年,舍小家为大家,为国防安全构筑起坚强的核武护盾;在开山岛守卫 32 年的王继才,坚持每天升国旗,把守岛职责履行到生命最后一刻;北师大硕士研究生黄文秀毕业后回到大山,为山区扶贫事业积极奔走,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家国情怀,不仅是对未来的理性和信念,更是一种宏大的英雄气概。心怀理想,肩负荣光,我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未来结合,做推动时代的接班人,做一个理性的爱国人。
当我们谈论信念时,我想,我们是在谈论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家国情怀,是在谈论一代代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坚定理想,是在谈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与担当。吾辈青年当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勇于奋斗,心怀家国,不负韶华!
(指导教师:邬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