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02年,南齐和帝萧宝融禅位,萧衍建立政权,国号“梁”,史称“南梁”,也称“萧梁”。
南梁(502~557),国祚55年,共历五帝,分别是高祖武帝萧衍、高宗明帝(后改为太宗简文帝)萧纲、淮阴王萧栋、世祖元帝萧绎、建安王萧渊明、敬帝萧方智。
萧衍封萧宝融为巴陵王,并为他在姑孰(安徽马鞍山市当涂县)建造王宫。后计划以南海郡为巴陵国,迁萧宝融去居住,沈约却对萧衍说:当年魏武帝曹操曾经说过“不可慕虚名而受实祸”,于是派遣亲信郑伯禽赐生金给萧宝融,让其自杀,时年十五岁的萧宝融说“我死不须金,醇酒足矣”,于是给他酒,喝醉后,郑伯禽将其杀死。齐明帝萧鸾的庶长子萧宝义因为是哑巴而幸免于难,被封为巴陵王。
萧衍跟曾经的南齐皇室子弟萧子恪兄弟说:宋孝武帝刘骏性情猜忌,兄弟中稍有些好名声的,都被他毒死,臣子们也一个个被冤杀。其弟刘彧因平庸愚笨而未遭猜疑,后来当了皇帝,却杀光了哥哥刘骏的子孙。因此可知,有天命的人,是别人害不了的。人们都劝我除掉你们以便统一人心,我没有这样做。每到改朝换代的时候,总是要进行屠灭,以致有伤和气,所以国运都不能长久。我与你们兄弟虽然出了五服,但还是宗亲,齐国创业之初,我们也曾经同甘共苦过,情同一家。你们如果有天命眷顾,就不是我所能杀得了的;如果没有天命,我又何必这样做呢?萧鸾在建武年间诛杀你们的兄弟子侄,我起义兵不但是自雪家耻,也是为你们报仇。因此,希望你们不要再有见外之意。
萧子恪兄弟十六人,都在南梁做官。而且都得到了善终。其中就有《南齐书》的作者萧子显。
萧宝卷曾今的嬖臣孙文明等人,虽被赦免,仍然心不自安,于是伙同几百人于夜间纵火烧了神虎门、总章观,闯入卫尉府,杀了卫尉张弘策。萧衍身穿戎服来到前殿,说“贼夜来,是其众少,晓则走矣”,命人击响五鼓,天亮后,叛贼四散,全被捕杀。
南齐东昏侯萧宝卷在位时,派陈虎牙和吴子阳救援郢州(武汉市武昌区),在加湖(武汉市黄陂区)被萧衍的部将曹景宗大败,陈虎牙逃奔到父亲陈伯之镇守的寻阳(江西九江)。萧衍对众将说“用兵未必须实力,所听威声耳。今陈虎牙狼狈奔归,寻阳人情理当惧,可传檄而定也”,于是,从俘虏中找出陈伯之的幢主(统兵的武官)苏隆之,对他加以厚赏,派他去劝降陈伯之,陈伯之归顺,被萧衍任为江州刺史。
陈伯之目不识丁,权力在典签手中。有个京官叫褚緭,品行不端,因不得志而怀恨朝廷,于是投靠了陈伯之并成为其亲信,陈伯之在褚緭煽动下起兵叛乱,被打败后投奔了北魏。
公元504年,天监三年,北魏兵围义阳(河南信阳),司州(治所在信阳)刺史蔡道恭以不足五千的兵力在城中坚守了一百多天,斩敌无数,北魏正准备退军,蔡道恭病逝。北魏军再次猛烈攻城,萧衍派遣宁朔将军马仙琕去援救义阳。北魏统军傅永单骑冲击梁军军阵,左大腿被箭射穿,拨出后再次冲入阵地。马仙琕大败,一个儿子阵亡,魏军统帅元英叫傅永回营地休养。傅永时年七十,壮心不已,执意与部队一起追击梁军,军中无人不夸他为壮士。梁魏第一次义阳之战以南梁失败告终。
公元506年,投降北魏的陈伯之打败南梁徐州刺史昌义之。扬州刺史临川王萧宏让记室(负责撰写章表文檄的官)丘迟写信劝降陈伯之(《与陈伯之书》),告知他江南老家的状况“松柏不翦,亲戚安居,高台未倾,爱妾尚在”;形容他降魏是“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写信时正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之时,陈伯之于是叛回南梁。其子陈虎牙被北魏杀害。
南梁豫州刺史韦睿攻打小岘,北魏派数百士卒列阵于城外,南梁诸将认为轻装而来,应该回去先给士兵发甲衣,之后再战。韦睿却认为“无故出人于外,必其骁勇者也,苟能挫之,其城自拨”。于是指挥将士殊死作战,到半夜,终于攻下小岘,乘胜进军合肥。
韦睿巡视了合肥的山川地势,连夜率领众人修起堤坝拦截肥水,水路连通后,舟舰相继而至。并派军主王怀静在岸边修筑城堡,守护堰坝。北魏攻占城堡,南梁一千多士卒全部淹死。北魏军兵临堤下,开始凿堤。南梁诸位建议退回巢湖,韦睿却决意固守,亲自下阵搏杀,打退北魏后,再筑城垒,并起造战舰“起斗舰,高与合肥城等,四面临之,城中人皆哭”,北魏守将杜元伦登城督战,被弩机射中身亡。合肥城破,俘虏和斩杀一万多人,缴获牛羊数以万计。并将豫州治所迁到了合肥。
韦睿并非武将,向来身体赢弱,从来没有骑过马“睿体素赢,未尝跨马,每战,常乘板舆督厉将士,勇气无敌”;他工作夜以继日“昼接宾旅,夜半起,算军书,张灯达曙”;他对部下爱护备至“抚循其众,常如不及,故投募之士争归之”
北魏十万兵将南下,南梁接连败战。中山王元英大败南梁徐州刺史王伯敖,北魏大将邢峦与平南将军杨大眼兵围宿预(今安徽宿迁)。克城,斩杀南梁将领蓝怀恭,缴获军资数以万计数。
萧宏率领大军北进“器械精新,军容甚盛,北人以为百数十年所未之有”。南梁前军攻克梁城(安徽淮南市田家庵区)。北魏均统帅元英与邢峦会师,欲重新夺取梁城,萧宏惊恐,欲撤兵。吕僧珍也说“知难而退,不亦善乎”,柳惔反驳“自我大众所临,何城不服,何谓难乎”;裴邃也说我们就是来找敌人来打的,避什么难呢“固敌是求,何难之避”;马仙琕跟萧宏说:大王您怎么能说出这样的亡国之言呢?天子把扫平境内的重任付给大王您,应该向前一尺死,而不可退后一寸生“王安得亡国之言!天子扫境内以属王,有前死一尺,无却生一寸”;昌义之更是被气得须发倒竖,说“吕僧珍可斩也!岂有百万之师出未逢敌,望风遽退,何面目得见圣主乎”;朱僧勇、胡辛生两人拨剑而起说“欲退自退,下官当前向取死”。萧宏不敢违背众意,只好按兵不动。北魏军知道萧宏怯懦,就给他送来了妇女用的头巾和发饰“魏人知其不武,遗以巾帼”,并编了一首歌谣“不畏萧娘与吕姥,但畏合肥有韦虎”。吕僧珍想派裴邃进攻寿阳(安徽淮南市寿县),而让大部队停在洛口(安徽蚌埠市怀远县),但萧宏固执不听,并下命说“人马有前行者斩”
洛口暴风骤雨,南梁军中一片惊慌,萧宏带着几个随从逃跑,将士们找不到主帅,也弃甲投戈、四散奔逃,病者和年老体弱者被弃之不顾,近五万人死亡。萧宏乘小船渡江,抵达白石垒,请求入城。临汝侯萧渊猷登上城楼对萧宏说“百万之师,一朝鸟散,国之存亡,未可知也。恐奸人乘间为变,城不可夜开”,当时昌义之驻守梁城,得知洛口军败,于是引兵撤退。
北魏大军乘胜南下,直至攻取淮南重镇马头城,把城中的粮食储备全部运往北方。人们都议论说“魏运米北归,当不复南向”,梁武帝萧衍却说“不然,此必欲进兵,为诈计耳”。于是诏令修筑钟离城(在今安徽滁州市凤阳县),并派昌义之守城。
冬十月,元英果然进围钟离,北魏宣武帝元恪诏令邢峦去与元英会师。邢峦认为南梁军虽野战能力不足,却善于守城,钟离城壕水深,如久攻不下,军粮难继。且我军是从夏天出发的,没有准备冬装,如果遇上冰雪怎么办?于是,诏令邢峦返回,另派镇东将军萧宝寅与元英一同围攻钟离。
公元507年,梁天监六年,梁魏钟离之战爆发。
元英与平东将军杨大眼分据邵阳洲两岸,并搭桥贯通南北。钟离城只有士卒三千人,昌义之督率将士,随机应变地防卫。北魏军以车载土,以人负土,填埋城壕,兵以骑兵紧跟其后,很多来不及爬起的士兵被一并埋入土中,城壕被填平后。北魏军用冲车撞城墙,昼夜苦攻,轮班相替“一日战数十合,前后杀伤万计,魏人死者与城平”
至二月,淫雨不止,元恪诏令元英撤军,元英上表言称钟离城必克,请求决战到底。萧衍派豫州刺史韦睿率兵援救钟离,受曹景宗指挥。韦睿从合肥出发,取直道急驰,部下都劝说韦睿缓行,韦睿却说“钟离今凿穴而处,负户而汲,车驰卒奔,犹恐其后,而况缓乎”。十天后抵达钟离,连夜挖掘长沟,树立鹿角,截邵阳洲筑城,离北魏军营垒仅百余步远。天亮后城垒建成,元英见后大惊,说“是何神也”。曹景宗的部众器甲精良,军容强盛,见此,北魏军气馁了“魏人望之夺气”。北魏猛将杨大眼勇冠军中,率领一万多骑兵进攻梁军,韦睿连结战车为阵,抵御北魏骑兵的围攻,以两千强弩一起发射,杀伤大批北魏人马。
萧衍命曹景宗等人提前建造高大船舰,与北魏的桥一样高。三月,淮水暴涨,韦睿和曹景宗分攻北魏南北二桥,北魏在邵阳洲上的士卒全军覆没。梁军又以小船载草,草上灌上膏油,纵火烧桥,风劲火盛,烟尘蔽日。梁军喊声震天,锐不可挡,北魏军溃败,争相投水而逃,死伤十多万人“缘淮百余里,尸相枕藉,生擒五万人,收其资粮、器械山积,牛马驴骡不可胜计”
公元508年,梁魏第二次义阳之战爆发。
八月,北魏郢州(治所在今武汉武昌区)司马(将军的幕僚)彭珍等人叛逃到南梁,并带领梁军攻打义阳,郢州刺史娄悦固守城池,元英统率步、骑兵三万出汝南前往援救。
十月,北魏悬瓠(河南驻马店市汝南县)军主白早生杀豫州刺史司马悦,向南梁请降,萧衍诏令马仙琕援救白早生。马仙琕派副将齐苟儿带兵两千助守悬瓠。
北魏尚书邢峦认为白早生无深谋大智,是因不堪司马悦残暴而叛乱,得到南梁援助后必定死守而不跑。于是率领八百骑兵,倍道兼行,白早生的部将胡孝智率领七千士卒在离城二百里的地方迎战,邢峦大败胡孝智,乘胜长驱直入,兵围悬瓠城。元英率大军与邢峦会师。
十二月,齐苟儿出降,斩杀白早生及其党羽几十人。元英前往义阳。驻守楚王城(信阳市平桥区)的张道凝弃城逃跑,元英追击,斩杀张道凝。
公元509年,元英计划攻取义阳三关,认为三关相互依赖,如果攻克一关,其他两关便不攻而自破;攻难不如攻易,于是派兵牵制西关兵力,主力军则猛攻东关(即今信阳市罗山县九里关),城破,南梁将领马广遁入武阳关(即今湖北随州市武胜关),六天后,元英又攻破武阳关,西关(平靖关,在今信阳市浉河区))守将马仙琕弃城逃跑。
萧衍派南郡太守韦睿率兵援救马仙琕,韦睿抵达安陆,加高城墙,深挖壕沟。众人讥笑韦睿这是显示怯懦,韦睿说“不然,为将当有怯时,不可专勇”,元英急追马仙琕,要一雪邵阳洲之耻,听说韦睿来了才撤军。梁魏第二次义阳之战再次以南梁失败告终。
公元511年,梁武帝天监十年,梁魏朐山之战爆发。
三月,琅邪百姓王万寿杀了东莞、琅邪二郡太守刘晰,占据了朐山(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并召引北魏军队前来。北魏派萧宝寅助徐州刺史卢昶据守朐山,萧衍诏令振远将军马仙琕前往讨伐。
五月,马仙琕兵围朐山。卢昶一介儒生,不习军旅,坐困城内数月。
十一月,朐山城中粮樵俱竭,琅邪戍主傅文骥向南梁投降。
十二月,卢昶带兵逃跑,其他各路军马相继溃散,时值隆冬,天降大雪,三分之二的北魏士卒被冻死或冻掉手脚,二百里之间,僵尸遍地。马仙琕一路追击,北魏士卒幸免于难者仅占十分之一二,只有萧宝寅带领的军队完整返回。南梁军缴获粮食、牲口以及各种器械,不可胜数。
马仙琕作为将帅“能与士卒同劳逸,所衣不过布帛,所居无帏幕衾屏,饮食与厮养最下者同。其在边境,常单身潜入敌境,伺知壁垒村落险要处,所攻战多捷,士卒亦乐为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