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军70师在朱村汪向铜陵一连赠送武器
铜陵一连,是一支在中共铜陵县委领导下的能征善战、英勇顽强的游击队。在铜陵解放战争时期,特别是在策应、支援百万雄师过大江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铜陵一连的英雄故事很多,今天,我仅给读者朋友们,讲讲当年铜陵一连副指导员孙运松和侦察班长王步升、交通员李艾堂,机智侦察敌人江防,以及游击队员赵傍根泅渡长江送情报的动人故事。
开讲之前,请允许我先简要介绍一下铜陵一连的光荣历史。
据中共铜陵县党史资料记载,1945年10月10日,中共沿江中心县委在铜陵县痷门口肖村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共铜(陵)青(阳)南(陵)县委员会。同时,成立铜青南游击大队,中共铜青南县委书记朱农兼任政委,左秀东任副大队长,王克祥任副教导员。
1946年11月,中共沿江中心县委,根据中共皖南地委的指示,撤销中共铜青南县委,成立中共铜(陵)青(阳)南(陵)工作委员会。同时,成立铜青南游击队,负责人由中共铜青南工委书记陈尚和兼任。
1948年2月,改铜青南游击队为铜青南游击连,负责人由中共铜青南工委书记尹彬兼任,查彬任指导员,赵彪任副连长。
1948年9月,中共皖南地委为加强沿江地区工作,决定成立中共皖南沿江工委,中共铜青南工委改为中共沿江第四工委。铜青南游击连改为沿江支队铜陵一连,查彬任指导员,赵彪任副连长,孙运松任副指导员。
1949年2月,中共皖南沿江工委,根据中共皖南地委的决定,撤销中共沿江第四工委,成立中共铜陵县委员会。中共皖南沿江工委组织部长兼沿江支队副政委的陈爱曦,兼任中共铜陵县委书记。同时,成立铜陵一连,查彬任指导员,赵彪任连长,孙运松任副指导员,总共有60人左右。
(网上下载)
提起电影《渡江侦察记》,知道的人很多,看过的人也很多。
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解放军侦察员小马,将江南游击队获得的一份敌人江防设施图,装在一支芦苇筒里,冒着生命危险,泅水横渡长江,送到江北解放军渡江前线指挥部。这张图,后来对解放军摧毁敌人的江防工事,尤其是炮兵阵地,突破“天堑”,胜利渡江,发挥了重要作用。
片中这个情节基本符合生活真实,只不过对人物、环境和某些细节,作了必要的艺术加工。
这张敌人江防设施图上的内容,正是当年盘踞在铜陵地区敌军的江防部署。这些重要的军情,是当年的铜陵地下党和游击队,利用各种侦察手段获得的。
记得我青少年时期,不晓得看过多少遍《渡江侦察记》,百看不厌。那时的理想,就是长大后当一名解放军,保家卫国。
没想到,1994年11月,我调到原铜陵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工作。报到上班的当天,我就看到了一篇题为《武装侦察敌人江防》的史料性文章,作者是时任铜陵一连副指导员孙运松同志。芝麻掉在针眼里——巧极了,孙运松同志竟然是我们政协的老主席!1980年11月至1984年4月间,孙运松同志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铜陵县委员会主席。后来,我专程拜访了孙主席。这位老革命,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详细地给我讲述了当年铜陵地下党和游击队侦察敌人江防的故事。
几十年后,我被调到中共义安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从事党史研究工作,自然而然地了解到许多有关当年铜陵地下党和游击队,利用各种手段侦察敌人江防情况,以及游击队员赵傍根泅渡长江送情报等珍贵历史资料。
下面,我分几个部分讲述。
01
1949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横扫千军如卷席”之势,直抵长江北岸。据守在长江南岸的国民党反动派,虽然表面上叫嚷要凭借长江天险,负隅顽抗,实则已是深秋的蚱蜢,在有气无力地残喘。我江南地区的党组织和各路游击健儿,正信心百倍地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侦察敌情,分化瓦解敌人营垒,迎接大军渡江。雄师南渡,指日可待,江南迎接大军渡江的各项准备,正在争分夺秒地加紧进行。
1949年4月15日上午,中共铜陵县委书记兼皖南沿江支队副政委陈爱曦,选派时任铜陵一连副指导员的孙运松和侦察班长王步升、交通员李艾堂等3人,组成一支武装侦察小组,深入到铜陵沿江执行侦察任务。
上述3位同志都是铜陵人,尤其是孙运松,对沿江一带的地形更为熟悉。所以中共铜陵县委决定由孙运松负责带队,具体任务是:设法查清敌炮团驻地和敌炮的装备情况(门数、型号)、敌人指挥机关驻地、从获港到铜陵地区沿江一带敌人兵力部署情况等。
中共铜陵县委要求侦察小组,紧紧依靠当地广大人民群众,依靠地下工作者,按时完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网上下载)
02
侦察小组当即做出具体分工:由李艾堂打扮成农民,持通行证,不带武器,在前方探路,王步升和孙运松,也拉开一段距离,尾随其后。
从青阳甘家冲到铜陵县坝埂头,全程约45公里,一路上敌人封锁严紧,要想在一夜间赶到坝埂头,任务是异常艰巨的。为了避开敌人的耳目,侦察小组决定不走沿江,而是从后山区,绕经铜陵、繁昌边境,抄小路前进。
春天的天气变化多端,白天还是好好的大晴天,待傍晚侦察小组出发时,天空已经布满了阴云,断断续续下起毛毛细雨来了。不过,这对侦察员们来说,倒是增添了几分喜悦,因为凭借这浓黑夜幕的掩护,可以更好地快速行军。
一路上,侦察小组摸黑前进。途中,在铜陵、繁昌交界处过了两道河。为了不留痕迹,在离渡口很远的地方,乘着菱角盆渡过。过后,立即将盆推向下游,让其随水淌走。在第二道河口徐村附近,侦察小组发现了敌情,决定绕道10多里,从圩心麦田里走过去。
快到阮村时,侦察小组又发现了新情况。有人告诉他们说,民和乡乡公所最近搬到阮村边上的陈家祠堂,这是去阮村的必经之路。如果侦察小组仍按原计划从这里通过,就容易跟敌人接触和发生冲突。为了不打草惊蛇,有利于行动,侦察小组决定绕道,涉水先到附近的墩上陈村。在那里,侦察小组找到了女地下党员姚学胜。听取了她的汇报后,侦察小组先向她布置了侦察任务,而后又折回,从另外一条道走向阮村。
(网上下载)
拂晓前,经过一夜的翻山,排除了种种困难,侦察小组终于按中共铜陵县委指示的预定计划,到达了阮村。
阮村有80多户人家,全姓阮,是圩区的一个大村子。在这儿做地下工作的阮志昂,早已在那里迎候了。
阮志昂的家住在阮村中间,有一所较大的瓦房。
经过对周围情况的察看,加之阮志昂头天去向中共铜陵县委汇报情况时,县委已指示他先赶回,配合完成这次侦察任务,于是,侦察小组决定落脚在阮志昂家,开展工作。
阮志昂详细向侦察小组介绍说,敌人在铜陵、繁昌边境的江防兵力,大多数在阮村周围。敌炮团指挥机构便设在离阮村2华里远的坝埂头。敌炮兵阵地,也就在离村里崔家1.5华里之地。敌人1个师驻扎在获港下的旧县,1个师驻铜陵,师部设在崔家祠堂。除上述重点驻军外,敌人还零散地布置了一些外围兵力。如离新河口2华里之地和离三江口5华里之地,分别驻扎着敌人2个步兵连。另外,阮村附近的陈家祠堂,就是民和乡乡公所的所在地,有一定的武装。乡长汪泽溥本人就是个非常反动的家伙,国民党江防部队的头头们,经常出入汪家。
(网上下载)
03
要在短暂的一天时间里,获得敌军重要情报,光靠侦察小组3个人,的确是几乎不能完成的任务。
因此,侦察小组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开展以下工作:
一、由阮志昂和李艾堂2人在阮村外围侦察,放暗哨,以应事变。
二、布置阮志昂的父亲和妻子查望兄在家接待阮村来抓伕、派捐的敌人。如遇敌炮兵人员,则更殷勤接待,桌上摆糕点,以此作为诱饵,吸引他们在吃喝时,谈论军情。由于有的吃,敌军纷纷朝阮家跑,从清晨到日落,川流不息,接待了100余人,从中获得了不少情报。
三、派人到敌军阵地上去做工。敌人为了加固江防工事,每天要到各村去派伕。利用这个机会,将侦察人员派进去。当时派共产党员阮老七带一部分人,到敌人炮兵阵地的外围和坝埂头沿江阵地,去察看。通过这些同志的实地察看,终于将敌炮兵阵地的准确方位、门数、型号和兵力观察清楚。
(网上下载)
四、孙运松与阮志昂、李艾堂等人,深入到崔村附近实地侦察。
五、找3种人谈话。一是在敌前沿阵地上做工的基本群众;二是原参加过我军以后自首了的人员,因这些人均不同程度地跟敌方有所接触,对敌情况有所了解。同他们的谈话,可以获得一些情况;三是找一些当地的上层人物,展开政治攻势。
首先找民和乡的大绅士朱永雅。此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均系我党的团结对象。家就住在敌炮团团部的隔壁,通过他可以了解到一些情况,还可以利用他的影响作掩护,保障侦察小组的安全。但对侦察小组构成直接威胁的,还是民和乡乡公所。
于是侦察小组找来了乡代表主席陈永康,坦率地向他道出来意,并教育他在这关键的时候,要站在人民的一边,立功赎罪,帮助开展工作。陈永康忧心忡忡,耷拉着脑袋,半晌才点了头。不料,陈永康走后不久,乡长汪泽溥就带了20多个全副武装的军人,直冲阮村来了。顿时,侦察人员处于极端危险的境地,担心是不是被陈永康出卖了?于是,侦察人员一方面作好战斗准备,一方面召开紧急会议,分析敌人的动向,安排好交通员在发生意外时,将情报送出去。如交通员不行了,就由阮志昂派得力的地下党员传送。作好了各种准备,但敌人只从阮村路过。敌人过去后,陈永康派人送信来说,乡长汪泽溥并不了解我方的行动,是带人到其他地方去收费派伕的。
(网上下载)
经过一整天的多方侦察调查,各路情况汇集后,基本摸清了敌人的江防部署:沿江都有铁丝网连成屏障,明碉暗堡,堑壕相连,设有民伕流动哨,如有情况,鸣锣为号。重要的交通要道、港口均有武装巡逻队。长江中,敌人舰只时隐时现地在江面来回巡逻。空中有飞机侦察。驻扎在铜陵、繁昌沿江的敌人2个主力师,以铜陵县境内的黄公庙“洋灯”为界。崔村附近的敌炮兵阵地上,掩蔽着50多门山炮,乌黑的炮口齐朝长江北岸。
1949年4月16日19时左右,侦察小组在离开阮村前,又将阮村的保长、保丁、保队副召集在一起,对他们进行了一次正面形势教育,要他们认清形势,保证在侦察小组离开后,阮村不出问题。同时,还召开了一次基本群众座谈会,告诉他们大军就要过江了,鼓励他们组织起来抗丁、抗粮、抗税,支援前线,迎接解放。并安排阮志昂的家人设法躲避,以防万一。事后,果真出事了。第二天,乡长汪泽溥闻风带了30名枪兵、1挺机枪,将阮村包围得水泄不通,指名要捉拿新四军的侦察兵。在这次事件中,经过教育的保长阮轮钢表现不错,他拍胸担保,咬定说没有看见新四军。经过他的周旋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掩护,此事才得以平息。
04
1949年4月16日晚,侦察小组带着获得的重要敌军情报,离开了阮村,绕经繁昌的地界,走出了敌人的层层封锁线,终于在4月17日上午9时许,怀着胜利的喜悦,返回青阳甘家冲。
孙运松、王步升、李艾堂3人侦察小组,绘制了一幅草图,连同敌人的兵力情况,向陈爱曦作了详细的汇报。
中共铜陵县委对获得的情报,极其重视,迅速找人整理,并绘制了一幅精确的地图。图上的绳头小楷和各个符号,标明了国民党守卫这一段江防部队的第88军149师和第55军74师的部队番号、指挥中心和其所属各团、营、连的兵力部署、防守工事、火力、炮型、炮位,以及交通、通讯和渡口、水深、流速等重要标志。
随后,中共铜陵县委及时选派水性极好的游击队员赵傍根,将情报送过江去……
讲到这,我们再回到电影《渡江侦察记》中来。
影片中解放军侦察员小马,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他危急时刻,不怕牺牲,泅渡长江送情报的壮举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感动并激励着无数下一代,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奋勇前进,开创未来,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网上下载)
小马的原型,是谁?估计晓得的人不是很多。他就是赵傍根。
赵 傍 根
我在中共义安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工作期间,曾请教义安区党史专家郑少裘老先生有关赵傍根泅渡长江送情报的诸多问题。今年已年逾九旬的郑老先生,曾经在考证和潜心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小马”泅水过江送情报》史料性文章。老先生对我这个晚辈的请教,很是高兴,并不吝赐教,让我更多地了解了赵傍根泅渡长江送情报的英雄事迹。此外,我还在中共铜陵县党史资料中,查找到了赵傍根生前撰写的《泅渡长江送情报》珍贵史料。
下面,我给读者朋友们,讲讲小马的原型——赵傍根的革命故事。
据中共铜陵县党史资料记载,为了适应大军渡江的任务,1948年7月,中共皖南地委决定成立中共皖南沿江工委,统一指挥皖南沿江地区党政军工作。中共皖南沿江工委由孙宗溶、陈洪、李友白、许章法(许大抱)、施月琴(女)和陈爱曦等6人组成,孙宗溶任书记,陈洪任副书记,陈爱曦任组织部长,孙宗溶、陈洪和陈爱曦3人为常委。沿江支队也同时成立,支队长陈洪,支队副李友白,政委孙宗溶,陈爱曦任副政委,支队主力约3个营,1000多人。
为加强沿江第一线的工作,1949年2月,中共皖南沿江工委决定成立铜陵、繁昌、南陵、青阳4个县委。中共皖南沿江工委决定,由陈爱曦兼任中共铜陵县委书记,委员陈策同志,候补委员徐世达同志。
陈爱曦到任后,立即赶到中共铜陵县委所在地茗山冲,及时召开干部会议,传达中共皖南地委1月8日指示及2月7日的补充指示,进一步落实迎接大军渡江的各项准备工作。
为了掌握敌军情报,陈爱曦与陈策同志商定,派徐世达同志负责铜陵至荻港一线工作。查彬同志是铜陵一连政治指导员,负责铜陵至大通一线工作。江边地下工作者阮志昂同志汇报说,1949年2月份以来,荻港至大通一带敌人,又调集了2个师的兵力。更为重要的是,在坝埂头的江边还布置了敌军一个炮团。中共皖南地委要求中共铜陵县委,立即查清江边敌人的情况,尽快送到江北。
1949年4月15日上午,陈爱曦把这个任务交给了铜陵一连副指导员孙运松和侦察班长王步升、交通员李艾堂。
(网上下载)
4月17日,孙运松3人侦察小组圆满完成了任务。
侦察小组查明:敌刘汝明部有2个师分驻铜陵至大通、铜陵至荻港一线,一个师部驻大通,一个师部驻崔家祠堂。炮团指挥所设在离阮村2华里的坝埂头。敌人在沿江都用铁丝网连成障碍,3步1个暗堡,100米1个明堡,大的驻1个排,小的驻1个班,每隔200米有一个民夫的流动哨。重要交通要道和港口,有敌人的武装巡逻队。
根据情报,中共铜陵县委迅速找人整理,并绘制了一幅精确的地图。
为了这份极其重要的军事情报携带方便和安全起见,中共铜陵县委特地将这幅长约40厘米、宽26厘米的白毛边纸上绘制的军事布防图,折叠、捻紧,放入一个小瓶内,并用烧化了的蜡烛油,封严瓶口。之后,交给水性极好的游击队队员赵傍根,要求他于4月17日晚泅渡长江,把这一极其重要情报,及时地送到了江北人民解放军渡江指挥部。
1949年4月17日的晚上,皓月当空,繁星点点,月光像水银似的洒在地上。
赵傍根化装成“打鱼人”,肩扛小渔盆,手拿渔具,趁着月色,在许万荣、阮德明的护送下,悄悄地从铜陵山区向羊山矶国民党江防碉堡走去……
赵傍根随身携带着敌人军事布防图,深感责任重大,为确保万无一失,他用一根细麻线(三麻搓成,专为做布鞋、纳鞋底用的),从瓶颈拴牢,再拴在自己的裤腰带上。
许万荣、阮德明把赵傍根安全护送到横港至羊山矶之间的灯笼沟之后,便原路返回了。
灯笼沟,地处大通不远的羊山矶旁的两座小山之间的一条直逼长江的小沟壑。4个临江而设的碉堡 ,屹立于两山之巅,居高临下,黑洞洞枪孔、炮眼,像毒蛇的眼睛,盯视着、寻找着随时被获取、吞噬的“猎物”。探照灯不时的有规律性的,从江面上以及碉堡周围扫来扫去,十分刺眼的寻找“风吹草动”。
(网上下载)
从这里偷渡过江,谈何容易!
赵傍根潜伏在临近沟边的草丛中不被探照灯发现的死角里,任凭蚊叮虫咬,纹丝不动,等待时机。
一秒,二秒,三秒……
时间一分一秒地悄悄流逝。已经过了几个小时,赵傍根清晰地听到碉堡上的士兵,一次次换岗交接声。
直到次日凌晨,机会终于等来了!
忽然,一片乌云飘来,遮住月亮,大地出现短暂的昏暗。赵傍根迅疾背起小渔盆,悄悄地绕过碉堡,直奔小沟江面,将小渔盆放入水中。
此时,赵傍根怀里像揣着一只兔子,心怦怦地跳个不停。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再一次检查好扎在内衣腰带上的“小瓶”,快速爬到水里,推动小渔盆,轻轻向江中浮去。岸上发出的曳光弹和探照灯光,像幽灵般在他头顶上荡来荡去。凭着多年的水上功夫和经验,他拼命地不顾一切地向江心浮去。
(网上下载)
当浮过大江约三分之二的样子,赵傍根推掉小渔盆,徒手泅渡,成功到达大江北岸。
此时,天空开始露白、发亮,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
刚上北岸不久,赵傍根就被3个穿便衣的巡逻兵抓住。
盘问中,赵傍根镇定自若地说:“我姓马,人们都叫我小马。我是被国军抓伕子抓走的。眼下要春耕生产了,所以我刚从江南那边偷着泅水过来,是回巢县老家的。”
巡逻人一听,既可信,又可疑,随即将赵傍根押送到连队。
赵傍根一见到许多身穿土黄粗布军装,头带红五星八角帽,胸佩“中国人民解放军”布质长方形的胸章标记的解放军,顿时,热泪盈眶,心情十分激动地说:“我姓赵,名傍根,是铜陵游击队的。首长派我从江南送情报来的。刚才不知道那几位穿便衣的是什么人,所以没有讲实情。我要求立即见渡江部队首长,有十万火急的事汇报!“
连队见事关重大,第一时间将赵傍根送到我人民解放军某师渡江前线指挥部,受到金主任等首长的热情款待。
(网上下载)
赵傍根及时送到的情报,为3日后的1949年4月20日夜,我解放大军首先在铜陵、繁昌地段,突破长江天堑,胜利完成渡江战役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接下来,请读者朋友们,看一看赵傍根生前撰写的《泅渡长江送情报》珍贵史料。
赵傍根回忆道:“1949年春,国民党军队封锁了长江,我们江南的游击队和江北失去了联系,准备大军渡江的情况互不了解。为了取得联系,1949年农历3月中旬,组织上把敌人在沿江南岸做的工事、敌人兵力、火力的布置情况,绘图后,用瓶装好,由许万荣交给我,并要我浮水过江,及时把情报送到江北人民解放军渡江指挥部。我接受任务后,在许万荣、阮德明护送下,选好大通下面羊山矶附近的一条通长江的小沟,在小沟边草丛里潜伏下来,等候时机泅水渡江。当时敌军对长江南岸封锁严密,仅这一条小沟两旁就筑了4个碉堡监视着小沟和长江的动静。
(网上下载)
晚上约莫10点左右,我带着地图,肩扛小渔盆,偷偷地摸过两个碉堡,爬到小沟里,慢慢地划到长江,我就用劲划,约过了长江三分之二的样子,把小渔盆推掉,徒手泅渡到江北。
上岸刚走约半里路,来了3个人,盘问我干什么事的?我说我是被捉伕子捉来的,家住巢县,今晚从江南浮水跑过来的,因现在正式春耕了,回家生产去。后来,我了解到他们3个人确实是我军侦察兵,我这才讲我是铜陵游击队的,特送情报过江,找部队联系的。结果,由他们3人把我带到连部、师部,并会见金主任,把情报交给了他。他对我热情款待。刚好在这个连里有一个姓唐的战士,问我是南方什么地方人,我说我是铜陵县顺安焦家埠人,唐又问我可知道孔亚东(改名王大别,当时住庐江县唐家老屋,并要带我去见孔……)。大军在1949年4月20日夜渡了江,我和孔亚东在大军渡江7天后,才由庐江回到铜陵县来。”
最后,简要地介绍一下赵傍根生平。
据《铜陵县志》记载,赵傍根(1913—1972年),又名赵云,原名邦根,又作邦银。1913年,出生于铜陵县(今义安区)西湖乡(今西湖镇,属铜官区)狮子山村。祖籍无为县。自幼家贫,常靠帮工和捕鱼捞虾,糊口度日。后为佃户,饱尝剥削压迫之苦。
1944年,在抗日烽火的熏陶下,他参加了革命,不久担任新兴乡(今属顺安镇)人民政府担架连连长,积极组织民兵担架队,支援新四军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对敌作战,为铜陵地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了积极贡献。
赵傍根因自幼爱听三国故事,尤其佩服赵云武艺高强,屡建奇功,遂改名为赵云,以示要在抗日救国活动中有所作为的志愿和决心。
1945年9月,皖南新四军奉命北撤,他留在家乡继续开展工作,不久被国民党铜陵县调查室逮捕,关押了4个多月。出狱后,本已穷困的家,更是一贫如洗。没办法,只得靠捕鱼摸虾度日。
1947年8月,他与中共铜青南工委(后为中共铜陵县委))游击队许万荣取得联系,并担任游击队交通员这一重要工作。
1949年春天,解放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战略转折,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的情况下,挥师南下,饮马长江。但国民党不甘心失败,调集残部70余万兵力布防长江南岸一线,企图作最后挣扎。
铜陵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沿江100多里,地势十分险要,由国民党第55军74师和第88军149师固守江防。为了使我解放大军尽快了解南岸敌军布防情况,中共铜陵县委在上自大通,下自荻港的江南沿岸建立了10多个情报站,广泛深入地搜集敌军情报。
中共铜陵县委根据情报站侦察,及时获悉敌军番号、兵力、炮型、炮位、江堡工事及其指挥中心、渡口、水深、水速等情报,立即整理并绘制成图,装入小瓶内,以蜡封口。遂决定选派赵傍根担负渡江传递情报的重任。
赵傍根本来谙习水性,泅泳本领超人,又有渡江经验。经组织反复周密研究,选定横港至羊山矶间的灯笼沟,作为偷渡的出发点。
(网上下载)
1949年4月17日晚,在游击队侦察员掩护下,赵傍根冒死乘坐小渔盆,划入江流。经横港顺流而下,巧妙越过敌人江面封锁线,安全渡抵无为县城德洲。
翌日,即将情报送达江北大军渡江前线指挥部。仅隔两天,即4月20日夜,渡江大军便首先从铜(陵)繁(昌)地段突破长江天堑。
次日晨,解放了铜陵县城,使铜陵县城成为江南解放第一城。
新中国成立后,赵傍根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大业中,贡献力量。195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农村基层干部。数十年如一日,从不居功自傲,不计个人得失,始终未改劳动者本色。
1959年4月21日,为纪念渡江战役胜利10周年,也为褒扬赵傍根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安徽日报》曾载长文,详细介绍赵傍根不顾个人安危,泅渡长江传递情报的英雄事迹。后来,拍摄的电影故事片《渡江侦察记》,以赵傍根为原型,塑造了侦察员小马这个英雄形象。1972年2月24日,赵傍根病逝,终年59岁。
赵傍根的英雄业绩与形象,永存于铜陵人民的心中!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70几年过去了,铜陵一连的革命先辈,虽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们为了革命,为了新中国,出生入死,前赴后继,甘洒热血写春秋的革命精神,永不消逝,我们会一代代传承下去!
作者:王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