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时期,北京弄新文化运动的,我见过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周作人等,就是没有见过鲁迅!”
这是毛主席在上世纪30年代对著名作家冯雪峰说过的一句话。
众所周知,毛主席和鲁迅一生心连心,虽然不曾谋面但心有灵犀,而冯雪峰便是他们之间沟通的桥梁,几十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图|鲁迅
我们只谈鲁迅好不好?
冯雪峰是鲁迅的老乡,1903年出生在浙江省义乌,原名叫福春,有祝福美好之意。
冯雪峰擅长写诗,早在毛泽东还在北大期间,冯雪峰就和汪静之等人出版了诗集《湖畔》从而开始进入了现代诗坛,小有名气。
秋收起义前,蒋介石发动了“412”政变,李大钊同志惨遭杀害,面对如此恐怖的社会环境,冯雪峰依然决定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便认识了柔石先生。
得知冯雪峰是个仁人志士,便把介绍给鲁迅,从此冯雪峰便成为了鲁迅的好学生,甚至成为了鲁迅先生最亲密的战友。
图 | 冯雪峰(前排左一)与鲁迅合影
鲁迅先生的学生中,比较出名的除了萧红萧军,恐怕就只有冯雪峰了,但冯雪峰胆子大常常在文坛写一些抨击国民党的文章,多次遭到特务的通缉。
1933年,冯雪峰再次在文坛活跃,他还担任了中共江苏省宣传部部长,不料被叛徒出卖,危在旦夕,当时周恩来同志得知冯雪峰有危险,决定让冯雪峰马上到中央苏区避险。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的红军进行了多次“围剿”,甚至是不惜一切代价频繁用飞机轰炸。而上海,尤其是顾顺章叛变后,很多中央的同志都来到了苏区,包括周恩来和博古等人。
这年年底,冯雪峰秘密从上海出发,经过福建最后到达江西瑞金。
图 | 1934年,毛泽东(左一)和警卫员在江西瑞金
中央的同志得知来了一位大作家,便委以重任,让冯雪峰担任中央党校的副校长,在此期间,冯雪峰和毛主席进行过多次交心的谈话。
毛主席本是红军中的顶梁柱,掌握红军的军权,但此时的他一直被博古等人排挤,多次被免去军事职务,但依然是中央政府主席。
毛主席尽管被罢职,但在政府工作上依然兢兢业业,不仅做了大量的调查,还努力抓经济和文化事业,这时候正好冯雪峰来到瑞金。
在当时的苏区,因为白色恐怖的笼罩,接受外界的消息十分的艰难,甚至想要获取一张报纸都极其不易,贺子珍在山下给毛主席带回来的基本都是过时的旧报纸。
面对这样的困境,毛主席决定约冯雪峰谈话,以便了解上海的情况,他们两个人不仅是同志,而且还是一年如故的“诗友”。
在见冯雪峰前,秘书曾告诉毛主席,冯雪峰是鲁迅的学生,和鲁迅的关系很好。这让毛主席十分欣慰,虽然没见过鲁迅,但毛主席多次拜读鲁迅的大作,和鲁迅文章中的看法不谋而合。
毛主席还没有去找冯雪峰,冯雪峰便登门拜访,毛主席高兴地对警卫员说:“快去准备好吃的。”
所以在和冯雪峰的一次谈话中,毛主席有趣地说:“冯雪峰同志,今天我们约法三章,一不说瓜果蔬菜,二不说地主恶霸,我们只说鲁迅。”
那天晚上,毛主席和冯雪峰来了一场空前的对话,两个人的话题只围绕一个人,那就是鲁迅。
这次谈话让冯雪峰大为震惊,他没有想到毛主席居然如此懂得鲁迅,就好像在鲁迅身边生活着一样。
毛主席说:“我在湖南一师就读过鲁迅的文章,后来还读过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等,阿Q是个出身落后的农民,缺点也多,但他要求革命啊。”
毛主席的观点十分中立,他说鲁迅对群众的也有估计不足的地方,他看到农民的要求,毫不留情地批评了阿Q。
冯雪峰问毛主席原因,毛主席笑着说,我们共产党人和红军干部,其实一样,对群众的要求有时候不理会,应该读一读《阿Q正传》。
冯雪峰从毛主席的话中听出了大概意思,在艰苦的苏区,想要买一本书都是极其奢侈的事情,更别说鲁迅的书籍了。
从这天开始,冯雪峰就决定想点办法,把一些有用的书籍都弄到苏区。
那天毛主席靠在床边,慢慢地卷着自己的旱烟,冯雪峰说:“主席,你是不知道,鲁迅先生身处险境,不想去上海,也不想去苏联,认为在自己的岗位上,总能打上那么一两枪。”
毛主席听到冯雪峰的话,感慨地说:“这才是真正的鲁迅啊,他一个人在紧要关头,敢于挺身而出,我们民族几千年来,要是都有鲁迅的性格就好了。”
难怪毛主席曾说,他和鲁迅先生的心是相通的。也正是因为这样,毛主席多次给鲁迅传话,期间都是冯雪峰代为传达,这也促成了毛主席和冯雪峰之间深厚的革命情谊。
你帮我带个礼物
其实早在1918年,毛主席就对鲁迅佩服至极,甚至把鲁迅当做自己的偶像。
青年毛泽东从湖南一师毕业后,在杨昌济的推荐下进入北大图书馆工作,在这里认识了李大钊。
鲁迅与《狂人日记》(剧照)
李大钊看到毛泽东如此喜欢看书,便说:“原来你就是那个湖南青年毛润之。”随后在李大钊的推荐下,还认识了陈独秀和邵飘萍等人。
当时的鲁迅笔耕不辍,他是《新青年》杂志的主笔,正在闭门创作小说《狂人日记》,毛泽东多次登门拜访各位老师,但就是没有见过鲁迅,成为了一个小遗憾。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动撤出江西,开始了艰难的长征之路,在长征路上因为条件艰苦,毛主席很少见到冯雪峰,等到战士们缴获到了好烟,便让警卫员送一点过去。
1935年,红军战胜了一切困难,马上达到陕北,冯雪峰决定一定要把这个消息告诉鲁迅先生。但随之而来的是噩耗,瞿秋白英勇就义,冯雪峰悲痛不已。
毛主席说:“不仅是你失去了一个好朋友,我也失去了一个好朋友。”
冯雪峰是一个文人,但是在毛主席的影响下,冯雪峰不仅可以跟随部队出发,还能打游击,毛主席在一次大会上就说:“谁说书生不能打仗呢?我看冯雪峰就会打游击。”
这让冯雪峰不禁想起,几年前鲁迅先生第一次听说毛泽东领导千军万马,感慨地对茅盾等文人说:“我在北大就听李大钊说过毛泽东,只知道是个白面书生,没想到现在居然领导千军万马。”
作为前辈,鲁迅对毛泽东的敬佩也是由心而生的。
1936年初,为了共赴国难联合抗日,国共两党秘密谈判,为了在上海建立秘密党组织,组织上决定让一个熟悉的人前去。
当时周恩来等人都认为冯雪峰比较合适,他对那面的环境熟悉,而且可以动员鲁迅先生。
当时冯雪峰在上海有四个任务:第一是外交工作,他要和南京方面联系,尽量促成抗日。第二,是要和上海的文人等人,传达一致抗日的想法。第三,建立上海党组织,得到鲁迅先生的支持。第四,便是发挥冯雪峰的长处,大量写文章。
对此毛主席还专门给冯雪峰写过一封信,从历史资料中看,冯雪峰在上海期间,出色地完成了党中央交给他的工作,并且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因为身在上海,冯雪峰和鲁迅先生的交流就更多了,冯雪峰回到上海后,马上和鲁迅等人取得联系,表明了毛主席的想法,鲁迅对建立上海秘密地下交通站十分支持。
冯雪峰还把红军在长征路上的事情给鲁迅讲了很多,鲁迅先生高兴地说:“太好了,我也有了创作素材了,可以写一个中篇。”
冯雪峰回忆,每次鲁迅听到毛主席的故事,就觉得特别振奋,鲁迅总是不知不觉地流露出对毛主席的亲切和信任。
“你帮我给毛主席带个礼物。”
冯雪峰临走时,鲁迅还专门委托冯雪峰,给毛主席和周恩来等人带去了礼物,那是鲁迅在病重所编写的瞿秋白《海上述林》还有一个很大的金华火腿,对于贫困的延安来说,这无疑是最宝贵的礼物了。
鲁迅特别说明,并告诉冯雪峰,这是送给“M”的,实际上说的就是毛主席。
这点冯雪峰在1968年写的回忆材料里证实了这件事,他写道:
在鲁迅逝世前不久,大概是1936年9月底,我曾送一只金华火腿和三罐或五罐白锡包香烟,一二十条围巾到西安转延安。
除了带来这些,冯雪峰还带来一个不太好的消息,鲁迅因为长期用笔战斗,身体越来越不好,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还没有几个月,1936年10月,鲁迅在上海病逝,在临终前还在坚持创作,在去世前几天刚刚写完了《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
鲁迅去世的消息震惊了延安,尤其是毛主席,得知鲁迅去世,毛主席马上在延安组织悼念活动,并委托冯雪峰去上海,进行大规模的抗日救亡活动。
在鲁迅先生的治丧委员会名单中,冯雪峰还把毛主席的名字加了进去,可以说在这几百人中,毛主席是唯一一个没有见过鲁迅的人。
也就是在这次去上海,冯雪峰千方百计找到了毛岸英和毛岸青,并趁着有人去莫斯科之际,把这两个在上海流浪的孩子秘密送到了苏联。
两年后有人从苏联带回来了两个孩子的照片,毛主席得知这两个孩子还好好活着,激动不已,作为父亲他热泪盈眶,心里对冯雪峰等人是满满的感激之情。
然而噩耗传来,皖南事变后,冯雪峰同志在家中不幸被捕,敌人问他到底是不是共产党,冯雪峰没有说一个字,他说:“要杀要剐随便。”
毛主席得知冯雪峰被捕,马上和陈云等人商量,一定要把冯雪峰救出来。
当时董必武先生找到了我党做统战工作的胡秋原,胡秋原动用了各种关系,最后让《前线日报》的同志去监狱营救,这才把冯雪峰救了出来。
出狱后,有人建议他马上去延安避难,冯雪峰表示,是毛主席救了他,他不会这么轻易怕死的。
当时正是重庆谈判时期,冯雪峰秘密潜伏在重庆,搜刮国民党的情报,一有风吹草动就汇报给周恩来,让蒋介石的各种小算盘都没有得逞。
作为一个文人,冯雪峰完全可以和柳亚子等人一样,做一个民主人士,在一起诗词歌赋,喝喝茶聊聊天,但冯雪峰始终把自己当成一个战士,他坚信在毛主席的带领下,我们一定会取得革命的胜利。
冯雪峰:毛主席是当之无愧的领袖
国共谈判破裂后,内战爆发,毛主席在延安期间,冯雪峰多次去送书,大多数都是鲁迅先生的作品。
毛主席说:“鲁迅的书应该让每个人都读一读。”对此毛主席还专门说过:“我没有《鲁迅全集》,有的是几本零散的,《朝花夕拾》也在内,遍寻都不见了。”足以见毛主席对鲁迅作品的喜爱。
但枪林弹雨,血雨腥风,可以看到鲁迅的书这是一件难事,多亏了冯雪峰的帮助。
新中国成立后,冯雪峰出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以及鲁迅著作编刊社社长兼总编,这是毛主席对冯雪峰的高度信任。
可以肯定的是,冯雪峰是有才的,他的《真实之歌》曾得到过毛主席的夸赞,毛主席说:“好多年没有看到过这样好的作品了。”
比起丁玲,冯雪峰的才气可谓略占上风,或许这也是丁玲爱上冯雪峰的原因,有人问过丁玲,你最怀念什么人?
丁玲坦白说:“我最怀念的是雪峰。”早在1927年和冯雪峰相识后,丁玲就对冯雪峰一见钟情,她说:“这是我第一次看上的人。”
或许正是因为冯雪峰的影响,丁玲在文学创作上也是剑走偏锋,甚至冒着危险要去战场上寻找素材,难怪毛主席还专门写诗夸赞: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1950年后,冯雪峰被调入北京工作,他先后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文艺报》主编等职。
有人问冯雪峰,毛主席在你心中是个什么样的人,冯雪峰说:“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还是伟大战略家,诗人,他往往可以力挽狂澜,拯救革命于危难之际,他是当之无愧的领袖,谁也不能和他相比。”
而最让冯雪峰佩服的是毛主席对读书这件事一生的挚爱,毛主席和冯雪峰多次谈到的《阿Q正传》毛主席十分喜欢。
比如1959年庐山开会期间,毛主席就在讲话中谈到《阿Q正传》,他说:“对犯错误的同志要给条路走,不要像《阿Q正传》上的假洋鬼子,不准别人革命。”
毛主席希望干部们借鉴阿Q精神,好的要吸收,不好的要摒弃,他说:“《阿Q正传》是一篇好小说,我劝过很多同志都看这篇小说,看过了再看一遍。”
《鲁迅全集》出版后,毛主席马上让秘书张玉凤去把这本书买回来,毛主席看了一遍又一遍,在书上都有他的批注,密密麻麻。
1961年在纪念鲁迅80诞辰时,毛主席还连写了两首诗悼念鲁迅:
其一
博大胆识铁石坚,刀光剑影任翔旋。
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赋管弦。
其二
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
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
1974年后,毛主席的视力下降,眼睛出现了问题,为了让毛主席看得更清楚,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印发了大字本的《鲁迅全集》。
图|晚年毛主席
当时为毛主席看病的医生叫唐由之,毛主席得知这个名字马上就想到了鲁迅的诗句,他说:“你这个名字好啊,我猜你父亲一定读过鲁迅的诗句。”
唐医生不解,毛主席索性就默写了下来,原来是鲁迅先生的《悼杨铨》,其中有两句就是: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从毛主席病重一直到逝世,那本大字本的《鲁迅全集》一直摆在他的床头,张玉凤回忆,毛主席逝世后,他的桌子上还摆着翻开的大字本《鲁迅全集》。
而和毛主席因为鲁迅结缘的著名作家冯雪峰先生,在1976年1月校订完《鲁迅日记》后,因病逝世。
纵观当时的文艺界,不仅是鲁迅和冯雪峰,更有艾青、萧军、丁玲、周扬等文人墨客和毛主席关系很好,这不仅仅是因为毛主席也是一个伟大的作家,而是毛主席对文艺事业的关注。
对于冯雪峰来说,他们和毛主席不仅是战友,是革命同志,是诗友,更是一种师长的关系,毛主席于他们来说,何尝不是一位和蔼的精神导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