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骨灰安葬日,周总理连鞠7个躬,周总理握薛明的手:我来晚了

2009年6月末,正值初夏,北京城一如既往阳光明媚。

26日早晨8点半左右,提前赶来贺龙北京家中的贺龙故土省市领导及公安部等首长静静站立在客厅,默默欣赏那幅仍然悬挂在墙上、非常显眼的国画。画卷上的贺龙音容笑貌如旧,仿佛从未走远。

九点整,由中央正式批准的移葬仪式开始。

贺龙次女贺晓明小心翼翼捧起已从八宝山取出,停灵家中3年的贺龙骨灰盒,在母亲薛明的主持下,缓缓送出客厅。

门外,等候许久的礼葬兵手持长枪,护送贺龙骨灰登上一辆中型大巴车。紧接着,所有停在贺龙家楼下的车辆陆续随着中巴车驶向北京机场。

专机等在停机坪,贺龙亲属搀扶年迈的薛明,依次在前舱坐下;后舱则坐着贺龙生前战友的子女们,他们皆如先辈所期许那般,长大成才,为祖国付出属于他们的心血和力量,而今多数退出一线,身背中将、少将军衔,是和先辈们一样杰出的人才。

大约一个小时后,专机渐渐升空,飞向遥远天际。自从1953年入京,“停留”首都至今56年的贺龙就这样离开这座带给他荣耀和波折的城市,回到他半生思念、半生未见的故土,长眠于他所眷恋的水土间。

又2个多小时,专机顺利降落张家界机场,薛明陪同贺龙骨灰一同走下舷梯,入住当地宾馆。

次日,依然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晴天。所有人都在8点前醒来,用罢早餐,齐齐聚集在门口,劝说93岁的薛明,山路曲折遥远,不如就“送”到宾馆门口吧。

眼见场面稍稍混乱,负责移葬事宜的刘京当即四处相告,说按照贺龙故土习俗,丈夫出殡,夫人本就只能送到家门口。

话一出,大家这才放心,看着贺龙小女贺黎明手捧父亲遗像,次女贺晓明小心翼翼抱着覆盖党旗的贺龙骨灰盒,在两位手持真枪实弹的士兵护送下,与押后的贺捷生及贺家小辈一起朝天子山下贺龙公园而行。

那里青山绿水,环境幽雅,是贺龙最熟悉的风景。早上10点,礼炮、哀乐响起,集体默哀后,贺晓明亲捧贺龙骨灰盒走到贺龙正面铜像后,把父亲的骨灰轻轻放入水泥板深处墓穴中。

从此,贺龙将永远沉睡于此,与山涧鸟鸣相伴,再不会感到寂寞与孤单。

01、半个世纪莫逆之交:他们的相交从南昌起义开始,从一首小诗开始

2011年某天,贺龙的长女贺捷生撰文怀念父亲,揭露一段有关贺龙和周总理的往事。

众所周知,周总理与贺龙相识于1927年盛夏。那年7月某天傍晚,周总理在周逸群的陪同下,来到武昌,与驻守在此的贺龙见了生平第一面。

他们相谈甚欢,周总理耐心向贺龙分析当下形势,诉说中共对政局的主张,令贺龙的心绪一下子豁然开朗,为二人日后长达数十年的诚挚交情埋下伏笔。

但贺捷生却表示,父亲和周总理的“友谊升温”契机则和一首小诗相关。

把时间拉回上个世纪50年代某天,贺龙闲来无事,与女儿贺捷生聊起同周总理的情谊,忽然问了贺捷生一个奇怪问题:“你知道张皞如吗?”

贺捷生绞尽脑汁也没有答上来。

贺龙看着女儿略带窘迫的表情,“哈哈”大笑表示:“没事儿,没事儿,你不知道也正常,我也不太了解他,只知他是民国一位老先生,很有骨气,也很有学问,他曾在报刊发表一首叫《伤时事》的小诗,写得不错,你可以找来读读。”

贺捷生当即被父亲勾起兴趣,回到北大校园,马上找到近代史老师求教,然后钻入图书馆,花费很大功夫,才从陈旧资料中翻出那首七绝小诗。

看着小诗刊登时间,贺捷生脑海灵光一闪,当即想到同年年末父亲手持两把菜刀,带着12个兄弟开始革命的往事,不由疑惑,难道文化程度不高的父亲特意提起这首诗真是个巧合?

贺捷生不相信,于是更加深入“挖掘”关于张皞如的信息,成功从中找寻到另一个熟悉的名字:张皞如的学生周恩来。

她抄录小诗,回家拿给贺龙看。贺龙点点头,告诉贺捷生:“任务”仅完成一半;另一半,则是找出周总理当时写下的七绝小诗。

贺捷生沿着周总理年少活动轨迹,再次完成贺龙交给她的“任务”。

让贺捷生惊讶的是,周总理的这首小诗与张皞如同时发表在同一本杂志上,且韵律皆与张皞如小诗韵律相同,可谓一脉相承、“灵魂”相通。

但唯一不同的是,周总理在诗中向张勋复辟表达了不屑和蔑视,立意及辩证眼光皆高于张皞如,一展属于伟人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强盛势头。

贺捷生又一次抄录小诗,拿回去给父亲看。贺龙满意点点头,给贺捷生讲了一件往事。

那是南昌起义后发生的事情,因为南下途中,寡不敌众,被迫接受“失败”结局,原本上万队伍死离各散,贺龙一下子成为“光杆司令”。

周总理担心贺龙承受不住巨大打击,专门于二人分别前同贺龙推心置腹,和他说起自己的革命历程、对未来中国的冷静分析,并当场向贺龙吟诵那两首小诗,叫贺龙记忆深刻,半生未曾忘却。

8年后,贺龙在朱德的支持下,带领重新组建的革命部队加入长征队伍。

1949年,新中国开国大典当天,贺龙和周总理并肩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部队。

当整齐的士兵队伍缓缓走过长安街,贺龙突然悄悄走到周总理身边,轻声问他可还记得那年读给他的小诗?

周总理眼眸当即湿润,扭头看向贺龙,笑骂道:“你个贺胡子都记得,我怎会忘记?”

恰在此时,群众因阅兵场景而激昂出声,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里,贺龙“哈哈”大笑表示:“时至今日,反动派才是真的‘虫声唧唧不堪闻’啊!”

周总理同样开怀大笑,“反驳”贺龙道:“不,今日乃是‘一唱雄鸡天下白’了!”

02、力保挚友一别永别:直到生命尽头,他始终在等待老友如约接他回家

1953年,贺龙调入中央工作;1956年年末,身为副总理的他跟着周总理开启欧亚11国访问工作,全程历时75天。是二人自1928年分别后时间最长的一次并肩行程,他们依然配合默契,使得访问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1957年元月,周总理、贺龙一行人来到此行最后一站科伦坡。几天后,周总理与贺龙至科伦坡独立广场参加斯里兰卡独立4周年庆祝大会。

正当周总理讲话时,突然天降大雨,雨水顺着总理的发梢,渐渐淋湿他的衣服。有工作人员上前递伞,却被总理拒绝了。坐在主席台上的贺龙同样没有避雨打伞,而是继续腰杆挺直听总理讲话。

二人独属于中国军人的端正风采,感动了斯里兰卡的群众,人们纷纷跑出躲雨所,亦站回雨幕中聆听周总理讲话,并不断向周总理回以热烈掌声。

周、贺两位先辈,用他们的行动赢得斯里兰卡人民的尊敬,让全世界了解新中国愿和世界各国友好往来的真诚态度。

1966年夏天,贺龙位于东交民巷的家慢慢失去安宁,身体本就不佳的贺龙与夫人常常深受莫名打扰,十分痛苦。周总理得知后,当即安排相关人员,协助贺龙夫妇搬入万寿路新居所,躲避风头。

可即便如此,贺龙和夫人的生活仍未能回归平静;次年年初,周总理再度出手,力护挚友。他在西花厅收拾出一块地方,趁着夜色,派人接贺龙夫妇进中南海暂住。

在西花厅的那些日子,贺龙日日亲眼目睹总理的辛苦,心疼总理日夜颠倒的工作,常常独坐天明,趴在窗台等候总理归来。

天寒地冻的凌晨,年迈的周总理颤颤巍巍从汽车里走出来,贺龙心头难受极了。他既担心好友的健康,又“恨”自己不能替周总理分忧,慢慢变得焦虑起来。

周总理一贯心细如发,发现贺龙的心绪改变,时常借着工作间隙,探望贺龙,与贺龙聊天,缓解贺龙心内焦虑。

有时,他自知休息时间难寻,就叫工作人员把他的饭菜放到贺龙屋子,利用短暂的吃饭时间同贺龙谈天讲话。

贺龙感念周总理的好意,对周总理愈加愧疚不已。

同年1月中下旬某天,周总理忽然叫来贺龙,对贺龙说,自己要把贺龙转移到一个安静地方,贺龙或许会居住不惯,但时间长了,肯定也就一点点习惯了。如果贺龙缺什么东西,可以告诉他,他希望贺龙能在那里好好休息一些日子。

贺龙内心当即涌出一股难以言说得难受,他看着好友日渐消瘦的身形,怎么也讲不出拒绝的话。

周总理看出贺龙的心事,握住贺龙的手,坚定地告诉他:“你放心,我会去接你回来,不久,我们还会见面!家里的事,你别担心,一切有我。”

第二天凌晨,夜色仍然笼罩天际,贺龙在周总理的安排下,乘坐汽车到了香山。那确实是一片很安静的地方,与世隔绝,唯有秀丽风景与贺龙夫妇相伴。

每天,贺龙都会想一遍周总理的话,盼望周总理的到来。当叶子转黄,当秋季来临,贺龙的心情再一次变得不安,他必须日日阅读报纸,见到周总理的报道,才能稍稍平静。

那个时候,贺龙和周总理都不知道,他们在西花厅的那一别,就是他们此生诀别。往后的日子,他们再也没有机会见上彼此一面。

03、抱病送君违例鞠躬:重病缠身的他不顾医护人员阻拦,执意亲到现场送老友最后一程

同年年底,周总理失去贺龙夫妇的消息。

1969年,身患重病的贺龙孤独去世;2年后,周总理从别人口中知晓贺龙丧讯,无比悲恸,他竭尽全力帮贺龙的夫人与贺龙的孩子们团聚。

1975年6月初,接中央指示,相关人员组成贺龙治丧委员会,开始筹备贺龙丧事事宜。

几天后,刘振杰几人来到贺龙家中,与薛明商议贺龙骨灰安放仪式等问题,他们商定,花圈只能由直系亲属送,站在守灵位同首长握手致谢的,只能是贺龙的夫人及子女等人。

又数日,刘振杰把治丧使用的工作证、请柬等打印完成,亲到八宝山现场查看情况。

同月7日,治丧小组在八宝山召开会议,确定丧事方案;薛明没有提出太多异议,只希望能将骨灰盒更换一下,并请治丧小组再三确认贺龙骨灰无误。

2天后,乃贺龙忌日,亦是骨灰安葬日。当天下午,仪式正式开始前10分钟,早已重病缠身的周总理不顾医护人员的阻拦,硬是在邓颖超等人陪同下,赶来八宝山送别贺龙最后一程。

他先到第一休息室同叶剑英见面,叶剑英一见总理,便急忙迎上去,握住总理的双手,问总理怎么来了?周总理满是疲倦的面容上浮现巨大哀恸,低声回道:“我本就对不起贺老总,如今怎能不来?”

话罢,周总理又去了薛明所在第二休息室。甫一进门,薛明就像见到亲人一般,冲到周总理身前,拉住周总理的衣袖,哽咽唤着“总理”,泣不成声。

周总理的眼眶也湿润了,他回握薛明,不住表示:“我来晚了……我来晚了……”

而就在周总理休息期间,治丧小组紧急开会,临时更改程序,由邓小平主持、周总理亲致悼词。

由于来得较为匆忙,周总理并未带上老花镜,不得不在现场向新华社记者借了一副。十来分钟后,贺龙骨灰安放仪式开始,周总理语调哀恸念完悼词,邓小平宣布来者向贺龙鞠躬致哀: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可当人们礼毕直起身后,却诧异发现,年迈的总理仍未站直身子,而是颤颤巍巍继续向贺龙鞠躬,默默诉说他未能保护好贺龙、如约带回贺龙的深深愧疚与对贺龙的深切怀念。

事后,多数人一致认为总理总共向贺龙鞠了7次躬,唯有贺龙的夫人薛明告诉旁人,说她隐约感觉总理其实向贺龙鞠了8次躬,似是象征周总理和贺龙一同参加的八一南昌起义

仪式结束后,贺龙的骨灰盒被安放在八宝山,与诸多战友同事长久安眠在一起,直至2006年,薛明及贺龙子女亲属将他的骨灰移葬贺龙牵挂的故土。

参考资料:

《贺龙元帅骨灰安葬故里》

《贺龙女儿:父亲与周恩来的一诗之谊》

《周恩来与贺龙的诀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