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天才、智商与文明

一,有关诺奖

最近开奖,大家天天在讨论诺贝尔奖,文明学对此应该有话说。

在新近已翻译完毕的拙著《大文明》一书中,我对于智商多说了几句,大致意思就是,智商就是文明的体现,从群体性角度智商就是文明。这与个体智商有一点点差异,但他们密切相关。举例说,4千年前最高的人类智商在尼罗河流域,2500年前最高的群体智商在古希腊。今天最高的智商在美国等获奖国家。

我从凤凰卫视网站发布的一个历年来全面诺奖动图统计看,诺奖的获得与文明发展密切关联。其中的规律非常明显!

首先是诺奖多散布在与印欧人有关的地区、现代化水平高的国家,以及具有巨大土地资源与巨大人口资源地区。但贫穷落后国家几乎是空白区。所以,今天的世界大致是由印欧人引导的,甚至诺奖就是个风向标。

诺奖的设置始于19世纪末。诺奖不是从1万年前开始的,也不是200年前开始的,而是从1895年开始的遗嘱执行,1902年开始第一届?所以,诺奖统计反映的是最近120年的世界科学与文明的变换。

进入20世纪,英国的风头已过,但欧洲板块正在崛起,东亚板块正在沉入深渊,这就是诺奖的起点。同时,我们也认为,诺奖就是一种“西方价值观”,并且也是今天世界的价值观。谁智商高谁引导世界价值观,从来如此,天经地义。

第一届的诺奖获得者最多是法、德两国,英、荷、俄、瑞是第二梯队,统计动图太快我似乎没有看到一个欧洲之外的国家?有一个印度!并且印度一再代表亚洲上榜!印度当时是英国殖民地。但美国还没有露头。这是截止1906年的情况。但1907年美国就出现了!

到1910年头部国家也没有发生很大变化,只是德国超越了法国,英国继续第三,美国已位居第十。印度依然是欧美之外的唯一国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英殖民国家)。这是1915年的结果。似乎在哪里看到以色列有一次上榜前15,但当时以色列国还不存在?

到1925年,德国开始遥遥领先,如日中天,看来经过一战德国没有被打残,这让我联想到苏联到俄罗斯的变化,西方接受教训决心要彻底打残战略。美国上升到7名。加拿大出现于第15名,说明一战后北美开始崛起,欧洲移民大量进入北美,如文明洪流的注入。俄罗斯依然在榜(沾着欧洲,国土面积第一)。

十年后美国继续追赶到第四名,但德国恐怕依然是第一,苏联位置没有变化,印度再次上榜。

二战结束,依然没有大的变化,德国依然第一,美国却追至第二,印度依然在榜。前15名国家都是欧洲富裕发达国家,因为科研需要资金支援。

1955年发生根本性变化,美国位居第一超越德国。英国第三,法国开始急剧衰退。印度不见了,其他全是欧洲富裕国家。此时苏美成为世界两霸。

到60年代美国开始遥遥领先,美国顶峰期到来。加拿大再次在榜。第二梯队的国家是德国、英国、法国。

到20世纪末,美国已经把整个世界抛弃,独步世界,一骑绝尘。

进入21世纪比较明显的变化是,加拿大名次开始靠前,日本也出现于前列。俄罗斯依然保持名次不变。2015年日本已经进入第九名,二年后第七名。(统计截止2018年)

诺贝尔奖与我掌握的文明水准之间有一定的时间差,就是滞后性,这个时间差大约在10年左右。

中国一直没有上榜到前15名!所以,中国不可能是美国人所恶意倡议的“发达国家”。哪天大家看到中国上榜了,尤其是进入前十了,中国就是有希望成为发达国家了,现在还早得很。其中让我意外的是苏联或俄罗斯,总是维持在一定的位置区间。 有人说,诺奖不重要。当然,没有诺奖太阳每天照样升起,但是诺奖从某种意义上标准着一个地区的群体智商、地区富裕程度以及现代文明的水平。

下图是全球巧克力人均消费与诺奖的关联图,实际上它解释的是富裕发达国家与诺奖之间的关联,因为巧克力实际上是奢侈品,同时它也是印欧人的消费品。中国今天的人口全球第一,却位居最低消费,所以,这才是真实的现实。

(hahahahahahaha......)

二,天才与智商

诺奖更多体现的是群体智商,也就是文明水平。个体的天才出现其实也不是没有条件的。假如一个生物性遗传的智商极高的孩子从小与狼人生活在一起,也是成不了才的。所以,个体的成才必须到顶尖文明高地,假如你挑选不了国家你可以挑选地区啊。比如中国地区自明、清以来的状元集中地就在南方或沿海一带了,如江苏浙江等长三角比较集中。因为这里富裕,接着就是马太效应。自宋朝以来北方文明渐次衰落,这其实是一种文明大势,中国文明的南北博弈从数据上看转折期发生在唐宋之际。很可能与东亚的船舶技术发展有关,当然与都城的转移也有关,人才的核心从西北转移到沿海了。

很多人问,为何一些中国人到美国就容易获得诺奖了呢?原因如上。“天才”并不全是自己的努力结果,天才需要地缘支持,实际上就是文明水准的培育水平。低文明区域大概率是培养不出来“天才”的,这个讲起来是非常复杂的。

在上个世纪人们总结天才的产生必须是超大城市或信息交流充分的港口城市。我家在上世纪最终定居点有几个城市可以挑选,比如深圳香港与武汉,我断然拒绝了回到武汉的退路,给任何条件打死都不回去,北京这座大都市吸引了我居留此地。我不能说文明学是不是北京培育的,但是缺乏北京这个城市,很可能文明学就不是由我创造了。一个武汉人可能创造文明学的几率很小,只有皇城根下的学者,才有最大的概率。苏三不聪明,但势聪明,愚笨的人可以借势,御风而行。猪在风口也会飞。

假如你是个目标明确的虎妈,假如你想使你的孩子成才,以及成多大的才,成什么样的才,你首先要注意挑选给他们成长与生活的城市有多大,在全球那些地方具有何等的重要地位,是一流的还是二流的,这将一定程度上决定他们的未来。当然,幸福的生活不一定要在超大城市,但成什么样的才绝对有一种定数。当然,还要看什么学科,需要信息或协作的学科就是如此,但需要独创的文学似乎不必如此。另外,一个大学挑起一座城市的也是例外,如牛津、耶鲁,还有以色列人。尤其是今天互联网时代,或许这个成才规则即将打破?天天在网络上挂着并且懂多门外语的人,可能已经等同生活在一个“超大城市”了。

我的研究是“大文明”,但实际上这些话题都属于微观文明,但微观与宏观之间是相通的。从研究的角度,微观与宏观不需要区分。比如最近我关注到影视创作这个领域,实际上也与宏观的文明程度相关。我发现如中国这样相对落后国家,其影视作品仅就技巧角度也是欠缺的。比如他们的影视作品一般缺乏“思想”,结果不仅使一般的文学作品只能描述状态,而没有传达明晰的思想价值。就很多中国电影而言,电影的结尾都是敞口的,犹如伤口没给缝合一样的不专业状态。电影的封口缝合是需要思想功力的。但是即便看看韩国电影,他们的“封口”也极其漂亮,因为韩国是发达国家啊!尽管我非常不喜欢韩国这个国家,但客观现实就是如此。

日本的电影结尾“封口”也很漂亮,但近年来封口技巧没有韩国好了,反映了日本的国力开始下降。这些现象都是可以从微观看到宏观。这就是群体智商,或曰文明水准的体现。这就是文明的共振效应

一个国家的文明水平高低,与其知识分子的水平直接关联,这不仅牵涉到理工科的知识分子,也牵涉到人文知识分子;换言之,文明层次直接牵涉到一个国家知识分子思维方式的复杂程度与深刻与否。中国影视不仅缺乏漂亮的“封口”“结扎”手术,而且极其肤浅而幼稚,实际上就是中国人文知识分子普遍思想肤浅幼稚的一种表现,从而也体现到影视节目中去。就这种影视结尾的“缝合”技术,最漂亮的当属欧洲国家,美国人不是不会“缝合”而是不愿意花力气“缝合”漂亮,因为影视在人家国家是一项娱乐,只要符合普通人娱乐水平即可,一点都不浪费。美国是个庸俗的实用主义国家。但中国这边明显可以观察到是编剧与导演无力“缝合”——此事与创作自由无关,就是思想技巧本身,它本身是个纯技术活儿,这个技术就来自于文明层次与群体智商,来自文明,具体讲就是现代文明。


中国的现代文明水准,简单地可以看诺奖指标,通过上面的六个层次看,中国现在属于第四梯队,与美国差两个等级。但是我对中国充满希望。中国的第一目标是追赶上俄罗斯或东欧。我认为时间不会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