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历史文化 | 诗人陆游出生在盱眙?他与盱眙的不解之缘 | 马培荣 文

【摘要】陆游盱眙有着不解之缘。在盱眙第一山翠屏堂中,有一方宋代大诗人陆游所撰的《盱眙军翠屏堂记》碑刻。陆游的父亲曾任官于盱眙,陆游自己亦出生于盱眙,陆游一生中多次到过盱眙,并力说驻扎盱眙的右仆射张浚用兵御金,还写下多首有关盱眙的诗词。

宋代大诗人陆游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是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历官镇江、隆兴、夔州通判,后官至宝章阁待制,政治上主张坚决抗金。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丰产的一位诗人,他曾说自己是“六十年间万首诗”,直到84岁时还是“无诗三日却堪忧”。陆游一直活到86岁高龄,存诗9000多首;亦工词,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南唐书》等传世。说起陆游,他与盱眙的渊源可谓深矣。

陆游出生于淮河的船上

陆游的祖籍山阴(今浙江绍兴),但是,他的出生却在盱眙境内的那段淮河之上,而且还有一个非常奇特的故事。

一生作诗一万首——爱国诗人陆游

陆游的父亲陆宰,字符钧。徽宗政和中(1115年),官为淮西提举常平,驻寿春(今安徽寿县)。宣和六年(1124),为淮南东路转运判官,迁京西路转运副使、淮南路计度转运副使等职,负责汴泗淮河漕运、货物转运管理。隋代借汴河通济渠至泗州,河穿泗州城,出汴口(亦称淮口)入淮达盱。唐宋以来,盱眙、泗州便为运河淮河的漕运枢纽,唐建“都梁山仓”,宋建“南山仓”、“泗州仓”,泗州城中便设有转运衙门,而官员眷属多住于盱眙。由于金兵屡屡南侵,战事连连,转运之事异常繁忙。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陆宰接到上谕,赴京述职,调任他职。故交卸淮南转运副使之职后,于十月十六日,偕夫人乘上官船,前往东京汴梁。

陆宰夫妇所乘官船航行在淮河之中。夜色深沉,漆黑一片,乌云密布,风骤雨狂,除了呼呼的风声、哗哗的雨声,就是啪啪的浪涛声,淮河就像是在风雨中游弋的蛟龙,搅起了阵阵狂涛,使河中的官船上下颠簸、摇晃不止、难以航行。船家只得将官船靠近河沿,临时停泊,期待风平浪静后再行起航。

此时,陆宰的夫人做了一个梦,梦见前代大词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来到船上拜望。陆夫人突然惊醒,便觉得腹中疼痛,遂产下一子,这便是陆游。此时已是十七日(公元1125年11月13日)凌晨。陆游出生之前,一直是雷电交加、大雨滂沱、风急浪高,等到陆游出生后,一声啼哭,大雨便戛然而止,风平浪静,继而星辰显现。雅好文学的陆宰甚感惊奇,心想:“这孩子说不定就是秦观投胎,长大后或可作出一番光宗耀祖的事业来”。因秦观名观、字少游,故当即以秦观之字“少游”为孩子取名“陆游”,以秦观之名“观”为孩子取字“务观”。出生时的天象,也似乎预示着陆游的一生将与风雨同行。

陆游的盱眙朋友众多

陆游出生于盱眙淮河的官船之上,这便让这位后来的大文豪与盱眙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结交的盱眙朋友众多。

就在陆游出生的第三年,宋廷“徽钦二帝”被金人所掳,史称“靖康之耻”。陆游一出生便陷入无尽的战乱与流离之中。但是,陆游自小聪颖不凡,勤奋好学,果然不负所望,十几岁时已经是名闻江左,十八岁便开始步入江西诗派大门,学到“一祖三宗”的不少诗法,效仿李(白)杜(甫),成就了一个大诗词家的伟绩。在他的诗词中,特别突出的是他的爱国情怀。

南宋建朝,赵构当政,始称建炎(1127年),与金国划淮分治,淮河对岸的泗州即为金国所占。绍兴六年(1136年),南宋朝廷命张浚北至盱眙,坚守边关。张浚便命人修筑盱眙城墙周回27里,以御金兵。第二年,又会“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世光)于龟山,并长期驻兵于盱眙。陆游与张浚之子张栻交往甚密,故而数次前往盱眙,察看淮水一线。并鼓动张浚操兵习武,力说张浚用兵御金。

正气凛然怒满胸——爱国诗人陆游

在绍兴年间,陆游一个郑姓的朋友要到盱眙赴任,陆游与郑君次韵和诗,还托郑君带信给其外甥刘君,以寄箴言,故写《次韵郑盱眙见寄,并简其甥刘君》诗,云:

衣上空嗟京洛尘,

故交半作白头新。

众中初得见吾子,

东观已疑无若人。

仗马极知非久斥,

沙鸥要是孰能驯?

两章英妙同时到,

赵壹囊中却未贫。

隆兴二年(1164年),陆游应张栻之邀又至盱眙,再一次力说张浚用兵,故而张浚都督江淮军马,策划军事,筹措粮草,准备北伐。此事被投降派秦桧得悉,便诬陷陆游“力说张浚用兵,破坏宋金和议”为由,上奏朝廷,将陆游罢免。年仅40岁的陆游便被罢去官职,闲赋无事,他看到河山破碎、国将不国,痛心疾首,幻想着自己也能跨马举刀,飞越淮河,挥师北上,驰骋疆场,怒斩金贼,收复中原,便挥笔写诗一首:

国家四纪失中原,

师出江淮未易吞。

会看金鼓从天下,

却用关中作本根。

绍熙元年(1190年),65岁的陆游得知朋友霍篪调任盱眙监丞,便前往相送。就在送别霍篪到盱眙赴任时,陆游写了一首《送霍监丞出守盱眙》诗赠予:

淮浦鳞鳞浸碧天,

即今谁料作穷边。

空闻瓯脱嘶胡马,

不见浮屠插霁烟。

亭障久安无檄到,

杯觞频举有诗传。

长城万里英雄事,

应笑穷儒饱昼眠。

霍篪到任后成绩斐然,当年又升盱眙知军。在陆游鼓动下,霍篪开始为盱眙修纂县志,并定名为《都梁志》。清光绪《盱眙县志稿秩官》载:“霍篪,京口人,绍熙元年知盱眙军。著《都梁志》八卷,《续都梁志》一卷。”在第一山秀岩,还有霍篪等留下的石刻一方,题为“庐陵杨万里建宁黄夷行、京口霍篪,春熙已酉十有二月初二偕来”。

陆游诗词大家之名播扬华夏,慕名求学者甚众,不少盱眙学子慕名前往,拜陆游为师,深得陆游的器重。学成之后,这些盱眙学子即将返乡,朋友为其送行于江幕,以诗为祝。陆游这位老师当然更是受邀参与。陆游想起盱眙诸生前来求学的时间里,师生相处,亲密无间,很是舍之不得,便次韵和诗,题曰《成材将还盱,江幕以诗四章为贶,次韵其二以识别》:

漂泊干戈到越山,

不妨还正切云冠。

乾坤策内窥真象,

龙虎炉中养旧丹。

静爱白云归远岫,

时邀明月下层峦。

此身已作长闲计,

祗愿朝廷四海安。

陆游对盱眙情深意重

北宋时期,南北交通主要以运河为路,往来必经盱眙。到了南宋,划淮为界,宋金对峙,盱眙则为前沿所在,许多官员都要来此一观情形,陆游也不例外。

陆游曾数次到过这宋金对峙的前沿。他立于淮口之间,赋词一首《生查子·淮口》,云:

还山荷主恩,聊试扶犁手。

新结小茅茨,恰占清江口。

风尘不化衣,邻曲常持酒。

那似宦游时,折尽长亭柳。

他来到盱眙,站在都梁山上,看到淮河对岸的泗州城,那里已被金人占领多年,而这边的宝积山上,却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岁币库”,以大量的金银锦帛、丝绸珍宝作为“贡品”,岁贡金朝,换取一时平安。心中不免愤激难平。想起前些时候所写的那首《金错刀行》,词中就有“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的句子。现在眼观咫尺对岸的中原故土,却成了金人之地,怎不叹息成哀?便脱口吟就了一首《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

将军不战空临边。

豪门沉沉按歌舞,

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

三十参军今鹤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

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兵戈古亦闻,

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

几处今宵垂泪痕。

后来,他又与友人一起,游了下龟山,拜谒了淮渎庙、大禹祠。一番下来,较为疲乏。回来之后,也没了兴趣,便在驿站倒头就睡,很快进入梦乡。陆游梦见自己站在淮河之畔、大湖之滨,看到月色皎洁、风吹浪惊,多希望“风为壮士号、浪为征战鼓”,自己能骑鲸飞驰,纵横战场,峥嵘高歌,节节胜利,驱除金虏,收复中原,从此和平安宁。却又感到岁月悠悠,半生虚度,现在人已老秋,回首堪悲。故起身披裳,写下《梦中游禹祠》诗:

湖上无人月自明,

梦中仿佛得闲行。

庭空满地楸梧影,

风壮侵云鼓角声。

世异客怀增惨怆,

秋高岁事己峥嵘。

长歌忽遇骑鲸客,

唤取同朝白玉京。

并作《梦题驿壁》诗云:

半生征袖厌风埃,

又向关门把酒杯。

车辙自随芳草远,

岁华无奈夕阳催。

驿前历历堠双只,

陌上悠悠人去来。

不为途穷身易老,

百年回首总堪哀。

他站在驿站的阳台上,看着风吹淮水、波涛汹涌,微风簌簌、菖蒲芦苇摇曳,小雨霏霏、残荷枯柳婆娑,心中怅然,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生于淮水舟中,想起小时候住在淮河岸边,经常听到贼马嘶鸣,自己和大人一起藏入草丛,躲避金兵,想起那战乱频繁、颠沛流离的岁月,不由得悲从心来,故而写下《三山杜门作歌》:

我生学步逢丧乱,

家在中原厌奔窜。

淮边夜闻贼马嘶,

逃去不待鸡号旦。

人怀一饼草间伏,

往往经旬不炊爨。

鸣呼!

乱定百口俱得全,

孰为此者宁非天!

这年为宋宁宗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陆游已经74岁了。

陆游为盱眙军翠屏堂作记

又过了四年,到了嘉泰三年(1203年),陆游的好友施宿知盱眙军。清光绪《盱眙县志稿·秩官》载:“施宿,字武子,吴兴人,嘉泰三年知盱眙军,建翠屏堂。”施知军还有《东坡先生年谱》《注东坡先生诗》等著作存世。

施宿到任盱眙后,便想能在任职期间为盱眙做点事业,故在第一山上,玻璃泉旁,起秀亭与杏花岩之前,修建了一座别致典雅的“翠屏堂”,为盱眙山城新添一景。翠屏堂建成后,特邀好友陆游前来赏游。开禧元年(1205年),陆游应邀又来到盱眙,在施知军的陪同下,陆游登山赏景,游览翠屏,观赏堂室,一番赏游之后,非常高兴。此时,施宿便恳请陆游赐墨,为这新建的翠屏堂作记一篇,年已80的陆游仍然才思敏捷,稍加思索,便欣然命笔,一气呵成,当即写下《盱眙军翠屏堂记》一篇,记云:

国家故都汴,时东出通津门,舟行历宋、亳、宿、泗,两堤列植榆、柳、槐、楸,所在为城邑,行千有一百里,汴流始合淮以入于海。南舟必自盱眙绝淮,乃能入汴,北舟亦是自是入楚之洪泽,以达大江,则盱眙实梁宋吴楚之冲,为天下重地尚矣。

粤自高皇帝受命中兴,驻跸临安,岁受朝聘,始诏盱眙进郡,除馆冶道,以为迎劳宿饯之地。而王人持尺一牍,怀柔殊邻者,亦皆取道于此。于是地望益重,城郭益缮治,选任牧守重于曩岁。及吴兴施侯之来为知军事也,政成俗阜,相地南山,得异境焉。前望龟山,下临长淮,高明平旷,一目千里,草木蔽亏,凫雁翔泳,盖可坐而数也。乃筑杰屋,衡为四楹,纵为七架前为陈乐之所后有更衣之地;而旁又有丽牡击鲜,与夫吏士更休之区;翼室修廊,以陪以拥,斫削髹丹,皆极工致,最十二有六间。而堂成,既取米礼部芾之诗名之曰翠屏,且疏其面势于简,绘其栋宇于素,走骑抵山阴泽中,请记于予,侯与予故相好也。

予闻方国家承平时,其边郡游观,有雅歌之堂、万柳之亭,以地胜名天下,虽区脱间犹能咏叹,以为盛事。然尝至其地者,皆谓不可与淮水南山为比。翠屏之盛,又非雅歌、万柳可及,则亦宜有雄文杰作以表出之。而予之文不足称也,虽强承命,终以负愧。侯名宿,字武子,于是为朝散郎直秘阁。

开禧元年春正月癸酉记。

施宿非常欣赏陆游的才华,当即命人将陆游的《盱眙军翠屏堂记》刻勒碑上,立于堂中。

盱眙翠屏堂—诗人陆游为之题记

陆游除了在文学方面的杰出才华,留下大量的诗词歌赋外,还撰写了一部史书《南唐书》,显示了他在史学方面的才华。陆游生活在偏安一隅的南宋时代,收复中原、统一国家是他毕生的心愿。小时候就常听父亲讲述盱眙人南唐大将刘仁瞻率淮泗子弟兵坚守寿州,以命相搏,誓死不降,最后与城共亡的事迹。加之自己就出生在盱眙的淮河之上,童年时亲眼目睹金兵南侵,人民流离失所的惨状,与淮河、与盱眙结下不解之缘。然而,他的宏伟抱负却得不到实现。故而,他时刻留意山川形势及战守之道,了解南唐朝廷与官宦将领,虽是修撰南唐的历史,却把自己的爱国热情、政治主张、军事思想流露于史书之中。所以,陆游的《南唐书》要比胡恢马令所撰的两部《南唐书》更显价值。

陆游的《南唐书》共十八卷,其中内记三卷、人物列传十四卷、浮屠、契丹、高丽传各一部,分述南唐佛教盛行始末及南唐与契丹、高丽往来诸事。着笔公正,评价客观,弘扬总价,排斥迷信,总结历史,以史为鉴。其中记载有关盱眙、泗州的人和事见诸许多,如南唐名将、忠臣义士刘仁瞻,率兵抵御北周大军,拼死固守寿州,坚守二年,直至城破尽忠,真可谓可歌可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