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利害分析法的缺陷

毛主席:敌人来了,主张拼一下,否则就要逃跑。这两种思想,往往在讨论作战时由一个人说出来。经过了长时间党内的斗争和客观事实的教训,例如拼一下,遭了损伤,逃跑遭了失败,才逐渐地改变过来。

这是这个人使用利害分析法的表现,因为利,所以要争取,要拼一下;拼不过,发现害太大,于是逃跑,逃跑会导致失败。

毛主席:然而五次战争中,由于对堡垒主义的恐惧所产生的单纯防御路线……,却使我们从运动战转变到阵地战,而这种阵地战的方式仅对于敌人有利,而对于现时工农红军是极端不利的。

这是决策者使用利害分析法的表现,因为不利,所以恐惧,便要防御害。

毛主席:由于对敌人堡垒主义的估计过高与对运动战的可能估计不足,便产生了胜利只能起始于战术上的理论,以为只有战术上的胜利,才能转变为战役上的胜利,然后由战役上的胜利才能引起战略上有利于我们的变化。

利害分析法,随之带来无战略、无全局,走一步看一步。

毛主席:堡垒主义疲劳了敌人的兵力并分散了兵力,养成了敌人对于堡垒的依赖性,使他们脱离了堡垒即失去其胜利的信心,同时敌人无法不脱离堡垒向我们前进。

利害分析法,导致大的东西看不见,而掌握不了时机,失去自己的可能性。

毛主席:单纯防御与“短促突击”,胜利主要不依靠于战略战役的正确领导,而仅仅依靠于战术,实际上只是对于堡垒主义的投降,到底不能粉碎堡垒主义。

利害分析法,不依靠战略取胜,而怪罪于下面人的水平(而水平不是一时就能提高的),结果就更无计可施。实际上是对“害”举了白旗,所以“实际上只是对于堡垒主义的投降”。

毛主席:但同时必须了解另一个原则,即为了进行长期的持久战,对于每一次“围剿”与每一个战役,必须极力争取战局的速决。

利害分析法,在己方会出现积小害为大害的情况,即出现内伤,在一定时机爆发,甚至使自己完蛋。

毛主席:单纯防御路线发展的前途:或者是不顾一切的拼命主义,或者是逃跑主义,此外决不能有别的东西。

利害分析法的前途:或者是不顾一切的扑上去,或者是惊慌失措的逃跑,是完全被动的,是被人牵着鼻子走的。并且对手可以轻易设置诱饵,布下陷阱,使己方走入绝境。

用利害分析法

1、在弱者面对强者时,会得出错误的决策和应对。(此时害处大)

2、在强者面对弱者时,会轻视利,忽视害,而可能失其利,受于害。(此时利小,害则刚萌芽)

3、因为突出了害,产生消极,调动力量、控制力量的能力较差。

4、相对短视得多,困于近的利害,看不到远的利害。(如果能看到远的利害,那也是很厉害的)


正确的应对是创造条件(这是准备工作),使事物走向它的对立面(这就是战略)。

角色、地位互易

1、你在全局上围剿我,我也在局部围剿你。(前三次反围剿)

2、你包围我,我在局部包围你。(前三次反围剿)

3、你进攻我的根据地,我也进攻你的根据地,兵出江浙。(第五次围剿,没被采纳)

4、从弃走向取,先弃后取。(前三次反围剿)

……


性质、形势互易

1、你从集中走向分散,我从分散走向集中。(解放战争)

2、你从决定走向被决定,我从被决定走向决定。(朝鲜战争

3、我从少量支配你走向大量支配你,你从跳板走向绳索走向绞索再到绞刑。(金门相关决策)

……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在于:

在建设方面,辩证法认为“一面”与对立的“另一面”相生相成,比如,更利的“矛”,导致更坚的“盾”;更坚的“盾”,又导致更利的“矛”;也即“矛”和“盾”两才是相生相成的。

即C导致D,D又导致C

辩证法叫做对立统一

古代叫相辅相成、相生相成。

现代术语,也叫做正反馈循环、负反馈循环。

只要增加C发生的可能性,这就是工作内容,此后C和D就获得了自己的生命,极大程度的自动化的发展、促成、生长了了。

(解放后搞错了一点:工业和农业,不是相生相成关系,农业不足成工业,从事农业也支撑不起工业品的消费,需求拉力不够,导致工业也难以发展。)


以上是辩证法用于建设方面。

辩证法认为“某一面”的“缺乏、缺少”,就是主要矛盾。因为“一面”的“缺乏、缺少、不够”,就导致了与“另一面”的不平衡,就产生了矛盾;比如矛不够利,就会导致盾也不够坚,盾的不够坚,相应的也导致矛的不够利。所以,“缺乏、缺少、不够”的那“一面”,就是主要矛盾,解决办法是发展、补足那“一面”,然后使两者相生相成。


以上是辩证法用于 问题和方向 诊断定位方面。

毛主席:比如我吧,我并不比别人聪明,但我懂得辩证法,会用辩证法分析问题,不明白的问题用辩证法一分析就明白了,要好好学会用辩证法,这个作用很大。

毛主席:我虽不行,总算分析的一点我们的经验。你们应当超过我。

因为其他人用利害分析法,就觉得毛主席是天才了。

因为在辩证法眼里,没有绝对的害,也没有绝对的利,所以毛主席可以不拘一格地使用在那些常人眼里无法理解的应对,但能在辩证法这里找到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