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泥瓦匠不简单,3名将军推荐,由农民直接变成遵义会议馆长

1988年11月7日,一个看起来极为平凡普通的残疾人,走完78年坎坷路后突然辞世。消息传开,不可思议的一幕突然发生,全国七大军区相继发来唁电,胡耀邦也在百忙中写来慰问电。

在邻居的印象中,刚去世的老人,其实就是个跛脚的残疾人。面对如此高规模的葬礼,人们不禁发问:他看来不是一个普通的人,哪他到底有何神奇,居然能够收到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的唁电?

跛脚老人名叫孔宪权,看起来的确平凡普通,在十年“文革”中没少挨批挨斗,还差点丢了命,但凡了解一点内情的人都知道,他其实是个有着独特身世的人。他的一生曲折坎坷,曾经饱受生活的磨难,因为一些个人无法掌控的命运,曾被迫在贵州的深山老林隐姓埋名15年。在落难期间,为养家糊口,不得不拖着残缺的身躯,四处打工赚钱。但是,只要机会来临,他就会像那重见天日的金子,立即发出耀眼夺目的光芒。

孔宪权,1911年出生于湖南浏阳县一个贫寒家庭。当革命先驱浴血奋战,成功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他受到感染和鼓舞,义无反顾参加了红军。由于机灵好动,先在彭德怀的手下担任通信员,后提升排长。因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受到各级指挥员的喜好和表彰。1932年8月孔宪权刚满21岁,经开国大将黄克诚介绍,他有幸加入共产党,全程参与了中央苏区所有反“围剿”的战斗,逐步成长为团级干部。

在战斗中,他全身多处负伤,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被时任红三军团红四师政委的黄克诚称之为“打不死的程咬金”。1930年12月30日,孔宪权参加了发生在江西永丰县境内的龙冈之战,不仅打败国民党精锐第十八师,而且活捉了该师师长张辉瓒,取得第一次反“围剿”大胜利。

这样一位作战勇敢的人,本应在红军中有大好前途,怎么突然间变成一个“跛脚泥瓦匠”,长期游走在贵州的大山深处,需要靠打工赚钱才能生存的凡夫俗子?

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中央红军反第五次“围剿”失败,被迫于1934年10月开始战略转移,走上漫长而悲壮的长征路。当时,孔宪权担任红三军团第四师的侦察参谋,是师长洪超和政委黄克诚行军打仗的重要帮手。中央红军突然敌人第一道封锁线的战斗,就是由他们最先打响的,那场战斗被称之为“百石战斗”,已载入史册。遗憾的是就是在这场战斗中,师长洪超牺牲,成为最早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红军师长。

孔宪权所在的红三军团第四师,一直是开路先锋,他们浴血奋战,顽强拚搏,先后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付出了重大代价。在伟人的一再建言下,经过“通道转兵”,中央红军最终放弃了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师的计划,开始转向国民党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贵州。

在贵州召开的遵义会议上,毛泽东重新回到红军的领导和决策层,掌握了兵权。有了毛泽东的用兵如神,中央红军开始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重新掌握战略主动权。为打破敌人的围追堵截,重新寻找有利的战机,毛泽东以非凡的智慧组织实施了令天下人叹为观止的“四渡赤水”,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1935年2月,为了调动和摆脱敌人,毛泽东毅然作出决择,命令红军主力从云南扎西一带挥师东指,重新回师贵州,开始二度赤水。著名的娄山关战役打响。此时,孔宪权担任红军十二团作战参谋,负责突袭敌后指挥所。他是师侦察参谋,属于团级干部,怎么一下子变成了团参谋?原来,湘江战役中红军伤亡惨重,部队被迫缩编,原有的师级建制暂时取消。

1935年2月26日,孔宪权率突击队从娄山关南侧突击,计划端掉设在黑神庙内的敌军指挥所。但是,当突击队冲至距敌指挥所仅百米左右的位置时,敌人的增援部队突然抵达。一场空前惨烈的血战不可避免。

敌人仰仗优势兵力,对红军突击队发起一轮又一轮攻击。但孔宪权不惧生死,身先士卒,带领红军战士大量杀伤敌人。激烈战斗中,敌人发现孔宪权就是现场指挥官,立即调动机枪扫射。随着一连串密集的弹雨飞来,孔宪权陡然倒地。他的左胯骨连中六枪,但他不愿就此收手,一个翻滚就滚到了公路边的水沟,继续凭借障碍物用手枪射击。他强忍钻心的伤痛,一连击毙数名敌军,最终等到战友的火力支援。

红军取胜后战斗结束,身负重伤的孔宪权被紧急送往遵义城内的天主教堂。那里是红军的临时医院,到处挤满各地送来的重伤员。年仅18岁的胡耀邦当时是红三军团第十三团的总支书记,正带着宣传队准备进入遵义城维持秩序,被敌人飞机投射的炸弹突然炸伤,也在这里接受治疗。他见证了孔宪权的勇敢与坚强。

由于找不到麻醉剂,孔宪权又必须接受用刀治疗,医生只好用“鸦片水”代替,为他取出几枚被打碎的骨头,他硬是咬牙坚持下来。到了晚上,由于神志不清,他的大脑似乎依然停留在战火硝烟的场面中,嘴里总是不停地喊着“冲呀”“杀呀”。胡耀邦后来曾回忆说:孔宪权就是打不死的程咬金,他叫了一晚上,搞得大家都没有睡好。这个故事后来在红军老战士中引为笑谈,知道的人非常多。

红军长征属于流动作战,没有后方支撑,重伤员很不好处理。既不能随意抛弃,又不能随军带走,有时真是两难。为此红军总部作出规定:团以上干部用担架抬着走,营以下人员就地安置;团以上确实无法随队的,留大洋300元、卫生员和通讯员各一名,就地打群众掩护。

孔宪权之前是师参谋,属团职人员;但现在是团参谋,属营级人物,而且伤情严重。但因为他以胆大勇敢出名,屡山关战斗结束后的那段时间,战斗也不是很激烈,所以红三军团暂时给了他特殊待遇,用担架抬着他走了一段时间,希望他能够尽快好起来。

部队走着走着,就走到了遵义城以西地区的黔西县岚头街。这个地方现在应该属于贵州省金沙县岚头镇。街道内有一处大宅子,是开明地主宋少前的家,红三军团指挥部就设在这里。

宋家虽然是当地有名的大地主,但与那些为富不仁的土豪劣绅有本质区别,施乐好善,在当地口碑很好。他家宅阔院深,又开有中药铺,对红军很友善,拿出许多粮食和药物救助红军。当时有许多红军的伤员就安置在他家。过了一段时间,红军准备远征,而孔宪权的胯骨早已被打碎,伤口始终难以愈合,伤情一直不见好转。部队出发之际,军团不得不作出决定,按照团级干部的休养待遇,留下300块银元及医护、警卫各一名,将他留在宋少前家里休养。当时如果是普通伤员,一般发10至15块银元。

后来,据孔宪权自己回忆,首长与他话别时,不仅派人给宋少前家拍了几张照片,还给宋少前留下这样的话:“你一定要负责这个人的安全,把他保护好,我们会感谢你的。如有差错唯你是问。我们已拍有照片,到时候会回来检查的。”

岚头镇位置图

其实,宋少前虽然是大财主,但心眼不错,对红军也一直有好感,更重要的是他还懂医术。在宋家的关心照顾下,孔宪权的身体逐步好转,但是当他能够下地行走时,却发现左脚比右脚短了近10厘米。身体虽然愈合,但身体已经残疾,走起路来总是一脚高一脚低,自然而然地被人们称之为“跛子”。

“跛子”毕竟是红军的团级干部,伤好后当然希望去追赶自己的部队,可红军早已走远,他既无消息来源,又身体不方便,能够到哪里去寻找呢?再说宋少前也不赞成,一方面以身体残废为理由,劝他不能够再去行军打仗;另一方面也总是强调首长离开之时的嘱咐。思前想后,孔宪权答应了宋少前的要求,还是决定在这里安心养病,说不定哪一天红军就回来了。

1936年底,西安事变暴发,孔宪权在报纸上看到了所属部队的消息,他想要离开这里去延安,但宋少前仍然不同意,反过来求他:“你不能走呀,假如几年后红军回来了,看到你不在这里,我怎么办?我拿什么来证明自己曾经保护了你?看在我救了你命的面子上,你就为我也着想一下吧。”孔宪权既想回归自己的部队,又不能伤了救命恩人的心,左右权衡,还是留了下来。但是,他不能坐吃闲饭呀。虽然自己脚残疾了,但是还有手呀,歪歪扭扭的也还是能够走呀。

孔宪权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最后决定还是要离开宋少前的家,就在这一带自食其力,自己养活自己。为此,他打发走了组织上给他留下的医护和警卫。在这一点上,宋少前始终拗不过他,只能随他的便,但总是给予必要的帮助。

于是人们就开始看到一个跛脚货郎,经常挑着货郎担,行走在乡村集镇。后来,这个跛脚货郎竟然学会了泥瓦匠的手艺,又开始颠着脚跟四处打工赚钱,久而久之他被当人称之为“跛子瓦匠”。又过了一些时,他开始把家放在遵义县枫香镇境内。这里离他的救命恩人宋少前所在的金沙县岚头镇并不太远,两人之间当然经常有走动和来往。

要是没有奇迹出现,孔宪权很有可能就在遵义的穷乡僻壤,当一辈子“跛脚泥瓦匠”。可是,世界上有时真的会有奇迹出现。

1951年的一天,遵义县枫香镇的大街上突然出现一辆美式吉普车。当时汽车极其少见,属于稀罕物。像这样的车在整个遵义地区也只有这一辆,人们都在看稀奇,想知道这车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不懂事的孩子们还追着汽车朝前跑,跑着跑着,汽车开到“跛皮泥瓦匠”家门前,嘎地一声停下来。乡亲们眼睁睁看着几个大人物走进“跛子”的家,然后又恭恭敬敬地请他出来,最后又一起坐上汽车,径直开到了区政府。

枫香镇位置图

接着就传出令所有人都难以置信的消息,“跛子”被突然任命为区政府的副区长,将参加这里的行政事务管理和社会主义建设。消息来得太突然,大家一下子蒙了,都在发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跛脚的泥瓦匠,到底有什么来头,居然由普通老百姓,一夜间就成了共产党的大干部?”

后来当地人才慢慢得知,原来这个“跛子”真的不是平凡人呀。他居然是隐居在此的老红军,为了保卫遵义会议的召开,曾在此浴血奋战。

那么偏居在遵义枫香镇,正四处打日度日的孔宪权,是如何被当地政府发现了红军身份,进而请他出山的呢?

事情也是凑巧。有一天孔宪权正像往常一样,外出做泥瓦工。休息之余发现了一张报纸,随手拿过来瞟了一眼。正是这轻轻地一瞟,让他有了惊人大发现。报纸上赫然印着他非常熟习和了解的两个人名:杨勇、苏振华。他心头一紧:这两个人不就是我做梦都想找到的战友吗?从此,他的命运在不经意之间开始发生变化。

杨勇与苏振华

1949年11月,人民解放军吹响进军大西南的号角,不久就占领了贵阳,贵州获得解放。1950年春,贵州军区宣布成立,司令员由率部解放贵州的二野第五兵团司令员杨勇担任,政委由第五兵团政委苏振华担任。这个喜人的消息很快就发表在报纸上。

对杨勇和苏振华,孔宪权太熟悉了,这可是当年红军中的老战友呀。攻打娄山关时,孔宪权是红三军团十二团的侦察参谋,而团长、政委就是杨勇和苏振华。

看到这个惊人的消息,孔宪权抑止不住内心的激情,马上辞工回家,找出纸笔开始给杨勇和苏振华写信。信中称自己并没有牺牲,现在仍然活着,只是身体有所残疾,但仍然希望能够有机会为党工作,看能否给自己安排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做。

陡然收到孔宪权的来信,杨勇、苏振华也惊呆了,惊喜之余立即复信:“没有想到你孔宪权还活在人间。”同时又赶快把孔宪权还在人世的好消息,立即传给时任湖南省委书记黄克诚。

黄克诚是当年红三军团四师政委,是杨通、苏振华的老领导,当然也是孔宪权的老领导。黄克诚即是孔宪权的入党介绍人,也一直是他的老领导。孔宪权被安置在贵州宋少前家养伤,就是经黄克诚之手安排的。

大将黄克诚

黄克诚知道孔宪权还活着,也非常高兴,立即将孔宪权的情况转送有关部门。消息传到中共遵义地委,他的身份经过调查后得到证实,不久恢复了党员身份,而且经研究决定任命孔宪权为第七区副区长。于是就有了相关领导亲自到孔宪权隐居的家中探望,并请其出山任职一事的发生。

孔宪权仅仅只当过一年左右的副区长,就因为突然发生的一件事情,其工作性质又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1952年,贵州省决定筹组遵义会议纪念馆,要推动这项工作就得抽调人员组成专班。孔宪权是老红军团级干部,又参加过保卫遵义会议的战斗,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便被相关领导看中,奉命担任筹备委员会的秘书,从此就开始了参加遵义会议纪念馆建馆的筹备工作。

孔宪权任遵义会议纪念馆馆长

遵义会议纪念馆是建国后最早建立的21个革命纪念馆之一,当时既无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也无样板可模仿,一切都得靠自己。孔宪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开始工作,想尽一切办法收集文物,整理史料,并及时启动了对会址旧址进行保护性修缮的工作。

1955年2月,遵义会议纪念馆正式开馆,省文化局正式任命孔宪权以省图书馆副馆长的身份,兼任遵义会议纪念馆的首任馆长。在任职期间,孔宪权为纪念馆征集革命文物、搜集历史文献资料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研究表明,现在纪念馆收藏的历史照片,大多数是在孔宪权任馆长期间拍摄的。

1958年11月,邓小平第二次来到遵义会议纪念馆参观,看到会议旧址保护得越来越好,文献史料越来越丰富,他高兴地对孔宪权说:“你是遵义会议纪念馆馆长最合适的人选。”经过孔宪权的建议和努力,毛泽东在1964年11月亲笔题写了“遵义会议会址”这六个大字。这是解放后毛泽东为革命纪念馆题写的唯一题词。为促成此事,孔宪权功不可没。

曾担任美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哈里森,曾就红军长征这一主题,到中国境内的许多地方采访过。他从中央首长处听说孔宪权的奇特经历后,曾专门对他进行了访问,然后将其访问的成果,载入到撰写的名著《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之中,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到了孔宪权的传奇经历。

1988年11月7日,孔宪权因病去世,享年78年。全国七大军区相继发来唁电,迄今为止,能够享受此等殊荣的人,并没有几个。与此同时,胡耀邦也发来唁电:“对长征老战友孔宪权同志的逝世深表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