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著名农学家张心一
任甘肃农业厅长:一不要官,二不要钱,三不要脸
著名农学家张心一是甘肃长大的农村娃,最后成为农学巨子,开创了我国农业统计学,对农业经济学做出过卓越贡献。抗战时期,张心一任甘肃农业厅长,在就职演说上,他说:他一不要官,二不要钱,三不要脸。此言一出,满场皆惊。他说的,不要钱,不要官,好理解。这不要脸,究竟是啥意思?
这句不要脸的背后,隐藏着他和梁实秋的一段同学之谊。
1914年,张心一在兰州中学上初一。这时,要选拔一位甘肃籍学生到清华学堂读书。清华学堂(今清华大学)是用庚子赔款创办的留美预备学校。按照有关协议,清华学堂的留美预备学生要从全国各省选拔,名额依照承担款项的多少,按比例选拔。甘肃贫穷落后,负担的庚子赔款数量不大,只能分到了一个名额。
按照要求,选拔的学生年龄必须在11岁到13岁之间,同时必须有一定的英文基础。那时,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学生非常难找,尤其是学过英文的学生非常少。正好他为了报考邮政工作,跟一位从汉口来的青年学过8个月的英文。最终他从选拔中脱颖而出。
那时,没有长途汽车,更没有火车、飞机,从兰州到北京基本上是徒步而行。经过1个多月的跋涉,才走到了北京。经过入学考试后,却又发现他年龄不符(此时,张心一已经17岁了),几经波折,张心一终于成为清华学堂的正式生。
他要比梁实秋大5岁,进入清华学堂比梁实秋早一年(梁实秋于1915年考入清华学堂)。两人在清华学堂同窗七年,可算是至交好友。在梁实秋的眼中,他应该是学长和兄长兼而有之的。所以,1983年,梁先生在台湾写了一篇回忆文章说,他在农学界有两个好朋友,一个是同学兼朋友的张心一,另一个则是沈宗翰。而在平时,梁实秋和子女谈论最多人中也有他,以至于他的名字在梁先生女儿中如“轰雷贯耳”。
张心一在清华学堂共读了8年书(1914—1922年)。这一时期,正是各种思潮不断碰撞,不同社团组织风起云涌之时。他在读书期间,除了完成各项功课、打好英语底子外,还研究了中国诸子百家和佛教、基督教的理论、伦理道德。最主要的是他接受了王阳明的知行学说以及民族和解的民族观,这成为他以后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和同学们参加了这一运动,结果被拘留10多天。放出来后,他更加积极地参加了社会活动。不久,他和梁实秋、潘光旦、时昭赢等4人(后增加一人,共为5人)组成了“厚薄社”。
为何要成立这样一个社团呢?后来他回忆说,成立厚薄社的主要目的是反对当时社会上的歪风邪气,不做老好人,认为他们“天性欠厚,脸皮欠薄”,天性欠厚,就是说他们的天资不足,要努力发奋学习,脸皮欠薄,就是说要对社会的歪风邪气不讲情面,所以取名厚薄社。
厚薄社经历对他言行影响很大,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他担任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在就职演说上说,他一不要官,二不要钱,三不要脸,所谓不要脸,就是做事不讲情面,有不合理言行,立即批评,反对虚伪客套。
梁实秋结婚时,张心一是伴郎。这件事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了,他也从来没有说起过。梁先生在他的回忆文章《槐园梦忆》中专门写了这件事,梁先生这样写道,1927年2月11日,在北京南河沿欧美同学会举行结婚仪式……结婚那天,晴而冷……张心一、张禹九两位同学是男傧相,季淑(梁先生夫人程季淑女士)的美专同学孪生同学冯棠、冯棣是女傧相。我是读了这段记载,才起来寻找相关故事的念头,后来找到张心一先生的外甥,退休教师张敦田老先生,他提供不少资料和故事。不过,这已经差不多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
1950年2月,张心一从上海到了北京,住到了前门饭店,被任命为中央财经委农业局局长。而此时,梁实秋也已经辗转到了台湾。
1983年,有关的媒体刊出了梁先生的那篇回忆文章,其内容引起了许多有心人的关注。张心一自然也看到了那篇文章。1985年6月15日,他给梁先生写了40年来的第一封信。这封信辗转了近两个月才收到,8月6日,梁先生收到了那封信,梁先生“大为惊喜”,当即提笔写了回信。梁先生的信不长一共600多字,在信中说,一直以为张心一下落不明了,还计划写一篇文章怀念张心一,却未敢动笔(由于海峡相隔音信不通,曾有消息误传,冰心早已去世,梁先生曾为此专门写了《哀冰心》的文章。没曾想,后来梁先生却先冰心而去。)。
梁先生在信中这样写道:“现在知道了四十年后,你仍然是你,你还是活的好好的,我也还是活的好好的。”接着,梁先生将几位清华学堂同学去世的消息,一一转告给了张心一。信中,梁先生还专门提到了他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情形。
此后,他们之间书信不断。1986年12月7日张心一还专门给梁先生寄了新年贺卡。 谁知,1987年11月3日,梁实秋就因心肌梗塞,与世长辞。
梁实秋去世后不久,他的夫人韩菁清就专程来到北京代梁先生还愿。在欧美同学的追思会上,张心一已经90高龄了,但还坚持来到了追思会上。1992年3月23日,张心一在北京病逝。
从此,故事成为传奇,一直在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