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安修慢慢地从包里拿出一个金色的纸盒,默默地递给了邓华。
邓华小心翼翼地接了过来,缓缓打开,纸盒里存放的是珍藏了许久的香烟,因为年头长了,味道已经淡去了许多。
这时,浦安修才开口说道:“这是他生前嘱咐我一定要交还你的东西。”
手捧着金色的纸盒,久征沙场的铁血将军邓华不禁失声痛哭。
良久,邓华才止住了眼泪,伸手拿起纸盒中的香烟,深深嗅闻着,那丝丝缕缕的烟草香将他的记忆又重新带回到了过去,带回到那一段热血昂扬的峥嵘岁月。
国家危亡,投笔从戎
1910年,邓华出生在湖南郴州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的他本欲做一个清闲自在的文人,只可惜战争的波澜很快席卷到他的家乡。
国家危亡之际,偌大的中国已无法放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邓华深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遂毅然投笔从戎。
1927年,邓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亲眼目睹了“马日事变”中国民党的无耻和凶残,在湘南起义之后,随同朱德去往井冈山,从此便开启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青年时期的邓华,面容白皙清秀,谈吐斯文,看起来文质彬彬的,不像是个将军,倒像是一名书生。
可话虽如此,邓华打起仗来却一点也不含糊,而且他特别善于思考,富有灵活缜密的战略思维。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尽快建立冀热辽根据地,1938年6月,邓华率领八路军第四纵,经平北向冀东挺进队,途径沙峪村时获悉,日军坂垣师团的一个中队正朝着这边快速行进。
按照预先的计划,四纵部队在东进路上是要尽量避免与日军发生冲突的,可是面对迎头而来的敌军,若不就地伏击,东进之路势必受阻。
于是,邓华经过缜密思索之后,当即决定守株待兔,打一场伏击战。
由于事先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所以当日军进入我军埋伏圈之后,邓华一声令下,隐蔽在山上的八路军便开始向敌人猛烈开火,打得他们措手不及。
可日军毕竟人多,稍作调整后,开始向我军反攻。
由于敌人火力太猛,邓华迅速调整了作战方案,集中火力打击日寇,日军露面一个打一个。
战斗持续了几个小时,最终我军取得了胜利,全歼坂垣师团一个中队120余人。
沙峪战役打响了怀柔抗日第一枪,八路军的东进之路顺利打通,邓华也因为这场突击战而名声大振。
邓华的部队不仅仗打得漂亮,而且纪律严明。
每次部队行军,为了不打扰当地百姓,他们宁可露宿街头,而每一次离开时,他们都会泼水扫街,清理垃圾,不给老百姓添一点麻烦。
老百姓看到这样的部队,都会由衷地感叹: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就是不一样!
解放战争时期,邓华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多次在战斗中出谋划策,为新中国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犯我中华,虽远必诛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美国为维护其在亚洲的既得利益,组织联军悍然出兵,并肆无忌惮地越过“三八”线,将战火烧至鸭绿江边。
面对美军的疯狂挑衅,应朝鲜政府的请求,党中央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彭德怀的率领下,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于25日到达朝鲜战场。
在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争中,邓华作为第一副司令,协同司令员彭德怀指挥作战,在这段抗美援朝的峥嵘岁月里,两人结下了一段深厚的友谊。
倘若没有这次入朝作战,邓华和彭德怀之间是没有什么交集的,无论是红军时期还是解放时期,他们两人都是在不同的军团作战,又因为职务差别较大,二人几乎没有接触的机会。
正是因为彼此不了解,彭德怀最初对邓华的作战能力是有所怀疑的,甚至不太同意让邓华担当副司令,但很快邓华便以出色的军事才华让彭德怀刮目相看。
入朝之前,出于谨慎考虑,党中央军委决定先派两个军过江,之后再陆续派兵。
对此,邓华提出了疑义,他主动找到彭德怀,建议道:“与美军相比,我军武器装备比较落后,必须先以优势兵力过江,占据有利地位,之后才能让大部队顺利入朝。”
彭德怀听罢,觉得很有道理,便采纳了邓华的提议,望着眼前这个颇显斯文的将军,他的心中有了几分赞许之情。
就这样,在彭德怀和邓华两位将领的指挥下,志愿军仅用三天就顺利度过了鸭绿江,而且未损失一兵一卒。
经此一事,彭德怀对邓华的印象大为改观,在之后的并肩作战中,他们经常共同探讨军事策略,革命友谊日渐深厚。
1950年10月底,美军攻陷了平壤,准备大规模向北推进。
为了阻击美军,彭德怀当即决定志愿军分成两组,从东、西两条线同时出发,全面对抗美军企图占领北朝鲜的野心。
在最初的几场战斗中,志愿军虽然也取得了胜利,但却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彭德怀对此非常生气,一连几天都吃不下饭去。
这时,邓华找到彭德怀,对战争形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他说道:“现在美军的武器非常精良,跟他们硬碰硬得打,恐怕占不到便宜,不妨采取诱敌深入的打法,把他们吸引到我们的包围圈,然后……”
“给他们来个瓮中捉鳖!”彭德怀接口说道。
“对,就是这样。”邓华点头说道。
彭德怀哈哈大笑道:“好!好!真是个好主意!”
于是,二人连夜制定下作战方案。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美军果然中计,志愿军成功歼灭了敌人1万余人。
庆功宴上,彭德怀拍着邓华的肩膀,对他赞不绝口。
别看彭德怀和邓华在战场上指挥作战时雷厉风行的,平常日子里这两个人却是一点儿架子都没有,经常和战士们一起吃饭,一起谈天说地,不像是领导,更像是大家的老大哥、好朋友,志愿军战士都打心底里尊敬他们。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作战,在彭德怀和邓华的指挥下,中国志愿军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第五次战役中将敌人打退到三八线以南,牢牢掌握住了战争的主动权。
这时,党中央派遣陈赓大将入朝作战。
听到这个消息后,邓华自认自己的资历和能力都不够,所以他主动找到彭德怀,想要将副司令之职让给陈赓。
彭德怀一口回绝道:“我不同意!你安心做你的副司令,谁来了都动摇不了你的位置!”
1952年4月,彭德怀因病回国,临走时他强烈推荐由邓华担任志愿军司令员和政治常委,全面负责志愿军的工作。
邓华果然不负众望,率领志愿军接连在秋季反击战、金城反击战等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1953年7月,在志愿军强大的攻势下,美国被迫签订了停战协议,抗美援朝的任务胜利完成,新中国再次向世界证明了自己的强大。
在抗美援朝结束后,邓华回到祖国,彭德怀亲自去接他,好朋友再度重逢,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依依惜别,同袍之情
1959年在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因为勇于直言,遭到错误批判,紧接着又被免去了国防部长的职务。
由于邓华与彭德怀关系亲厚,因而受到牵连,被迫离开了军队,到四川成都任职,堂堂上将变成了主管农业的副省长。
面对人生道路上的这场劫难,邓华与彭德怀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隐忍不发,虽然无法再一同把酒言欢,但是他们都是历经过血与火的英雄,绝不会屈服于任何虚假与谎言之中,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等待着,等待着真相大白的那一天。
分别的时候,下着雨。两位在战火中结下同袍之情的战友,依依惜别,此刻所有的言语都失去了意义,平安地活着是他们对彼此最大的祝福。
邓华从怀里掏出了一个金色的烟盒,递到彭德怀手边。
彭德怀顺手接过来,一边打开,一边笑道:“什么宝贝?”
盒子打开了,竟是一盒满满的香烟,彭德怀笑了,顺口说道:“你不知道吗?我是不……”
邓华追问道:“你说什么?”
彭德怀摆摆手说没什么,小心翼翼地将那盒香烟装好,然后他站起身来,最后跟邓华握了握手。
一声“珍重”之后,昔日好友从此天各一方,再相逢已不知是何时何地。
1974年,长久以来饱受摧残和折磨的彭德怀终于支撑不住了,于11月29日病逝。
临终前,他将珍藏了多年的那个金色烟盒交给了妻子,叮嘱她一定要交还到邓华的手中。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上彭德怀一案得到平反昭雪,真相大白的一天终于到了,可惜彭得怀已经看不到了。
在彭德怀的追悼会上,刚刚平反回京的邓华含泪祭拜,望着故友的遗像,久久不愿离去。
从追悼会上回来后,邓华就病倒了。
多方打听之下,浦安修终于找到了邓华养病的医院,亲手将那个蕴含着革命友谊的金色烟盒交到了邓华的手里。
看到盒子里仍是满满的香烟,邓华疑惑地看向浦安修。
浦安修叹口气道:“其实他是从不抽烟的!这些年他一直珍藏着这个纸盒,时不时地便会拿出来看看,然后发上好一阵的呆。”
听到浦安修的话,一幕幕回忆涌现在眼前,邓华接过烟盒紧紧地抱在怀里,失声痛哭。
1980年7月3日,邓华病逝。
在他的葬礼上,那个象征着友谊的金色烟盒也随他一同安葬,毫无疑问,对于邓华来说,这是世间最珍贵的礼物。
回顾邓华的革命生涯,实为可歌可泣,而他与彭德怀之间惺惺相惜的战友之情,又着实令人唏嘘感叹。
浮沉往事早已是过眼云烟,岁月沉淀下来的方是永不磨灭的记忆,特别是两位将军携手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所创下的不朽功勋,值得我们后世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