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毛泽东的一生中,子女众多,在身边长大的却很少,有的甚至刚出生就给了寻常人家做子女。
毛主席曾动情的说:“我们干革命是为了造福下一代,而为了革命,又不得不丢下自己的下一代。”听到毛主席这样的话,再结合他的经历,谁能不为之感动呢?
但在这几个孩子中,只有最小的女儿李讷自幼跟着毛泽东长大。
在毛主席的教导下,李讷茁壮成长,高考时更是考上了北京大学历史系。但就是这么一位优秀的姑娘,硬生生把自己的婚事耽误到了30岁,虽然中间遇人不淑,但最终还是遇到了良人,幸福的走过了几十年。
期间李讷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她又是怎么遇到现在的丈夫的呢?
生于乱世,茁壮成长
1936年底,红军长征取得胜利,毛泽东驻扎在了延安,令人喜悦的是,妻子贺子珍这时也顺利诞下一女,毛泽东高兴之余,给她取名为了李敏。
后来,贺子珍去了苏联学习,李敏跟在自己的爸爸身边,也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
直到1941年,毛泽东小女儿的出生,使得李敏也越发地想念母亲,她不知道母亲在苏联过的好不好,有没有想念自己。毛泽东看着李敏想念母亲的样子,也是于心不忍,在考虑过后,将她送到了苏联,和她母亲贺子珍一起生活。
自此以后,便只有小女儿李讷陪在父亲身边长大。对于这个小女儿,毛泽东是非常疼爱的,经常将她带在身边。
那么,为什么毛泽东的两个女儿都姓李,而没有随他姓毛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当时为了毛泽东不暴露身份,方便行事,所以便起了化名。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李德胜。这个名字看似普通,背后却蕴含深意。“李德胜”的意思就是“我们一定取得胜利。”
此时的国家依然战火纷飞,外寇还没有被赶走,毛泽东整日为国家大事忙的不可开交,不舍得离开办公室半步。
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见此,纷纷劝阻他不要没日没夜的工作,给自己留下些休息的时间,只有身体休息好了,才能有更多精力来处理事情。
但毛泽东却不听劝阻,还是不停地工作。见到是这样的结果,工作人员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经常把小李讷抱过来。
此时的李讷稍微长大了点,甚是可爱。毛泽东看到可爱的女儿,顿时心都化了,也停下了手中的工作,陪女儿玩耍。
等到李讷更大一点的时候,她便开始教她读书写字,陪她玩耍做游戏,比如有时候会玩捉迷藏,父女俩偶尔会吓吓对方,平添了不少乐趣。
就这样,李讷在父亲毛泽东的陪伴下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而这时新中国也迎来了胜利。
1949年以后,李讷便跟随毛主席到北京生活,自己也进入到北京市育才小学读书。那时李敏也早已跟随母亲回来了。
起初李敏李讷姐妹俩因为分开太久,就算是有血缘关系也不太亲近。而李敏更是没有在毛主席身边长大,所以或多或少的觉得妹妹李讷占据了父亲大部分的爱。
后来李敏还在自己的书《我的父亲毛泽东》中这样说:“有时候我心里想,她是我们兄妹中最幸福的一个,得到的父爱比我们几个都多,我真的有些羡慕她。”
毛主席也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父亲,他看出二人的矛盾,于是两边当好人,说好话,弥补两姐妹心中的间隙。他让妹妹多听姐姐的话,让姐姐多让着妹妹,同时强调自己是两个人共同的父亲,对他们的爱是一样的。
不得不说这种方法还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二人虽然在后来的日子里仍有矛盾,但不论什么事都会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绝不会拖太久,之后二人的感情也越来越好了。
毛主席担忧小女儿婚事
1965年,李讷刚从北大毕业,被分配到了《解放军报》当编辑,而此时李敏已经结婚多年,孩子都有了,毛主席看着一点也不着急的小女儿,心中五味杂陈。
毛主席的年纪也已经很大了,唯一的希望就是子女都能够成家立业,现在就剩下李讷还未找到好人家。
但李讷一点也不着急,她觉得自己还有大把青春,希望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事业上,毛主席听闻,也不再说什么了。
时间又过了三年,李讷依旧没有男朋友。1971年,姐姐李敏向毛主席报告了自己生二胎的好消息,毛主席心中非常高兴。
这时他又想到自己的小女儿还没有成家,心中又十分着急,因为李讷已经是30出头的人了,早就到了婚嫁的年龄。那时李讷去到了乡下锻炼,毛主席顾不得那么多,将她召回家中,询问婚姻大事。
李讷这才害羞地说自己已经有喜欢的人了。毛主席大喜,连忙问喜欢的是谁。李讷不好意思道,对方是个农民,他很勤快,经常帮自己做农活,所以一来二去便都有了感觉。
毛主席看到自己的女儿喜欢,自然是没意见,就算对方是个农民,那也没什么关系。不久后,二人便登记结婚,办了婚礼。
二人刚开始生活非常幸福,并且生下来一个儿子,但文化的差距和生活经历的不同注定二人走不长远。
1976年,毛主席的身体每况愈下,听闻李讷婚姻破裂的事情,更觉得当初太过草率,没有认真的帮她挑选夫婿,于是就带着这样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1976年至1983间,李讷独自带着孩子在北京生活,没日没夜的工作,生活十分困苦,她本来就体弱多病,这下身体也吃不消了。
但她依然没有忘记父亲对自己说过的话——不搞特殊化,意志可以战胜一切。这两句话一直贯穿于她生命的始终。
在她上小学的时候,班级里的同学穿的衣服都非常鲜艳好看,只有李讷还穿着旧衣服,同学们都用异样的眼光看她。
她问自己的父亲:“如果别的同学说你做什么工作的,我该怎么回答?”,毛主席回道:“你可以说我是工人、农民。”
在语文课上,老师让她读课文,当读到“毛泽东”三个字的时候,她却怎么也读不下去,甚至有些哽咽,班主任老师便说她课文都读不好,叫家长来。
毛主席当然不能出现在学校,于是就让自己的下属替自己去见老师。回到家后,李讷委屈极了,她问父亲为什么不能承认彼此的关系,毛主席只是笑了笑,安慰起她,说只要认真读书,乐于助人,就一定可以受到大家喜欢。
1958年1月下旬,李讷突然得了急性阑尾炎,毛主席为了不搞特殊,一切走正常流程,不让她说出自己的名字。
小时候,李讷打针的针头断在了肉里,一直没有取出,这次住院就打算一起处理了。面对两个手术,毛泽东第一次无比担忧,因为国家之事繁忙,他不能去医院看望李讷,只能写了一封家书,鼓励她战胜病魔。
在信中,毛泽东写到:“念你。害病严重时,心旌摇摇,悲观袭来,信心动荡。这是意志不坚决,我也常常如此。病情好转,心情也好转,世界观又改观了,豁然开朗。
意志可以克服病情。一定要锻炼意志。你以为如何?妈妈很着急,我也有些……李讷,再熬几天,就可完全痊愈,怕什么?我的话是有根据的。
为你的事,我此刻尚未睡,现在我想睡了,心情舒畅了。诗一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破) 楼兰誓不还。
这里有意志。知道吗?你大概十天后准备去广东,过春节。愿意吧。到那里休养十几天,又陪伴妈妈。亲你,祝贺你胜利,我的娃!”
言语间饱含了对李讷的思念和担忧,这时的毛主席只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父亲而已。
20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全国都进入到比较艰难的时期,吃饱饭已经是一种奢侈,李讷在学校生活的也非常拮据。
但是毛主席却告诉她要坚持住,困难总会过去的,还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影响别人,千万不能搞特殊。李讷后来谨遵父亲的教诲,就算经常挨饿,也没有诉过一句苦。
家中的炊事员知道李讷经常吃不饱饭,于是每次等她回家的时候,都会多做几样菜,李讷心中也十分感动。看着女儿大口吃饭的样子,毛主席也格外的心疼。
卫士长李银桥看到这样的情况,不免感到心酸,于是问毛主席是不是接济一下她。毛主席摇了摇头,严肃的说不能这样做。这一切的一切都被李讷记在心里,今后的生活中哪怕再艰难,她也无所畏惧。
再遇良人,携手半生
兴许是不想让她再那么辛苦,毛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一直想帮她再寻一门亲事。
1983年,刘辉山去世,时任云南省军区怒江军分区参谋长的王景清回到北京吊唁,路上偶遇李银桥夫妇。见面后他们一起回忆往事,聊的甚欢,聊着聊着李银桥便提到了自己看着长大的李讷,并且想介绍二人认识。
王景清13岁便在部队中负责救护重伤员,之后在陕甘宁边区参加革命,走在战斗的第一线,他同大部分战士一样,保家卫国。
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了刘少奇的随身警卫,而后被调到云南工作。
王景清对李银桥给自己介绍对象自然是没有意见的,毕竟自己现在还是单身。
之后,王景清便经常到李讷家中帮忙,做一些修门窗、换灯泡这种力所能及的活儿。
李讷也慢慢被王景清感动了,二人最终走在了一起。
他们对这件事没有声张,只是简简单单摆了一桌酒席,邀请三两好友聚在一起做了一个见证。
婚后二人过着简单的生活,非常幸福。
王景清之后正式办理退休,从云南回到北京,和李讷住在了一起。每天清晨,王景清都会准时到菜市场里买菜,然后回来帮李讷做饭,李讷的生活条件也好了许多。
以前的李讷不舍得吃肉,每次只买一两毛钱的,肉店老板都不知道该怎么下手割。王景清知道了这一点后,一次便买两斤,一部分这次吃,一部分存着下次吃。
那时候的王景清正在写《神府红军游击队》这本书,想把自己从军路上的所见所闻都记录下来,他和李讷在历史方面很有共同话题,他们为了查阅资料,一起走访了陕西的很多地方。二人还喜欢一起写书法字,一起逛公园,晚年生活好不快乐。
虽然李讷比王景清小13岁,但她从小体弱多病,再加上来回随军辗转各地,身体早就埋下了诸多隐患。她的身体越来越差了,经常失眠多梦,四肢乏力,肾脏也有了问题。
于是,王景清就买了一辆三轮车,专门载着她看病,甚至有时候在公交车站也能见到他们相互搀扶着上下车的场景。
2013年5月21日,“毛泽东和中国两弹一星事业暨《百名将军·名家书赞毛泽东》”展览在海南开展。那天86岁的王景清推着轮椅上的李讷一起出席,王景清便是李讷的第二条腿,自己走到哪儿,就带着李讷走到哪。
他们走在博物馆的展厅中,共同回忆着共和国成立的点点滴滴。二人衣着朴素,穿着灰色的棉布衣物和老北京布鞋,周围的人静静的看着他们,也不敢出声打扰。很多人都特别惊讶二人的简朴,心中不免生出敬佩之情。
这这样的一对夫妻,就这么走过了30年的风风雨雨。跟大多数平凡的家庭一样平淡幸福,成为了让人羡慕的一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