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军,曾称为“朱毛红军”,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创建的第一支正式红军。她是“全国红军的典范”,参与创建了井冈山、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以及中央革命根据地,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红一军团、红一方面军的主力部队,在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和历次反“围剿”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有着光荣的战斗历史。
井冈山会师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党中央前敌委员会,领导了“南昌起义”。8月初,南昌起义军在广东揭阳县汤坑、流沙遭到严重失败。留守三河坝的第二十五师和教导团,在朱德、陈毅指挥下转师西进。10月底,在大庚进行了整编,部队编为一个纵队,共9个连,约800余人。司令员朱德,指导员陈毅,参谋长王尔琢。尔后部队转移至粤北韶关附近待机。
朱德(1886—1976)共和国元帅
陈毅(1901—1972)共和国元帅
王尔琢(1903—1928)
根据中共中央指示,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部队发动了“湘南起义”。起义部队攻占了宜章、郴州、永兴、耒阳、资兴等县城。将原南昌起义部队扩编,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长朱德,党代表陈毅,参谋长王尔琢(黄埔一期),政治部主任蔡协民。
蔡协民(1901—1934)
由宜章农民武装组成了工农革命军第三师,师长胡少海,副师长陈东日。
胡少海(1898—1930)
陈东日(1902—1931)
由耒阳县农民武装组成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师,师长邓宗海,党代表夏民震。
邓宗海(1902—1932)
夏明震(1907—1928)
由郴县农民武装组成了工农革命军第七师,师长邓允庭,党代表邝朱权。
邓允庭(1879—1931)
另有资兴独立团和永兴独立团。“湘南起义”搞得轰轰烈烈,敌人立即调集七个师的兵力进行“进剿”,未保存实力,朱德、陈毅率领起义军撤出湘南向井冈山转移。
中共“八七”会议以后,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回到湖南,成立了前敌委员会担任书记。1927年9月11日,在毛泽东、卢德铭(黄埔二期)等领导下,举行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将参加起义的部队组成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总指挥卢德铭,师长余洒度(黄埔二期),副师长余贲民,参谋长钟文璋(黄埔二期)。下辖三个团:第一团(由原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与平江农民自卫军一部组成)。第二团(由安源工人武装和萍乡农民自卫军组成)。第三团(由浏阳的湖南工农义勇队第四团队和平江农民自卫军一部组成)。部队奉命分三路进攻长沙,途中受挫,遭受重大损失。9月20日,毛泽东在文家市率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向南转移。途径卢溪,卢德铭壮烈牺牲。
卢德铭(1905—1927)
余洒度(1898—1934)
余贲民(1888—1933)
9月29日,部队到达永新县三湾村,毛泽东对部队进行了整编。将第一师缩编为第一团,共七个连,两个队,共700余人。在部队建立起党的绝对领导原则和民主制度。团长陈浩(黄埔一期,后叛变未遂被枪决),(后)张子清,党代表宛希先,(后)何挺颖,参谋长韩昌剑(黄埔一期,后叛变未遂被枪决),(后)朱云卿(黄埔三期)。10月底,第一团到达井冈山茨坪,创建了全国第一次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2月,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二团(由原井冈山袁文才、王佐两部武装改编)。团长袁文才,党代表何长工,副团长王佐,参谋长徐彦刚(黄埔六期)。部队在宁冈、茶陵、永新、遂川、莲花、酃县等地发动群众,恢复党的组织,建立革命政权和地方赤卫队,发展了根据地。3月,湘南特委根据省委指示取消了井冈山前委,强令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冒进湘南。毛泽东被任命为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师长,宛希先担任师委书记。毛泽东率部队到达桂东地区开展工作,派人去同湘南起义军联系。
宛希先(1906—1930)
1928年4月21日,朱德率领部队与毛泽东部先在酃县十都会面,后到宁冈砻市会师。4月24日正式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参谋长王尔琢,军委书记毛泽东(兼)。4月27日,在宁冈召开了庆祝大会,宣布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成立。将原两支部队统一整编为三个师八个团。第十师,师长朱德(兼),党代表宛希先。下辖第二十八团(由原南昌起义部队组成),团长王尔琢,党代表宛希先(兼),(后)何长工;第二十九团(由宜章的第三师组成),团长胡少海,党代表龚楚;第三十团(开始没有,不久将第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团合编成立),团长刘治志(黄埔三期),党代表蔡协民。第十一师,师长张子清,(后)毛泽东(兼),党代表何挺颖。下辖第三十一团(由秋收起义第一团组成),团长张子清(兼),(张子清后因受伤修养)由朱云卿继任,党代表何挺颖(兼),副团长陈毅安(黄埔四期);第三十二团(由原井冈山袁文才、王佐部队组成),团长袁文才,党代表陈东日,副团长王佐;第三十三团(由郴县第七师组成),团长邓允庭,党代表邝朱权。第十二师,师长陈毅。下辖第三十四团(由耒阳县第四师组成),团长邓宗海,党代表刘泰;第三十五团(由永兴县独立团组成),团长黄克诚,(后)戴诚本,党代表李一鼎;第三十六团(由资兴县独立团组成),团长李奇中,党代表黄义藻。军部特务营(由水口山工人组成),营长宋乔生,党代表敬懋修(黄埔六期)。全军共约11000人,枪2000余支。
袁文才(1898—1930)
王佐(1898—1930)
张子清(1902—1930)
黄克诚(1902—1986)共和国大将
1928年5月20日,成立了中共湘赣边界特委,毛泽东被选为书记。由陈毅担任第四军军委书记。5月初,因给养困难,枪支不足,第四军将部队缩编为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共六个团及教导大队(陈毅任大队长兼党代表)。取消了师部,各团由军直辖。6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湖南省委指示重新成立红四军前委,毛泽东为书记。7月,杨开明代理湘赣边界特委书记。
杨开明(1905—1930)
红四军成立后,立即分兵发动群众,深入进行土地革命。6月23日,全军在龙源口击溃敌军两个师。8月,军部奉命率第二十八、二十九团冒进湘南,受到挫折。第二十九团走散,红四军参谋长王尔琢壮烈牺牲。8月30日,坚守井冈山的部队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10月,湘赣边界特委由谭震林任书记。11月,依中共中央指示,重新组成红四军前委,书记毛泽东,军委书记朱德。这期间,红四军主力第二十八团和第三十一团密切协同,重占宁冈、永新、遂川,四战四捷,枪决叛徒袁崇全(黄埔三期,枪杀王尔琢的凶手),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会剿”。敌军一个营起义,改编为军部特务营。从此,“朱毛红军”威名远扬,引起敌人震惊,鼓舞了革命人民的斗志。1928年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主力到达井冈山。前委决定,将红五军部队暂时编入红四军为第三十团。由彭德怀担任红四军副军长兼第三十团团长,由滕代远担任红四军副党代表兼第三十团党代表。
彭德怀(1898—1974)共和国元帅
滕代远(1904—1974)
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挺进赣南。留下彭德怀、滕代远率第三十、三十二团坚持井冈山斗争。红四军参谋长袁文才,军委秘书长曾日三,军医处处长鲍平。
第二十八团,团长林彪(黄埔四期),党代表熊寿祺。第三十一团,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军部特务营,营长毕占云。全军共3600余人。
林彪(1907—1971)共和国元帅
熊寿祺(1906—1971)
朱云卿(1907—1931)
何挺颖(1905—1929)
毕占云(1903—1977)开国中将
2月1日,红四军主力在瑞金大柏地一举全歼追敌刘士毅旅两个团,俘敌800余人。接着,进占宁都,到东固同独立第二、四团会合。3月10日,红四军第一次入闽,14日,在长岭寨全歼敌郭凤鸣旅2000余人,乘胜进占长汀。3月15日,前委决定成立了红四军政治部,政治部主任毛泽东(兼),副主任谭震林,军参谋长朱云卿,军部副官长杨至诚(黄埔五期)。并决定将团、营改称为纵队、支队。第一纵队(由第二十八团组成),纵队长林彪,党代表(一度改称政治主任)陈毅。下辖第一支队,支队长王良(黄埔五期),党代表先后为熊寿祺、李赐凡;第二支队,支队长萧克,党代表先后为高静山、谢维俊。第二纵队(由军部特务营、独立营和第二十八团三营组成),纵队长胡少海,党代表先后为谭震林、李任予、张恨秋,参谋长刘安恭。下辖第四支队,支队长毕占云,党代表敬懋修;第五支队,支队长耿凯,党代表吴弼。第三纵队(由第三十一团组成),纵队长伍中豪(黄埔四期),党代表先后为蔡协民、邝朱权,参谋长曾士峨(黄埔四期)。下辖第七支队,支队长曾士峨(兼),党代表欧阳健,(后)蔡会文。第九支队,支队长陈正春,(后)张宗逊(黄埔五期),党代表罗荣桓,(后)高自立。军部特务支队,支队长谭希林(黄埔五期),党代表陈树湘。全军共4600余人,枪2000余支。
伍中豪(1905—1930)
张宗逊(1908—1998)开国上将
谭希林(1908—1970)开国中将
在长汀休整时,全军换发了统一的新军装。这时,蒋桂战争爆发,红四军于4月1日转至瑞金,再次同红五军会合,尔后进占雩都,召开前委扩大会议,决定将红五军一部同井冈山王佐部第三十二团合编为红四军第五纵队,纵队长王佐,党代表何长工;将红五军留井冈山一部同湘赣边界赤卫队合编为红四军第六纵队,纵队长贺国中,党代表张纯清。统一由彭德怀以红四军副军长的名义指挥(对内彭为书记),仍回井冈山。红四军先后进占兴国、宁都,在赣南特委和独立第二、四团积极参加下,开辟了赣南革命根据地。
1929年5月19日,红四军第二次入闽,进占龙岩,攻克永定。这时,前委决定,重新成立红四军军委,由刘安恭任军委书记兼军政治部主任,谭政任军委秘书长。全军共产党员1327人。6月19日,红四军全歼敌陈国辉旅2000余人,闽西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这时,刘安恭调任第二纵队纵队长,由陈毅继任军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由熊寿祺、蔡会文分别任第一、第三纵队党代表。
刘安恭(1899—1929)
蔡会文(1908—1936)
6月中旬,在新泉成立了红四军第四纵队。纵队长傅柏翠,党代表李任予,参谋长龚楷,政治部主任李任予(兼),(后)谭震林,参谋处主任罗瑞卿(黄埔五期)。下辖第十支队,支队长陈紫峰,党代表丰小牛;第十一支队,支队长张鼎丞,党代表赖连璋;另有特务大队。全纵队共500余人,枪300余支。6月下旬,红四军在龙岩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由陈毅担任了红四军前委书记,蔡协民任政治部主任,毛泽东离开部队去闽西特委指导工作。由张恨秋继任军政治部主任。此后,陈毅赴上海参加党中央会议,由朱德代理红四军前委书记。7月初,成立了闽西特委,书记邓子恢。7月30日,红四军主力在大田作战失利。由蔡协民继任军政治部主任。9月21日,红四军攻克上杭,歼敌2000余人。全军随即扩编,各纵队编足三个支队,全军共7000余人。由高静山继任军政治部主任,黄益善继任军委秘书长。不久,刘安恭牺牲,由李天柱(黄埔四期)继任第二纵队纵队长,郭化若(黄埔四期)任纵队参谋长。9月下旬,红四军在上杭召开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决定执行中央指示,出击粤东。10月,红四军第一、二、三纵队进攻焦岭、梅县,部队受到很大损失。随即撤回闽西整顿,第一、二纵队各减编一个支队,第三大队减编一个大队。11月,红四军转移至赣南寻乌、安远地区活动。
郭化若(1904—1995)开国中将
1929年11月,陈毅从上海返回闽西,带来中共中央“九月来信”。毛泽东同陈毅回到部队,进行了充分准备。12月下旬,在上杭县古田镇召开了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了著名的古田会议,制订了中国红军的正确建军纲领。会议决定,取消了红四军军委,仍由毛泽东担任前委书记。在此前后,红四军军长朱德,党代表(1930年后改称政治委员,下同)毛泽东,参谋长朱云卿,政治部主任李任予,副官长杨至诚,军医处处长鲍刚。
杨至诚(1903—1967)开国上将
下辖第一纵队,纵队长(亦称司令员,下同)林彪,党代表熊寿祺、袁祜,参谋长肖克,政治部主任谢维俊,军需处处长赵尔陆,卫生队队长张纲。辖第一支队,支队长王良,党代表李赐凡,副支队长陈光。第二支队,支队长龙普霖(黄埔六期),党代表先后为粟裕、赵尔陆,教导队队长萧克(兼);第二纵队,纵队长曾士峨,党代表先后为罗荣桓、罗瑞卿,参谋长郭化若,政治部主任罗瑞卿(兼)。
罗荣桓(1902—1963)共和国元帅
罗瑞卿(1906—1978)共和国大将
粟裕(1907—1984)共和国大将
赵尔陆(1905—1967)开国上将
萧克(1907—2008)开国上将
辖第四支队,支队长耿凯,党代表赖传珠;第五支队,支队长周正湘,党代表彭祜;第六支队,支队长谭希林。第三纵队,纵队长伍中豪,党代表先后为杨岳彬、蔡会文,参谋长林野(黄埔四期),政治部主任欧阳健,卫生队队长张令彬。辖第七支队,支队长周昆,党代表朱良才;第八支队,支队长郭天民(黄埔六期),党代表孔繁树;第九支队,支队长张宗逊,党代表先后为高自立、刘炎。军士队党代表邓华;第四纵队,纵队长胡少海,党代表先后为张鼎丞、谭震林,参谋长游瑞轩(黄埔六期),政治部主任谭震林(兼),(后)卢肇西。第十支队,支队长陈紫峰,党代表付茂松;第十一支队,支队长卢肇西(兼),党代表赖连璋。军部特务营,营长陈树湘,党代表陈希平。
谭震林(1902—1983)
朱良才(1900—1989)开国上将
郭天民(1905—1970)开国上将
陈树湘(1905—1934)
全军共6000余人。古田会议后,红四军加强了党的统一领导和思想教育,增强了团结和组织纪律。1930年1月5日,红四军军部率第一、三、四纵队挥师赣南,进占广昌。不久,第二纵队到达集中。“二七”会议组成了中共红四、五、六军的“共同前委”,毛泽东为书记。红四军重新成立了军委,军委书记兼军政治委员潘心源(未到职),由熊寿祺代理。2月下旬,红四军在水南、值夏地区歼敌两个团,俘敌1600余人。这时,各纵队经过补充,都编成了三个支队,全军共6000余人。随后,部队分兵发动群众,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地方武装,使赣南、闽西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1930年6月中旬,红四军前委在汀州召开会议,中共中央特派员涂振农传达了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会议和红军代表会议决议精神。决定成立了红军第一路军,不久改称第一军团。将红四军军部、政治部改为军团指挥部和政治部。将红四军第三纵队调出为基干扩编为红十二军。将红四军第四纵队调回闽西,同闽西红十二军第一纵队合编为红二十一军。将原闽西红十二军第二、三纵队调到红四军组成新的第三纵队。红四军,军长林彪,政治委员潘心源(未到职),代理政治委员、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参谋长曾士峨,经理处处长吴汉杰,军医处处长鲍平,(后)李资平。下辖:第一纵队,纵队长王良,政治委员李赐凡,政治部主任谢维俊;第二纵队,纵队长曾士峨(兼),政治委员罗瑞卿;第三纵队,纵队长萧克,政治委员张赤南(黄埔六期)。
李赐凡(1908—1935)
谢维俊(1908—1935)
张赤男(1906—1932)
1930年7月初,红四军到达广昌集中,尔后北上攻占永丰。7月20日,全军被编为左路军,随军团抵达南昌附近。8月5日,挥师西入湖南。8月20日,红四军同红三军、红十二军协同作战,在文家市全歼敌军一个旅,缴枪1500余支,第三纵队换上了钢枪。8月23日,成立了红一方面军。这时,罗荣桓被任命为红四军政治委员,并担任军党委书记,由彭祜继任军政治部主任,军委秘书长黄益善,(后)张际春。尔后,红四军参加了第二次攻打长沙的战斗。10月4日,全军参加了攻占吉安的战斗,取得了重大战果,部队得到补充。10月9日,将纵队、支队、大队改称为师、团、连。此后,红四军军长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参谋长曾士峨,政治部主任彭祜,军需处处长吴汉杰,军医处处长李资平。下辖:第十师,师长王良,政治委员李赐凡,参谋长陈光。辖第二十八团,团长刘海云,政治委员沈联雄;第二十九团,团长赵尔陆;第三十团,团长先后为陈光、唐儒。第十一师,师长曾士峨,政治委员罗瑞卿,参谋长耿凯。辖第三十一团,团长彭雄,政治委员赖传珠;第三十二团,团长先后为聂鹤亭、李学铭,政治委员谭楚材,(后)赖传珠。第十二师,师长萧克,政治委员张赤南,参谋长李学铭(兼)。辖第三十四团,团长曹福海,政治委员孔繁树;第三十五团,团长罗占云,政治委员刘亚楼;第三十六团,团长林发,政治委员先后为刘英、刘忠;军特务团,团长王杰。
1930年底开始,红四军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作战,在毛泽东、朱德直接指挥下,取得了重大胜利。12月30日,红四军从龙冈西北方向发起攻击,在红三军协同下全歼敌张辉瓒第十八师9000余人。此后,红四军东进,在康都圩整训、筹款,分兵发动群众。1931年4月9日统计,全军共6571人。5月16日,红四军及红二十二军第六十四师,在东固山区从右路抢占九寸岭、观音崖,围歼敌军一个旅大部。这时,高自立继任军政治部主任。5月19日,在白沙歼敌一个师大部。6月初统计,红四军伤亡共产党员三分之一,全军共4800余人。罗瑞卿负重伤,由张际春继任第十一师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萧克调走,由耿凯继任第十二师师长。由陈光担任第十师参谋长,赖传珠担任第十二师参谋长。
张际春(1900—1968)
6月,第六十四师改编为红四军第十三师,师长粟裕,政治委员高自立。6月20日统计,全军共四个师6253人,枪3573支。7月中旬,方面军绕道千里返回兴国,开始第三次反“围剿”作战。红四军与兄弟部队协同,8月上旬在莲塘、良村、黄陂三战三捷。9月8日,红四军同红三军团在高兴圩攻击敌人两个师,战斗异常激烈,最后打成对峙,我军予敌以重大杀伤,但自身也受到严重损失,第十一师师长曾士峨牺牲。
曾士峨(1904—1931)
陈光(1905—1954)
赖传珠(1910—1965)开国上将
1931年10月,红一军团整编,将红四军原第十一、十二两师合并为第十一师,将第十二师第三十四、三十五团合编为第三十二团;将原第三十六团改称为第三十三团;将原第十一师部队缩编为第三十一团,政治委员赖传珠。另将红十二军第三十四师重新编回红四军建制为第十二师。此后,红四军军长兼军委书记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参谋长陈奇涵,政治部主任李卓然,军需处处长赵尔陆,军医处处长姜齐贤,政治委员彭显伦。
陈奇涵(1897—1981)开国上将
下辖第十师,师长李赐凡,(后)周昆,政治委员李遗民,参谋长陈光。辖第二十八团,团长龚龙,(后)刘少卿,政治委员沈联雄。第二十九团。第三十团,团长唐儒,政治委员肖华。第十一师,师长王良,政治委员张赤南,参谋长聂鹤亭,政治部主任张际春。辖第三十一团,团长朱水秋,政治委员赖传珠;第三十二团,团长向玉成,政治委员杨成武;第三十三团,团长林龙发,政治委员刘忠。第十二师,师长耿凯,政治委员欧阳健,参谋长郑伦,政治部主任刘型。辖第三十四团,政治委员谭冠三;第三十五团,政治委员罗震廷;第三十六团,团长刘玉廷,政治委员田桂祥。第十三师,师长寻淮洲,(后)黄永胜,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高自立。1931年底,部队分散打土围子、筹款。第十二师师长耿凯牺牲,由陈光继任师长,李赐凡继任师政治委员,军医处处长王奇才。1932年春,红四军在壬田整训,并以第十二师策应红三军团围攻赣州。第十一师政治委员张赤南牺牲,由刘亚楼继任。
刘亚楼(1910—1965)开国上将
1932年3月12日,重新编组红一、三、五军团,红四军仍归红一军团建制。红四军军长王良,政治委员罗瑞卿,参谋长粟裕,(后)聂鹤亭,政治部主任李卓然,军医院院长叶青山,政治委员彭显伦。下辖:第十师,师长李赐凡,政治委员李遗民;第十一师,师长刘海云,政治委员刘亚楼;第十二师,师长陈光,政治委员蔡树彬。4月,红四军被编入东路军,这时将所属第十三师改称第四十五师,划归红五军团第十五军建制。在毛泽东亲自指挥下,东路军攻克龙岩,进占漳州。4月19日,红四军担任主攻首先突破敌军十二岭阵地,在红三军协同下,歼敌四个团,俘敌3300余人,缴枪6000余支。7月上旬,红四军参加水口战役,支援兄弟部队击溃敌军十余个团,我军亦受到损失,红四军军长王良壮烈牺牲,由周昆继任红四军军长,陈光继任第十一师师长。8月17日,红四军担任主攻,与红三军密切协同作战,一举攻克乐安,全歼守敌3000余人。10月,部队挥师东进,占领建宁。
王良(1905—1932)
1932年12月下旬,根据方面军总部命令,红一军团在黎川三都集中点验整编,取消了红四军的建制和番号,将原来的三个师缩编为第十、十一两个师,取消了第十二师的建制和番号。第十、十一师同原红三军的第七、九师由红一军团直辖。第十师,师长陈光,政治委员刘亚楼,参谋长熊伯涛,政治部主任蔡树彬。1933年1月8日,第十、十一师同第七、九师在黄陂登仙桥伏击,全歼敌第五十二师师部及一个旅。3月21日,第十、十一师在草台岗黄柏岭发起猛攻,在第七、九师协同下全歼敌第十一师,取得了重大胜利。
1933年6月初,红一军团在永丰县藤田进行整编,改小师小团为大师大团。将原红四军第十师和第十一师及红二十二军第六十四师合编为红一军团第二师。师长徐彦刚,政治委员胡阿林(苏联莫斯科步兵学校毕业),参谋长李堂萼(黄埔六期),政治部主任先后为蔡树彬、刘亚楼。下辖三个团:第四团,团长肖桃明,政治委员杨成武;第五团,团长先后为吴高群、朱水秋、咸吉,政治委员先后为刘亚楼、刘忠;第六团,团长先后为张世杰、刘少卿、朱水秋,政治委员先后为宋清泉、钟荣汉、王集成。全师共5000余人。“八一”建军节,方面军召开运动大会,第二师第五团各项成绩优异,荣获中革军委授予的“模范第五团”的奖旗。红四团荣获授予的“英勇冲锋”奖旗。不久,师长徐彦刚调离,由吴高群继任。
徐彦刚(1905—1936)
胡阿林(1901—1933)
1933年8月底,第二师担任主攻,在第一师协同下,全歼吉水乌江圩敌军4000余人。11月,第二师奉命随军团转战黎川附近。在大雄关战斗中,师政治委员胡阿林牺牲,由刘亚楼继任。师长吴高群调离,由陈光继任,叶青山任师卫生部部长。红四团团长肖桃明牺牲,由钟福元继任。1934年3月,红二师参加了三溪、三坑反击战。4月,全师参加了广昌保卫战,部队受到严重损失,伤亡1100余人。5月,红五团团长曾桂,(后)张振山,政治委员赖传珠。9月初,红二师在温坊战斗中担任主攻,全歼敌军4000余人,取得了重大胜利。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红二师师长陈光,政治委员刘亚楼,参谋长李堂萼,政治部主任符竹庭,供给部部长赖际发,卫生部部长陈先餐。下辖:第四团,团长耿飚,政治委员杨成武;第五团,团长张振山,政治委员易荡平;第六团,团长朱水秋,政治委员王集成。长征开始,红二师随军团为右翼,并担任前卫,突围后连续冲破敌人三道封锁线。11月22日,红二师长途奔袭泅渡潇水,袭占道县。11月27日,全师渡过湘江,阻击敌军。指战员英勇奋战,掩护军委纵队和后行部队冲过了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部队遭受重大损失。红五团政治委员易荡平牺牲,由赵云龙继任。不久,赵云龙牺牲。
耿飚(1909—2000)
杨成武(1914—2004)开国上将
朱水秋(1910—1994)
1935年1月2日,红五团的“十八勇士”打先锋,于江界渡抢渡乌江成功,保证了军委纵队及后行部队安全渡江。1月7日,红二师最先进占遵义城。这时由卢子美继任红四团团长,不久由黄开湘担任。由赖传珠继任红五团政治委员,由舒同继任师政治部主任。遵义会议后,红二师参加了四渡赤水河遵义战役,取得重大战果。尔后,随同全军巧渡金沙江,顺利通过彝民区。5月,由肖华继任红二师政治委员。5月27日,红四团奉命夺取泸定桥。全团指战员不怕疲劳,勇往直前,急行军三昼夜。第二天昼夜强行军240里,抢在敌援军之前赶到桥畔。5月29日,红四团的22位英雄,冒着枪林弹雨,以伤亡3名战士的代价冲过铁索桥,攻占泸定城。随后,全军翻过大雪山。
1935年6月,中央红军到达懋功,同红四方面军会师。肖华任红二师政治委员。红三十三军第二九四团编入红四团为第二营。8月,参谋长李堂萼牺牲。取消了第六团建制,其人员分别编入红四、五团。9月下旬,红二师随军团继续北上。9月22日,中央红军在哈达铺整编,改称“陕甘支队”,将红一军团改称为第一纵队,取消了红二师的建制,将原红四、五团改称为第四、五大队,直接归纵队指挥。第四大队,大队长黄开湘,政治委员杨成武;第五大队,大队长张振山,政治委员赖传珠。
肖华(1916—1985)开国上将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11月5日,重新恢复了红二师的建制。师长刘亚楼,政治委员肖华,副师长李天佑,参谋长钟学高,政治部主任邓华。将第四、五大队重新恢复为第四、五团,将原红一师的第二团划归红二师建制。第二团,团长梁兴初,政治委员吴法宪;第四团,团长陈开湘,(后)黄寿发,政治委员罗华生;第五团,团长张振山,政治委员林龙发。11月下旬,红二师参加了直罗镇战役。1936年2月至4月,全师随军团参加了东征战役,接连获得重大胜利,5月胜利会师陕北。
李天佑(1914—1970)开国上将
邓华(1910—1980)开国上将
梁兴初(1913—1985)开国中将
1936年6月,部队参加西征战役。这时,红二师师长由杨得志继任,参谋长由熊伯涛继任,第五团团长曾国华,政治委员陈雄。6月初,红二师围攻曲子镇,歼敌300余人,活捉敌旅长。尔后,全师协同红一师北上,攻占环县、洪德城,进至七营附近。7月,击退敌骑兵师的进攻。11月,参加了山城堡战斗。1937年春,红二师师长黄永胜,政治委员邓华,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邓华(兼),副主任唐亮。下辖:第四团,团长罗华生,政治委员钟素清;第五团,团长季光顺,政治委员吴法宪。随后,全师转入整军训练。4月,由唐亮担任师政治部主任。
杨得志(1911—1994)开国上将
黄永胜(1910—1983)开国上将
陈士榘(1909—1995)开国上将
唐亮(1910—1986)开国上将
曾国华(1910—1978)开国中将
罗华生(1910—1991)开国少将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将红一军团第二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团。团长杨得志,副团长陈正湘,参谋长彭明治,政治处主任邓华,副主任吴法宪。下辖第一营(红四团);第二营(红五团);第三营(红二团)。1938年秋,第六八五团第一、三营挺进至苏鲁豫边,后扩编为苏鲁豫支队第一、三大队。1940年11月,改为第一一五师教导第一旅第一、二团。1941年1月,改为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为第十九团、二十团。1946年10月,新四军第三师挺进东北后,第七旅改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第十七师,原第十九、二十团改为第四十六、四十七团。1948年11月,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第一二七师第三七九团、第三八〇团。
彭明治(1905—1993)开国中将
吴法宪(1915—2004)开国中将
原第六八五团第二营,1938年9月改为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五支队。1940年11月,改为教导第三旅第一团。1945年8月,改为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第一团。1948年底,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六军第四十六师第一三六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