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师老战士慕崧:在电影《六盘山》里扮演红军


我喜欢山,我的名字里就有个“山”字。

我喜欢山的伟岸、沉稳、险峻、深邃。登山是对体力和意志的考验,能强健筋骨,陶冶精神,培养自信心。登到山顶,居高临下,极目远眺,观不一样的风景,无比自豪和喜悦。


  1969年12月,我应征入伍,来到祖国西北野战部队。那里是山的世界,塬的世界。出门见塬,抬头见山。然而,融入我生命中最神圣、最神奇、最有独特气质的山,是坐落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地区的六盘山


  六盘山,为陕北和陇中两高原的界山,历来就有“山高太华三千丈,险居秦关二百重”之誉。主峰海拔2928米,山路曲折,须经六重盘道才能始达山顶,故名。

  六盘山是中国工农红军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必经之路,越过此山,再无高山险峰阻挡。1935年至1936年间,红军三次经过六盘山地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特别是毛泽东率中央红军翻越六盘山时的浪漫咏怀之作:“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豪迈激越,气吞山河,生动表现了毛泽东及其统帅的红军,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此后,六盘山被称为“胜利之山”名扬天下。


  在我44年的军旅生涯中,有16年服役于步兵第63师。期间,曾两次野营拉练翻越六盘山,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行,山道上留下我青春的脚印与汗水,有一种独特而深切的生命体验和心灵感受,如刻如缕。尤其是第三次接触六盘山,意义非同寻常。因为,我是头戴红军八角帽,身着红军服和羊皮背心,打绑腿,挎真驳壳枪,扮演长征中的红军,翻越六盘山。


  那是1978年9月,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彩色故事片《六盘山》,外景地选在宁夏固原六盘山地区,邀请固原地区秦剧团和驻甘肃平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84806部队(步兵第63师)协助拍摄。这是一项具有政治意义的任务。


  师司令部抽调所属步兵团几个连队开赴六盘山参加拍摄。我作为师宣传队队长带领宣传队参加了这项任务。


  电影《六盘山》讲的是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途经六盘山,播撒革命火种的故事。片中男主角猎户海老宁,由新中国22大影星之一的张平饰演。


  部队协助拍摄《六盘山》的主要任务,是再现当年红军将士翻越六盘山的宏大场景。


  扮演红军的部队,在驻固原步兵第一八八团军营内领取西安电影制片厂运来的红军装备:军帽、军装、皮带、干粮袋、毛瑟步枪、子弹带、大刀、斗笠、绑腿、草鞋等。


到底是做电影的,制作的红军服装非常逼真,红布五角星帽徽、红布领章,标志着红军的革命本质。灰色的粗布衣料,不少衣裤上缀着补丁。当然,走过万水千山的红军,当时的军服不可能那么正规、整齐。拍电影是为了银幕效果而已,凸显那个时代的审美。


  当我们穿上红军军装、身背红军钢枪那一刻,感觉时空仿佛回到那艰苦卓绝的长征岁月,心潮激荡,热血沸腾。同志们情不自禁地唱起:“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在拍摄红军翻越六盘山大场景的几天中,天空非常作美,蓝天白云,阳光灿烂,凉风习习。如滚滚铁流的红军,战强敌,跨激流,翻雪山,过草地,历经千难万险,长驱两万里,终于来到六盘山。被战火硝烟熏染的中国工农红军的旗帜,高高飘扬在六盘山上空,猎猎作响,烘托出红军即将赢得万里长征的最后胜利。

  在六盘山蜿蜒曲折的山道上,扮演红军的我们和其他几个连队的指战员们,听着导演的调度、指挥,时而前进,时而原地待命,一遍一遍,反反复复,一支红军骑兵小分队不时疾驰而过。几部摄影机从不同角度拍摄,撷取最好的画面。


  每天的拍摄,我们都要寻找红军的足迹,呼吸着红军的气息,眼前闪现着红军的身影,我们的心灵得到了洗礼,境界得到了升华。胸中有红军,心中装长征,才能走出红军将士坚定刚毅的气质来,走出英勇顽强的血性来,走出乐观豪迈的精神来,走出一往无前的气势来。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满卷西风”。在六盘山拍摄的日子里,总有一种精神在激励着我们。那就是:坚定理想信念,正义必胜的精神;就是不畏艰难险阻,不怕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精神;就是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依靠民众,同甘共苦的精神。


  我认为,每座山峰都有它的山魂,“红军长征精神”便是六盘山之魂。


  红军的精神,我们已经汲取;红军的作风,我们已经弘扬;红军的基因,我们已经传承。我们骄傲,我们是新一代的红军!






(文中黑白图片均为作者拍摄其它配图选自网络和电影画面)


编发||拂晓哨位

来源||慕崧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