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给粟裕发电报,有3句常用语,其一是“甚喜、甚慰”

作者:胡显达

在主席与开国将帅的交往中,老井冈出身的粟裕是很特殊的一位。

与林彪、彭德怀不同,粟裕临危受命,留守苏区,自红军撤出江西苏区之后,就基本上与主席失去了联系。在三年游击战争中,粟裕也是在艰难困苦中,锤炼了独当一面的能力。

由于长期独立在外,粟裕的战略思考能力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粟裕的这种能力,曾经让主席十分恼火,但最终获得了主席的特别信赖与提拔重用。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之后,被白崇禧胡琏等人的蒋军一直追着屁股打,迟迟打不开主席预期的那种局面,甚至有着站不住脚根、不得不从中退出的危险。

看到刘邓在大别山被敌人围追堵截,苦苦支撑,主席便想着从华东派粟裕带领3个纵队的兵力直插江南,用围魏救赵之计,从侧翼吸引敌人,减轻刘邓战场压力。

1948年1月28日,总部致电粟裕,要求他率领叶飞一纵、陶勇四纵、王必成六纵渡江南下,攻敌必救,策应刘邓。

当时,总部给出粟裕3个方案,也即可在2月、3月或秋季执行这一战略性任务。

2月1日,总部再次致电粟裕,明确提出3个纵队在3月下旬必须出发渡江。

由原来的多选题忽然改成了单选题,这其中的缘由是因为刘邓前不久又遭受了胡琏的致命一击,刘邓的好几封告急电让主席寝食难安,不得不催促粟裕限期南下,协助刘邓守住大别山这个直插敌人心脏地带的战略要地。

但随着中原战局出现的新变化,粟裕对主席的南下决策有了自己的不同意见。他认为,3个纵队采用跃进的方式南下后,由于没有自己的后方支援将会遇到难以克服的不利因素,可能重蹈刘邓的覆辙。从蒋军统治区补给兵员、弹药、粮食等战斗损耗,肯定不如依托解放区便利。解放战争之初,陈粟联手在淮南的一次作战失利,让粟裕对远离内线进行无后方依托的外线作战,记忆犹新,十分忌惮。

面对总部的催促电文,粟裕在4月18日建议华野的3个纵队暂不渡江南下,而是继续依托解放区的有力支援在中原黄淮地区寻找机会打规模更大的歼灭战。

粟裕的这个建议无异于否决了主席的分兵南下、策应刘邓的战略决策。这在我军历史上也还是头一遭。从华野派出3个纵队渡江南下,这是主席深思熟虑过的,收到粟裕的电文后,主席也是十分恼火。

一个战区的指挥员想让总部改变既定的作战部署,这不是闹着玩的。

当然,主席恼火归恼火,他还是想当面听一听粟裕的想法。

4月30日,主席与朱德、周公、任弼时、陈毅等人专门在河北阜平县城南庄驻地听取了粟裕的汇报。

1948年,粟裕等人在西柏坡城南庄

主席亲自出门迎接,但粟裕的心也还是挺紧张的。因为他三次拒绝了总部的南下命令,这是前所未有的。况且,战场抗命,无论在什么军队都是不允许的。

“主席好!我来负荆请罪了!希望我的电报没有干扰您的决心!”

“粟裕啊!谈不上负荆请罪,你有权利提意见。你瞧,我把朱老总、周副主席,还有少奇、弼时两位书记,都请来了,听你给我们几个老家伙上上课呢”

这番开场白,一下子让原本预计紧张的会议气氛轻松下来。

粟裕一口气讲完了他对江南和中原战局的敌我分析和态势预判,并一脸紧张地看着主席的最后定夺。静悄悄的会议室里,没有人说话,主席起身思考了许久,说:“今天的会先到这里吧。”

到了晚上,主席又和朱德、周公等人开了一夜的会。第二天,主席告诉粟裕两项决定:一是同意粟裕暂不过江;二是任命粟裕为华野司令员兼政委;三是必须在半年左右歼敌5-12个旅。

主席对粟裕“抗命”的处理方式是绝无仅有的,不仅没有撤职换人,反而更加信任、提拔重用。

这种信任体现在他与粟裕绝无仅有的电文回复上。

一、“甚喜、甚慰”

这种回电通常出现在华东野战军打了胜仗的情况下。主席收到粟裕的歼敌战报后,往往回电:“甚喜、甚慰”这几个字。短短的几个字,看似非常简单,但却包含着主席对粟裕的感情色彩。

苏中战役是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初出茅庐之战,七战七捷让主席对他刮目相看。抗命总部的南下决策后,主席极为欣赏粟裕的战略头脑以及对整个战局的预判能力。把一个战略区的战役指挥交给粟裕,主席寄予的是极度的信任。粟裕打胜仗,对于主席的信任而言,是预料之中的事,带给主席的喜悦之情。“甚喜、甚慰”的背后是主席对粟裕的更加信任与更多喜悦。

二、一两仗没打好,没有关系。好好总结经验,形势总体上是好的。

这种回电,出现在粟裕输掉了一些局部战役的情况下。粟裕是我军的一位战神级别的指挥员,素有“常胜将军”之称。当然,常胜将军也有吃败仗的时候。偶尔打了败仗之后,粟裕一般都会以十分自责的态度向军委进行深刻检讨。面对粟裕的自责,主席更多的是安慰与打气。一两仗没打好,没有关系。好好总结经验,形势总体上是好的。

这种回复出现在1947年,粟裕接连遭遇南麻、临朐两场败仗。由于对手是十八军的胡琏,主席十分理解粟裕的不易与胡琏的悍勇,打了败仗之后,主席既不追究责任,也不进一步批评,而是给予更多的安慰与鼓劲。一两仗没打好,没有关系。好好总结经验,形势总体上是好的。这话里话外都充满着主席对粟裕打败仗的心理安慰以及对他的继续信任。南麻、临朐两场败仗算不得什么,是局部之败,没有影响到总体的形势,要尽快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继续保持足够的自信,战胜敌人。这种回复正是主席的高明之处,通过话疗粟裕的失利阴影,恢复他的战役自信。

三、你可临机决断,不必事事请示

这种回电出现在粟裕对于战略战术的运用和主攻方向上拿捏不准时。每当有不同的作战方案,粟裕往往会向军委进行报备请示。对于粟裕的使用,主席是高度的信任与大胆的放权。战机往往稍纵即逝。大的作战方针和战役布局确定之后,指挥员的临机决断,极为重要。主席深明这些道理。所以,在战场上,主席更看重指挥员对战机的把握,他也完全信任粟裕的临机决断能力。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结束后,每每遇到粟裕的这种请示后,主席的回复通常是:你可临机决断,不必事事请示。主席的意思很明显,我很信任你,别总发电报请示错过了战机。

这种回复体现了主席对粟裕的信任。这种信任,在林彪、彭德怀等人身上,都是少见的。比如,在四平之战锦州之战上,主席对林彪的动摇“抗命”及其建设性的不同意见,往往是措辞愈加严厉的命令与指导。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