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古稀夏氏老人,五年寻根修八万字家谱,五百年夏寨人才辈出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寻根问祖,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家谱起源于殷商,宋代进入民间,明清以后,修家谱渐渐成为风尚。家谱,延续着家族血脉,更传承着伦理规范、家风家训。为了传承家族文化,增强家族凝聚力,名家望族甚至条件一般的家族都会修家谱。按民间风俗,家谱一般为“10年一小续,30年一大修”。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如今,也许只有在一些乡村,还保留着修家谱这一文化习俗。商水县魏集镇夏寨村就保留了这样的文化习俗。夏寨村的村民认为修家谱是件大事,如果修谱的人没有一定的文化、人望,是很难完成的。在村民们的建议下,2016年春天,夏广耀开始了他的修谱之路……


  一千多个日夜只为一件事


夏广耀,夏寨村村民,曾任魏集镇教育工会主席、固墙镇重点中学校长、魏集一中副校长,曾被评为“周口市模范教师”“周口市德育先进工作者”。2002年退休后,回老家夏寨村居住。


从2016年春到2021年秋,他用5年时间完成了夏寨村家谱修编。编修家谱急不得、敷衍不得,更不可乱编造内容,必须要有细心和持之以恒的耐心,这也是为了在工作完成后,对祖先和后辈无愧于心。


为了使家谱更完整准确,除了参考旧的家谱、查找地方县志资料,他还给在外工作的夏姓村民打电话,问询基本信息,据统计,5年间他打了2000多次电话,每次通话10分钟至1小时不等。在他的不大的书桌上放着成摞成摞的编修手稿,书桌的上方挂着他费了很大力气才绘成的夏寨村地图。

  八万多字美善家风代代传


据夏广耀介绍,这次修续家谱,秉承前人编写要点,为夏氏族人便于寻根问祖,不至各门脉系紊乱、辈分难辨、亲疏不识。通过熟识族谱,增强夏氏族人的凝聚力,或农耕或经商或做工或从文或从武或官或民都要各守本分、公正做人、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尽忠职守为祖先争光,为后世当楷模。新编修的夏寨村家谱共分为17个部分,8万多字,80多张图。编修好后,夏广耀还为夏氏家谱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夏氏春秋”。


夏寨村


他还拿出来5个月的退休金,找人排版、印刷,由于资金有限,印了180份,截至目前,他已经给全国各地的夏氏名人寄出去了40多份。“人不能忘本,只有铭记祖辈的教诲,自力更生、立志成才,方能不愧对祖先。”夏广耀说,有些姓夏的族人定居外地了,他要把这份“挂念”给寄出去,让他们想家的时候看一看,让他们给那些没有回过夏寨的后辈看一看,把夏氏家谱传下去。  


喜欢文章的话,记得【点赞】【收藏】【 评论】【分享】 哦

关注→【族谱网全媒体号】←,查看更多姓氏|族谱|宗祠|传统文化文章,

寻根查谱,公众号或百度搜索【族谱网】,认准我们的头像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