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县石卡公社西山大队插队农友小记之八:20队

在石卡西山粮所的周边,当年分布4个有插青的生产队:即东西19、10队,南北9、20队。这4个队的插青,相对碰面的机会,较其他队略多。其中的20队,于1965年9月插队的有冯立孝、谭乃合2男及陈国英、何惠均、陈若玲、彭细飞、蔡宛勤5女共7人,是西山插青人数最少的两个队之一(另一为24队)。

20队的插青大多来自永明街,图为封闭起来的旧永明街菜市场

斗转星移57个冬夏,至今20队的老插青,已有谭乃合、陈国英2人离世,余下的5人,居住在贵港的仅1人,其余分别在南宁、广东南海、……各地,所谓天各一方,再难得一聚。

插青返城后村民在原西山粮所附近所建的“社公”,离20队很近

据老插青何惠均回忆,当年刚下乡时,生产队腾出一间二层的小木屋给他们居住,男的住地面,女的居楼上。那时队里的青年,都喜来插青的住所玩,大家一起经常唱歌,蔡宛勤还兴致勃勃地用大张白纸,把歌抄出来挂在墙上,教大家唱……。田间劳动,更有诸多平凡且甜蜜的往事。

老插青何惠均

约一年后生产队建成了插青的坭砖瓦屋,20队房子的式样与9队同出一辙,是一间大屋内部间隔有3间小房,各有房门,但对外出入的大门只有一个。也即是说,关上大门可与外界隔绝,里面自成一统。而在西山其余9个队的插青屋,均是采用房间的并列结构,每个房间各自有独立的门户。

20队插青的坭砖瓦屋,布局与图片中的房屋相似

20队的插青屋在一个小土坡上,我们出西山圩时并不完全顺路经过,尤其远远看见大门关闭时,一般都较少进去“骚扰”,特别是1972年起,经过陆续分配、外嫁之后,20队仅剩冯立孝一人,就显得更加冷清了。几十年来7位插青农友的冷暖人生,仍从已故的2人说起吧!

老插青也会摆拍,左2为何惠均,右为28队颜丽娥

陈国英她原在永明街,是下乡时的插青小组长,也是“文革”后最早离开西山20队的人。她后来嫁到广东(佛山)南海,与9队的女插青付霭泉同在一个大队,相隔仅100余米。此外,与同队的女插青彭细飞等也比较邻近。

陈国英

广东改革开放后,陈国英获安排到乡镇企业的合作社工作,有稳定收入,生活居住也比较安定。西山纪念下乡插队35周年活动时,陈国英曾经从广东返回参加,诉述别离后的思念,并合影留念。


笔者夫妇(三排左4、二排中)与西山插青彭细扉、付蔼泉、陈国英(前排左起6、7、8),陈若玲(二排左1)

谭乃合是20队两名男农友之一,1971年他与同组的蔡宛勤等插青,一起分配到柳州钢铁厂之后,曾有过一段比农村风光不同的日子。但到1995年西山插青第一次搞下乡30周年活动时,并没有见他回来参加。至2000年组织下乡35周年活动,照片中依然没有他的身影,只是名字的四周,加上了黑色的边框。至今,人们对他的既往,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只记得他还有一个花名,叫“人奀公”。

西山方竹,曾为贵县旧八景之一

冯立孝,有几名西山插青,曾经是他的初中同学,他留给人的形象,是比较高大成熟。然而在同组插青中,他是最后一个离开西山的。大家只记得他后来分配去南宁某个煤矿,具体信息相当模糊。经笔者向南宁的李展农友询问,原来他们是同一批到南宁矿务局沙井煤矿的,时间在1974年9月。

冯立孝

西山下乡35、40周年活动时,冯立孝都有回贵港与大家一起相聚。2005年9月25日,他还与一群西山老插青,租了两只小船,一起到达开水库的一个小岛游玩,那里树木参天,景色优美,大家还炒粉、包饺子作午餐,不亦乐乎。

达开水库游玩留念,20队中的冯立孝(后排右2)、彭细飞(前排左2)、何惠坤(前排右1)

2015年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笔者夫妇从广州回到家乡,也曾与冯立孝一起共餐,并同框合照留念。此外据李展说,他好像2016年在丽江碰见过冯立孝。还传说他后来调回南宁糖纸厂,还有一位堂弟冯立义在南宁机械厂,现在都在南宁定居。

笔者夫妇(三排右4、二排左4)与何惠均(前排左6)、冯立孝(三排左3)等农友

蔡宛勤,1971年她与谭乃合一起分配到柳州钢铁厂,一起工作至退休,并在柳州定居。期间她较少返回家乡,西山插队主要的周年活动照片中,从未发现过她的身影。据说她与女儿一同生活,最近还与何惠均有电话联系,下面是她下乡时的闺蜜照,题字是姐妹留影。

青葱岁月的彭细飞(左)、何惠均和蔡宛勤(右)

彭细飞也是较早嫁到广东南海的,她与9队的付霭泉、26队的林慧仙在南海都住得较近。改革开放后,广东城乡经济迅猛发展,她们3人后来安排在同一间乡镇工厂工作,不同车间,都有退休。细飞的居家十分宽敞,早就超出“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水平。她有两个女儿,现在常与女儿住在一起。


20队何惠均、彭细飞(二排左1、左4)和冯立孝(六排左3),及9队付蔼泉(前排左3)、26队林慧仙(二排左3)

下乡35、40周年纪念活动时,彭细飞等3人都一起结伴回贵港参加,她与何惠均、颜丽娥等既是同学,又是插队农友,每次见面,话题多多。她还跟随蒙晋佳等西山老插青,返回第二故乡,探访父老乡亲。

彭细飞、付蔼泉、林慧仙(前右起1、2、3)从广东南海回到西山探访,摄于社员家中

陈若玲第二个离开20队的是陈若玲,她嫁到贵县附城的登龙桥,后来被分配到和平路贵县饭店做面点工作,直到退休。她爱人去世多年了,她身体也不太好,牙齿都几乎脱掉。因此自从下乡35周年聚会后,她再也不愿意参加了,觉得牙齿都没有了,太难看。每个人都希望能将最好的东西留存世间,这是可以完全理解的。平时陈若玲上街经过熟人门前,还不时打招呼,可是近三年多,已不见她路过,更不知她情况如何了。

陈若玲(四排右3)

何惠均,目前20队健在的老插青,除散居南宁、柳州乃至广东外,唯一坐镇并活跃在贵港的,非她莫属于了。她生于1947年,读永明小学时,与日后的西山插青颜丽娥、彭细飞是带红领巾的同学,下乡前,在贵城镇中就读,后来与一批同学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下乡。

何惠均,为大家许下美好的祝愿

在农村磨练数年之后,何惠均于1970年12月招工到贵县覃塘水泥厂,同时去该厂的也有不少西山插青。她分配到制成车间,一干就是12年,灰尘很大,工作的艰辛程度远超外人的想像。调离之前,她从未去坐过办公室。直至1982年,她才调出贵县百货公司,与在服装厂工作的爱人生活在一起……。

何惠均(三排右3)与她的友友们

由于何惠均在贵县县城工作,西山插队的同学、工友又多。所以有关下乡的大小聚会活动,她都积极参加,插队30、35、40、50周年的聚会合照中,都可以找到她的身影。甚至在西山有插队微信群中,她也是相当活跃的成员之一,为大家交口称赞。

何惠均(前排左2)

何惠均有一双儿女,她与在贵港工作的儿子一起生活,女儿在南宁工作。令人遗憾的是,她老伴已于三年多前离世,未能与她白头偕老。

何惠均

20队下乡时的7位男女插青,尽管离开西山时间相对较早,人员也比较分散,信息较难综合。但通过各位插青农友的大力支持,相互沟通,本文最终将各人的基本人生轨迹,罗列出来。诚然,不够准确或完备之处,仍有待知情者修正补充。谢谢阅读,敬请留言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