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18日,台湾国民政府以“蛊惑军人叛逃”为由对陆军上将陈仪判处死刑,所有财产除了家人生活必需外,全部没收。
虽然汤恩伯和陈仪交往过密,情同父子,但念及他在关键时刻大义灭亲,因此免于被追究责任。
可怜陈仪因为轻信汤恩伯,最终葬送性命,临死前预言他不会多活5年,竟然成真!
为何他会因为汤恩伯葬送性命呢?
走向死亡
陈仪被国民党宣布罪名后,便被关押在台北一处囚牢里。
当天晚上,熟睡中的陈仪被粗暴叫醒,执行官蒋鼎文跟他积怨已久,一拿到陈仪死刑的命令后,立即得意洋洋来到囚牢。
自从被宣布死刑后,陈仪也做好赴死的准备,只说一句“好吧”,便沐浴更衣,整理着装。
他从容不迫系上最爱的领带,穿上一辈子最喜欢的衣服,拒绝了监狱里送来的美酒佳肴。
他看着在场的管理人员,大喝一声:“不用来这些虚的,我收拾好了,走吧。”
两个士兵一左一右搀扶他,陈仪甩开两臂,昂首挺胸走上一辆吉普车。
当车辆行驶到刑场时,陈仪让执行死刑的人把枪口对准他的头部射击。
临终前,他留下一句话:“忘恩负义的汤恩伯,他也活不过5年!我虽然死了,但是精神一直都在。”
为什么蒋介石要处死陈仪呢?
因为陈仪在担任浙江省政府主席期间,曾经策划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投奔共产党。
蒋介石最痛恨的便是毛主席带领的共产党,将他们视为心腹大患,当得知陈仪叛逃还煽动他人后,如何不生气?
陈仪和蒋介石的恩怨
陈仪,1883年出生在浙江绍兴,先后在日本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就读。
辛亥革命爆发时,他曾参加独立运动,民国成立后被任命为浙江都督府陆军部长。
后遇到孙传芳,在他手下当一名师长。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为了了解日本的发展情况,多次召集有日本留学经验的人进行探讨。
陈仪因此得以和蒋介石直接接触,并且得到蒋介石的赏识和重用。
然而陈仪和其他蒋介石的嫡系不同,他有一颗爱国的心。
1937年初,日本正在侵略中国,蒋介石却让陈仪组织代表团,到台湾参加日军组织的活动。
这一行为遭到福州百姓的冷嘲热讽,代表团到达台湾后,每天都有不同的台湾百姓写信给陈仪,骂他不是中国人。
每封信里的言辞都让人难以容忍,而且类似的信每天都能收到几十封,上百封,这让他如何能忍?
从台湾回来后,他选择把自己关在家里,闭门不出,也不愿意接受蒋介石让他发表观礼谈话的命令。
七七事变后,全中国掀起一阵抗日热潮,所有百姓都希望国民政府能发挥军人的责任,保家卫国。
陈仪也想要有一番作为,改变自己在福建百姓心中的形象,可惜他一无兵权,二无太高的官衔,只能暗自伤感。
这还不够,蒋介石在日军侵占厦门的危急关头,依旧下令让他原地待命,不能轻举妄动。
眼睁睁看着日本侵略者不费吹灰之力侵占中国大片土地,这件事后福建百姓骂声四起。
有不少百姓甚至等候在他出没的地方,向他砸臭鸡蛋,眼看舆论斥责声铺天盖地,陈仪却只能忍气吞声。
1938年12月,汪精卫叛变国家,沦为日本人的汉奸走狗,陈仪再也不能沉默不语。
他在未请示蒋介石的情况下,公开向媒体记者发表谈话。
他一方面怒斥汪精卫的叛国投敌罪行,一方面将自己这几次对日军的不作为向福建百姓做了深深的道歉。
他在声明中告诉福建百姓,这么做并非出自他的本意,而是军令不可违,他的一切都是按照“中央”命令执行。
另外,他还希望能在“中央”的领导下坚决抗击日本侵略者,还中国一个太平盛世。
陈仪这份声明发表后,福建百姓将对他的怨恨和指责都转移到蒋介石身上。
蒋介石对陈仪的所作所为十分恼火,下令撤去他的职务,让他一腔热血无处发挥。
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陈仪在重庆担任过很多职务,不管是行政院秘书长还是党政工作委员会考核委员会秘书长,都让他充分见识到国民党上层的腐败和不思进取。
抗战胜利后,原本想和国民党政权脱离关系的陈仪再一次被蒋介石任命为台湾省行政长官。
一向有责任感,有爱国心的陈仪上任后多次向蒋介石提出一些建议,如:禁止美国军队驻扎在台湾、军统特务和中统特务一年内都不得来台湾发展、禁止美国货物流通台湾等等。
或许是用人之际,或许是见识到陈仪的荒唐举动,蒋介石一一答应,但是并没有照做。
1947年2月,台湾发生的“二二八”起义,更是激化了百姓长久以来的矛盾。
原本陈仪和百姓组成的“处理委员会”已经将事态控制住,平息了百姓的怒火,事情逐渐告一段落。
但是没想到蒋介石却派出大量军队到台湾屠杀无辜百姓,导致陈仪失信于台湾百姓,感觉愧疚难当。
偏偏4月召开的国民党会议,又把台湾民众的问题都推到陈仪头上,对他作出撤职查办的处分。
这一处分,彻底将陈仪和蒋介石的矛盾激化到难以调和的地步,也让他对国民党政权失去信心。
他一直在寻找机会脱离国民党,和共产党建立联系。
那为什么陈仪会策反汤恩伯一起脱离共产党呢?
和汤恩伯的相识
汤恩伯是陈仪一手培养的,1912年陈仪担任陆军小学校长时,汤恩伯一文不名,为上学,他找到陈仪,祈求给一个机会。
陈仪被他的诚心打动,让他在陆小做一名旁听生,后来一直追随在陈仪左右,把他当长辈看待。
陈仪也把汤恩伯看作自己的心腹,处处提拔他。
1929年,汤恩伯想要东渡日本求学,但是没有盘缠和足够的学费,若不是陈仪资助,汤恩伯哪里有到日本士官学校学习的机会?
原本汤恩伯父母给他取名为“克勤”,为了永远铭记陈仪的提携之恩,这才改名。
他学成归国后,在陈仪的推荐下,到南京总司令部当少校;陈仪还大力向何应钦举荐他出任89师师长。
陈仪被蒋介石罢免后,汤恩伯还专门到台湾安慰他,让他万事想开些,不如趁此机会好好休整一段时间。
陈仪用人一向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因此从他提拔汤恩伯那天开始起,便全心全意帮助,从未想过有一天会遭到背叛。
就连汤恩伯和蒋介石认识,都是陈仪介绍的。
从重用到舍弃
蒋介石重用人有几个标准:
- 黄埔军校毕业的;
- 老乡;
- 唯他马首是瞻、忠诚不背叛的人。
作为和蒋介石同乡、先后同校、同一科目的汤恩伯自然受到蒋介石器重。
由于汤恩伯对蒋介石俯首帖耳,从不忤逆,再加上在作战中经常虚报战功,一路升到司令。
只可惜,1944年日军发动的交通线战役,让汤恩伯溃不成军,一个不堪大用又骄傲自大的人,蒋介石自然不会喜欢。
从此以后,蒋介石把他排除在嫡系将领外,失去青睐的汤恩伯自然对蒋介石不满。
1947年孟良崮(gù)一战,国民党王牌军队七十四师全军覆没,师长张灵甫也被击毙。
蒋介石听闻消息后,震怒得连摔了好几个杯子,对此负有重大责任的汤恩伯更是惶惶不可终日。
一直推脱不敢去找蒋介石,可这件事事关重大,不是推脱就能平息的。
半个月后,接到蒋介石命令的汤恩伯来到办公室,刚一进门,就被蒋介石要求下跪。
他看了看办公室其他高级官员,有些难为情,谁知道他的沉默更加激怒蒋介石。
蒋介石下令让他跪下,还当着众多人的面对他拳打脚踢,致使他满脸是血,浑身是伤。
当然对汤恩伯来说,最重要的还是他颜面尽失,作为一个高级指挥员,最看重的便是威望和颜面。
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从蒋介石办公室里爬出来的,只知道对蒋介石充满一腔愤怒。
为此,汤恩伯特意跑到陈仪那里哭诉,还一直扬言没有脸面继续活下去,想要自我了结。
他看着一手栽培的汤恩伯,让汤恩伯和自己一起起义,投奔共产党,汤恩伯满口答应。
陈仪会反对蒋介石和国民党,完全是出于民族大义,他实在看不惯蒋介石对百姓的所作所为。
但是汤恩伯却完全是为了个人情感,两人能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一致,还是因为他们的私人关系。
不过汤恩伯这种私人感情产生的起义想法,注定不会成功,一旦蒋介石对他稍微好一点,他便会回心转意。
浙江起义的流产
1948年春,赋闲在家将近一年的陈仪突然接到蒋介石命令,让他出任浙江省政府主席。
早已对腐朽的国民党不抱希望的陈仪,用罪责在身、无脸面对百姓、年老体弱等理由拒绝。
陈仪的拒绝多少让蒋介石有些难以置信,他不明白为什么陈仪会有这样的转变,只能先打着马虎眼,让陈仪回上海休息后再商议此事。
陈仪一到上海,便叫来汤恩伯彻夜长谈,决定先上任,再伺机反对蒋介石。
经过权衡利弊后,他告诉蒋介石愿意到浙江任职,为了提拔汤恩伯,他托了许多关系,最终把汤恩伯送到沪杭警备总司令的位置上。
在南京晋见蒋介石时,不出意外地,汤恩伯再一次遭到蒋介石训斥,心里的愤恨又进一步加深。
陈仪得知此事后,又和汤恩伯进行一次密谈,商议如何起义。
汤恩伯坚定表示,一定会支持到底。
在此前后,李济深和陈铭枢等人都愿意跟随陈仪发动起义,弃暗投明。
随着解放军解放的速度加快,国民党在长江以北军事上呈现大溃败的趋势,大批国民党散兵流窜至江南。
他们仗着手中的武器,对当地百姓进行骚扰,打家劫舍,老百姓敢怒不敢言。
陈仪决定趁此机会揭竿而起,率领浙江人民起义,让蒋介石在奉化无处可藏。
但他心中明白,自己名义上是省主席,但手上只有一个保安特务团,为了保证起义成功,他想到义子汤恩伯。
陈仪让外甥丁名楠和胡邦宪拿着亲笔信到上海直接找汤恩伯,商谈具体事宜。
外甥丁名楠曾经提醒陈仪,汤恩伯已经是一军司令,或许会有二心,如此重要的信件不能轻易交与他人。
但是陈仪考虑到自己有恩于汤恩伯,又是他的义父,他断不会做出背叛自己的事。
甚至陈仪还乐观安慰:“一旦他放弃抵抗,加入我们,他起到的作用要大得多,放心吧。”
汤恩伯热情接待丁名楠,还一直拍胸脯向他保证,定会顺应历史发展趋势,让他们静候佳音。
但是此时的汤恩伯已经心生悔意,迟迟不肯露面,只是口头上答应,却并无实际行动。
陈仪打电话询问,汤恩伯还是言之凿凿会加入起义部队,让他们等待时机。
可他不放心,再一次派出丁名楠到上海,还派出亲信胡允恭一同前去,弄清楚汤恩伯的态度。
在上海一连几天,他们都没见到汤恩伯,一番打探才知道汤恩伯竟然将陈仪的信送到蒋介石那里。
胡允恭立即向陈仪汇报此事,让他到北方躲避一段时间,陈仪半信半疑,还特意打电话询问此事。
汤恩伯早已答应蒋介石会稳定陈仪,因此在电话中再三保证自己不会做出这种忘恩负义的事。
一番话让陈仪兴高采烈,他把丁名楠和胡允恭训斥一顿,说他们多疑生事,闹得父子俩不愉快。
其实不是丁名楠多疑,而是陈仪盲目自信。
中共方面已经得到具体情报,汤恩伯被蒋经国收买,早已经背叛陈仪,特意让胡邦宪向陈仪汇报这一紧急情况。
可是陈仪不相信,他觉得自己和汤恩伯亲如父子,汤恩伯不会做出背信弃义的事。
他甚至认为这是特务毛森故意散出来的谣言,意图挑拨两人关系,坚决不能信。
事情的发展如同我党预料的那样,2月17日,蒋介石密令浙江省政府,把陈仪和他的亲信全部罢免。
浙江大学校长得知这一消息后,还专门为他举办了欢送会,在欢送会上,陈仪发表讲话:“时代总是向前发展的,人民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无论是谁,都无法阻止历史的发展潮流。”
就在此时,汤恩伯发来电报,邀请陈仪到上海,美其名曰是尽孝心,表达多年的关怀和帮助,实则是准备秘密逮捕陈仪。
丁名楠和胡允恭都觉得不能去,他们担心这是一场鸿门宴,专门诱骗陈仪。
但是陈仪心想,汤恩伯不至于如此,他难道不害怕百姓戳脊梁骨骂他吗?
丁名楠哭着恳求陈仪千万别去,让他一定要小心提防汤恩伯,陈仪不听。
21日晚上,他一下火车便受到特务监视。
27日下午,他被特务押送到浙江衢州,至此,浙江起义计划失败。
可即便如此,陈仪还是不相信汤恩伯会出卖他。
究竟为何汤恩伯出卖陈仪呢?
原来陈仪把特务毛森驱逐出浙江后,毛森跑到南京向毛人凤哭诉自己的遭遇,特务机构为了给陈仪难堪,特意把毛森派到汤恩伯身边,监视汤恩伯。
毛森从此盯着陈仪,掌握陈仪和汤恩伯两人的往来情况,伺机报复。
很快,毛森便掌握了两人的异常情况,向毛人凤汇报这一情况,毛人凤又上报蒋介石。
联想到陈仪最近的反常举动,蒋介石知道陈仪已经起了背叛的心思,先佯装不知,稳定陈仪。
他决定从汤恩伯入手,毕竟相比陈仪,汤恩伯手里是有兵权的。
蒋经国接到蒋介石命令来到上海,亲自和汤恩伯商谈,还允诺把上海库存里的黄金20万两交给他。
除此以外,蒋经国还要求把汤恩伯的家眷和财产都转移到台湾,他们负责保护。
汤恩伯只能唯命是从,当着蒋经国的面发誓此生只效忠蒋介石一人,就在此时,他接到陈仪起义的信件,当即交给蒋经国。
汤恩伯就这样在利诱和威压下出卖了一直提拔,待他如亲人的陈仪。
一直到女儿陈文瑛看望他时,陈仪才不得不相信自己被汤恩伯出卖,在官场沉浮多年的陈仪尽管很生气,但也不奇怪。
他唯一遗憾的是,自己没有相信共产党的忠告,过分相信自己和汤恩伯的交情。
1950年6月18日,陈仪被处死,临死前他破口大骂:“忘恩负义的汤恩伯,他也活不过5年。”
汤恩伯因为出卖义父,被蒋介石任命为战略顾问,虽然没受到责罚,但也不得重用。
他以为自己的告密能赢回蒋介石的信任,可是连多年提拔的恩人都能出卖,这样的人谁敢重用?
1954年5月,汤恩伯到日本治病,不知为什么突然死在公寓,有人怀疑是陈仪家人动的手脚,也有人怀疑是蒋介石下的黑手。
毕竟蒋介石一向疑心病严重,他担心汤恩伯有朝一日会像对待陈仪那样对待自己,索性先下手为强。
不知是陈仪有未卜先知的能力,还是他早已熟悉蒋介石的为人,他的那句活不过5年竟然成真。
最终汤恩伯因不仁不义的罪名,遭到世人的唾弃和不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