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衔前夕,毛主席查看上将名单,突然脸色一沉:怎么没有李克农

前言

1955年授衔之际,赖传珠将拟定好的上将名单交给毛主席查看。主席接过名单,仔细查看起来。

名单看完之后,他有些恼怒,抬头询问:“怎么没有李克农,难道他还没有资格评定上将军衔?”

对方有些错愕,毛主席叹口气,又接着说道:“要不是他,我和恩来的命早就没了。”

为何毛主席会这样说,李克农究竟又做了什么?

李克农的红色发展史

1899年,李克农生于安徽巢县一户人家。在那个年代,李克农还算幸运,家里条件可以,虽不及大富大贵,但也算是个小康家庭,因此小时候他没受太多的苦。

很快,李克农开始上学了,私塾、小学、中学,在家庭的庇护之下,他有条不紊地过着幸福的童年生活。

但是,随着李克农长大,他逐渐认清了当时社会黑暗的真面目,同时也知道了家庭终究不是庇护伞,他需要为这个动荡的时代做点什么。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与同学阿英在革命思潮的推动下一起参加了爱国学生运动,他们走上街头,鼓动更多的同学们一起加入游行,为我们奄奄一息的国家做点什么。

在那以后,李克农的爱国精神彻底被点燃,看着列强对中国的肆意欺压,看着全国各地的老百姓们生活越来越不易,他发誓一定要改变这种局面。

1926年,在我党革命者的引导之下,李克农正式加入了共产党,对于共产党的先进理论,他非常赞同,也认定了自己的革命方向。

李克农

加入共产党没多久,党中央要求他前往安徽一带宣传革命思想,召集更多的爱国人士,那里是他的家乡,这也方便他开展工作。

可是前往安徽没多久,万恶的老蒋开始对共产党大肆打压,许多革命者惨死,李克农所在的安徽一带也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清扫。

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对我党同志展开了更加可怕的清扫工作,许多同志因来不及转移,被国民党抓捕。

在那样危险的处境之下,李克农东躲西藏躲避敌人的追踪,除了躲藏以外,在安徽芜湖的他还会四处搜集情报,帮助中央骨干逃离魔爪。

那段时间,李克农展现出了自己不凡的汲取情报的能力,让很多同志幸免于难。

李克农所做的这一切被组织看在眼里,也正是这以后,他的革命工作正式由前线上的宣传思想,变为了隐蔽战线上情报搜集。

国民党

1929年,在党组织的批准之下,李克农应聘了上海无线电管理局新闻编辑的职务,凭借着不俗的能力,他成功被录取。

这个管理局可不一般,它表面上看普通,可实际上是国民党中统特务组织的总部,李克农自然知道这些的,但他之所以要来就是为了打入国民党为组织收集更多情报。

国民党特务组织不是个简单的地方,那里被称为敌人的“心脏”,他要在敌人的心脏上搜集情报,可想而知李克农未来的处境会有多危险,并且这些人的反侦查能力都是一等一的厉害。

出发之前,周总理询问他:“准备好了吗?”

李克农神色紧张,在情报战线上他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没有自信确保可以完成任务,但是即使这样,他也义无反顾。

李克农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无所畏惧才能走上钢丝索,他就是下一个要走上钢丝索的人。

之后,在组织的安排下,李克农进入到特务组织内部。

进到里面以后,李克农才发现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生活方式差距极大,国民党官员骄奢淫逸的作风,让他一时间不能适应,但每到这时,他就会想到周恩来的点拨:

“我们得到这块阵地不容易,要尽可能守住它,不到万不得已,不能暴露。为了便于长期隐蔽,你的表面生活也要过得去才行。”

是的,在这样危险重重的地方,要想不被人发现,他就得与旁人无异。

之后,他果然融入其中,管理局的薪水非常丰厚,这里的官员们每天穿着笔挺的西装,油头粉面的穿梭在局里。

李克农也效仿他们的样子,整天西装革履,一副做官发了财的样子,为此他还受到了一大帮老百姓的谴责,不过,这也无所谓,至少证明他隐藏得非常到位。

除此以外,他还时常逛赌场,跑马厅,与那些国民党官员们整日混在一起。如此一来,完全没人怀疑他的身份,时间一长,他也逐渐在特务组织内部站稳脚跟。

奔走相告完成情报任务

在国民党内部稳定之后,李克农正式开始潜伏工作,凭借着不错的能力,他很快被特务头子徐恩曾看中。

徐恩曾喜欢挖掘新人,他几次三番想要让李克农再往上走,并劝说:凭他的能力完全有机会继续向上爬。

但是面对徐恩曾的建议,李克农全都拒绝。按理说职位越高李克农能触碰到的机密越多,这绝对是个大好的机会,那李克农为何会拒绝呢?

职位越高确实能收集到更多的情报,可是他身边可都是特务,哪会让自己如此轻松地就窃走情报,而且保不齐这会不会是徐恩曾的测试。

不过,虽然他拒绝了徐恩曾的提议,可还是时不时地向他示好,一来二去,徐恩曾更加欣赏这个年轻人。

有了徐恩曾的“帮助”,李克农在中统的潜伏下更加顺利,在那之后他陆续向我党汇报国民党的最新情况,在情报的帮助下,各地的党内工作也得以顺利继续。

徐恩曾

李克农表现优异,到了1930年,周恩来正式批准他加入中央特科,继续为组织服务。

可是那个时代,危险无处不在,那一次中央机关差点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1931年4月,中央特科情报员顾顺章被捕,之后更是立即叛变。

要说这个人可不是一般人,当初党中央为了中央特科在上海工作便利,专门成立了小组,其中顾顺章就是第三小组的科长,与第二组科长陈赓一样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掌握着我党的诸多重要机密。

这样的人叛变,对我党无疑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在武汉被捕之后,他立即供出了武汉地下党成员,随后该地地下党遭到惨烈破坏,许多同志被害。

之后他又为了抬高身价,告诉国民党他知道我党的中央机关和领导人们的地址,要求必须要赶紧将他送往上海,他要面见蒋介石

审讯人员可是没有见过这样的情况,于是想着赶紧汇报徐恩曾再做定夺,期间顾顺章多次提醒他们:不要发送电报,特务机关也有潜伏的中共党员。

徐恩曾

顾顺章可谓是个十足卑鄙的小人,为了自己的安全以及未来的谋划,直接将我党所有机密和盘托出,但好在,彼时的他没有赢得国民党审讯人员的信任。

他再三强调之后,他们还是发了电报,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份电报,才给了我党机关领导人缓冲的机会。

徐恩曾的秘书钱壮飞接到电报以后立刻发现了不对劲,这些都是加急电报,且上边还有着“徐恩曾亲译”的字样,随即他偷偷地将它翻译出来。

没错,钱壮飞也是中央特科的潜伏人员,他是组织安插在特务内部配合李克农工作的,翻译过后,他立马发觉了不对,他一边将原电发出,一边安排自己的女婿将此消息带给李克农,要求他尽快转达给中央。

26日,李克农接到消息,极度吃惊,他完全没有预料到危险的来临。

片刻之后他镇定下来,赶忙思考应对计划。这件事情发生得实在突然,当天既不是他与联络员陈赓的接应时间,自己的交通员还正好有事不在身边,他根本没有办法将情报送出。

彼时的李克农犹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他想要想出一个好的应对办法,可是时间紧迫,若情报再不送出,那中央领导人周恩来等诸位同志一定会很快被抓捕。

逼不得已,李克农只能自己奔走,他不顾自己的安危,找到江西省委,随后又通过他们找到陈赓,如此一来才将消息传递出去。

隐蔽战线的危险,想必大家也清楚,为了自己的安全,他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露出马脚,否则很容易被人识破,尤其是在才狼虎豹云集的特务组织内部。

可李克农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为了中共机关的安全,他也只能冒着危险输送情报。不过也多亏了情报及时,上海工作的党组织得到情报后,立马将此输送出去,随即开始了转移。

周恩来临危不惧确保每个部门都得知消息以后,才离开了岗位,最后在撤离时,他与国民党擦肩而过远离了危险。

其他地方的党组织也在20小时之内,转移到了安全地带。中共机关没有被敌人彻底消灭。

陈赓

中共领导人、中共机关没有受到打击,可中央特科却在此之后陷入瘫痪,顾顺章的计谋没有得逞,为了讨好国民党,他将与自己有过接触的情报人员全都供了出来,许多同志来不及撤离,被国民党抓捕,自此牺牲。

那次顾顺章的叛变,使得党组织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中共机关的存亡也就在刹那间,但好在李克农不顾安危,第一时间将情报送出。

隐蔽战线上的牺牲

在李克农的四处奔波下,中共机关与领导人得以安全转移,可反观李克农的家人,却因此流落街头。

虽然在任务开始之际,李克农已经将妻子赵瑛和孩子转移出去,可因为没有接应的人,他们只能是化妆成乞丐沿街乞讨。

原本组织想着等风波结束第一时间将他们接回,可没想到这一等就是一个月的时间,一个月里赵瑛与孩子穿着破旧的衣服,每天蜷缩在街道的犄角旮旯处,躲避敌人的追踪。

直到组织找到了他们,这种苦难的生活才得以结束。

李克农与妻子

但即使这样,他的妻子也没有半句怨言,她知道丈夫在做的事情,她也知道丈夫的工作比自己想象的更加危险,因此即使再艰难,她也会在后方保护好孩子,等着丈夫的归来。

为了李克农的情报工作,不仅是李克农,他们一家人都做出了牺牲。那次组织大换血以后,李克农一人继续在危险地带战斗,多年之后才与家人团圆。

当然可能有人会说,离别之苦那个年代的人全都忍受过,可是隐蔽战线的他们不一样。

因为潜伏工作的需要,他们不免要融入国民党之中,因此少不了背后的非议,他们时刻要担心着潜伏工作是否顺利,同时还要承受那些无可避免的非议。

不过这些李克农等人都不在乎,只要为国家做出贡献,这些都无所谓。

1952年,正在朝鲜谈判的李克农接到了一则消息,父亲前些日子因病去世了。得知这一消息,李克农的内心防线一下子被攻破了,他时常忙工作,很少有时间回家看望父母,即使前些年听说父亲生病后也没有时间看望。

李克农很想赶回家送别父亲,但奈何情况不允许,他收起悲痛的心情很快又投入了工作中去。

李克农对父亲的感情不言而喻,可因为工作的原因,他表达思父之痛的办法只能是待到谈判结束以后,朝着家的方向鞠三个躬,以此来送别父亲。

李克农为了国家牺牲了自己的家庭,可是这一切他都无悔,这是他自己的选择,舍小家为大家,这是他骨子里的信仰。

没有他,我和恩来早没了

1955年,中共中央终于有了机会进行军衔评定,革命者为祖国牺牲了这么多,他们值得如此荣誉。

前夕,各个单位对军衔评定的名单进行最终认定,此事重大,因此名单需要毛主席仔细审核,才能做最终定夺。

这天,赖传珠将最新修订的上将名单拿给毛主席过目,主席不慌不忙接过名单仔细审查起来。

看着这上面的名字,毛主席有种说不出的情绪。

这上面的每个人都是从革命岁月中摸爬滚打过来,他们与自己一同见证了中国的发展,他们为新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毛主席看得非常认真,他一个字一个字,一遍遍地确认,一遍遍的回忆。

名单不长,毛主席却看得很慢的,突然他紧皱眉头询问道:“怎么没有李克农,他难道没有资格评定上将?”

毛主席的神情越来越严肃,赖传珠赶忙将头低下,支支吾吾地回应:

“关于李克农同志的评定,我们也思考了很久,他工作性质特殊,大家一致认为他没有上过战场,评定为上将不足以服众。”

话糙理不糙,名单中的那些人哪一个不是经过了枪林弹雨,他们在战场上与敌人厮杀,取得了赫赫战功。可是李克农却从未上过战场,若是要将他放到其中,确实容易引起不满。

李克农

听到这样的回应,毛主席有些生气:

“怎么不服众,那是你们不了解他,要是没有他,我和恩来早就没了,现在的这些上将有一半也可能都没了。”

毛主席指着名单说道。

是的,李克农所在奋战的隐蔽战线与前线的枪林弹雨比起来,没有安全多少,甚至说更加危险,虽然没有常年四处征战,可李克农等同志们遇到的都是躲避在黑暗中的刀子,正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李克农这么多年以来面临的危险绝对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到的。

毛主席说着说着,思绪回到过去,他想着李克农曾经的付出,心生感触,不经意间掉了眼泪。

1955年,授衔仪式上李克农成为了上将名单中最特殊的那一个,他没有上过战场,可与那些身经百战的将军一样,享受着无上荣光。

这样的荣誉他值得,那些隐蔽战线上的英雄因为做着幕后的工作,时常会被人们误会,但别人会误会,党中央可不会,他们该得的荣誉,中央会一个不落的颁发给他们。

因此多年以后周恩来这样评价他:

“李克农同志,虽然不曾带兵冲锋陷阵,但是他的功劳比一个军的作用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