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帝国简史

直到18世纪末,德意志仍然分裂为三百多个不同的政治实体。1801年至1806年间,拿破仑战胜了奥地利普鲁士,彻底改变了整个德意志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环境。战场上的惨败令德意志民族感情高涨,报纸和小册子呼吁组成德意志统一战线对抗法国。1813年,为将拿破仑逐出德意志,德意志诸邦动员了29万人在莱比锡参战,这次交战被称为“民族会战”。拿破仑战争凝聚了德意志人,1814年,由诗人恩斯特·莫里茨·阿恩特作词的《什么是德意志祖国?》在柏林公演,歌中唱道:“德意志祖国应该是包含所有讲德文的人的欧洲地区。”这首歌随后不胫而走。但最终,自由主义者未能缔造一个统一的德国,完成这一切靠的是普鲁士的“铁和血”,由此建立的德意志帝国一举崛起为中欧强国。但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德意志帝国最终也亡于“铁和血”,这段历史包含了民族、战争、外交、崛起等太多元素,至今令人着迷。

历史学家卡佳·霍耶出生于民主德国,拥有德英双籍,他是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员,研究方向为现代德国历史。他的《铁与血:德意志帝国的兴亡,1871—1918》可以被视为一本德意志帝国简史,在200多页篇幅中,扼要讲述了“第二帝国”的历史。

生于1815年的容克贵族俾斯麦一手缔造了德意志帝国,这个帝国诞生于普法战争的战火之中,并非民主统一的结果,而是由铁与血铸就。因此,无可避免的,帝国在内部和外部都存在一系列矛盾,为此,俾斯麦设计了一套体系来平衡内外部的势力冲突,以维护脆弱的平衡,他不仅要平衡普鲁士与其它邦国的关系,还要调和民主政治与王朝统治,更不用说几百年分治格局下,德国在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历史记忆等方面都存在大量分歧,发展德意志身份认同还有待时日。俾斯麦践行现实政治,通过灵活的手段时而拉拢,时而打压国内各股势力,如他先是与民族自由党合作,继而转为与保守派合作,建立了多数党派联盟。在他领导下,1871年开始,德国经历了被称为“建国繁荣”的阶段,经济取得高速发展,乘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东风,德国崛起为现代经济大国。为了安抚工人,俾斯麦还打造了一套当时最先进的福利体系。

同时,俾斯麦深知德国处于欧洲腹地,面临被周边诸国联合包围的危险,为此,他折冲樽俎,以高超的手段致力于建立一套复杂的联盟与外交保证网络,特别是通过外交手段拉拢俄国,以孤立法国,减轻威胁。

1888年,威廉二世即位后,由于缺乏领袖魅力和政治手腕,德国政治在十余年间很快陷入危局,虽然没有明显动荡,但帝国议会的各派系陷入了焦灼的对峙。而在对外政策上,争夺殖民地的所谓“世界政策”以及英德海军军备竞赛造成了外交孤立。而一系列事件中的拙劣表现令公众对威廉二世缺乏信任,这使得后者的信心一蹶不振,不问政事。在内外交困中,德国就这样在缺乏领导者的情况下陷入了梦游状态。

就这样,德国在1914年进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最终将这个一度繁荣、强大的国家拖入崩溃境地。1918年,威廉二世宣布退位,德意志帝国成为历史。但俾斯麦的遗产存活了下来,特别是在战后的灰暗时代,对德意志帝国的回忆越发浪漫化。无论如何,在1871年建立的帝国让德意志人有了祖国,自此之后,德意志的版图大体按照俾斯麦确立的排除奥地利的“小德意志”方案确定,即便二战后德国长期分裂,依然最终实现了统一。

由于篇幅短小,本书简明扼要,但基本勾勒出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发展脉络,描绘了其政治军事状况和社会文化氛围,让我们了解了这个复杂而矛盾的新生国家,适合作为了解德意志帝国的入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