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驾崩,燕王吊丧途中被赶回北平,朱允炆的削藩更导致燕王叛乱

(全文1200字,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敬请关注)


公元1398年,大明帝国一代目兼董事长兼CEO朱元璋病故,享年70周岁。在古代来说,七十古来稀,老朱真算得上是一位长寿老人了。

朱元璋剧照

临终前,朱元璋写下遗诏,传位于皇太孙朱允炆,说:“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

同时,因为朱允炆政治军事经验很稚嫩,为了防止皇权旁落,朱元璋还诏令天下“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

朱元璋不让执掌军权的藩王们回京师悼念自己,让他们就呆在封国之中,设灵堂祭拜即可。

25位初代藩王中,24人是朱元璋的儿子,还有一人是他的侄孙,都是老朱自家人。

因此,藩王们在得知朱元璋的死讯后,都悲痛万分,虽有心前去京师守灵,然而有诏书在此,由不得自己,大都选择留在封地里守灵了。

除了燕王朱棣,他蓦然听到父亲的死讯,悲痛之余,立马起身带着老婆孩子去往京师。

史料中,没有说明朱棣这次带了多少兵马,是几百人的小规模护卫队,还是两三千人的大型护卫队。

然而,我们可以得知的是,燕王朱棣并没能到达南京。因为早在朱棣行驶在半路上时,闻讯得知的新皇帝朱允炆就赶紧派人手持自己的诏书,命令朱棣即刻返程,不得有误。

朱棣剧照

朱棣手捧侄子的诏书,心中老大不开心。也不知道他是真心对父亲朱元璋感情深,所以一心想去守灵呢;还是他想趁朱元璋刚去世,新皇帝朱允炆年纪轻根基不稳,进而联络朝臣,进行一次逼宫。在我看来,或许两种可能性都有吧。

总之,朱棣和朱允炆这对叔侄俩的梁子又加深了。

在好几年前,朱棣等诸王还在京师的时候,朱棣的一些行事作风就很不被朱允炆喜欢。

朱允炆和父亲朱标的性格很相似,比较宽厚仁慈,但是又少了朱标做事的果断和手腕。

朱允炆剧照

朱棣恰恰相反,从小就爱骑马射箭,朱元璋也一直是把朱棣往武将上面培养。因此,朱棣的行事作风就是弑杀凶狠,但同时朱棣也很会收买人心,笼络部下。

因此,朱允炆平日里对朱棣并无好感。当然,因为朱棣也并没有直接冒犯过朱允炆,所以朱允炆也谈不上对朱棣厌恶。总之,就是不好不坏吧。

朱允炆继位后,也意识到藩王势力的强大。这时候的他,有两个心腹大臣。一个叫作齐泰,职位是兵部尚书;另一位叫作黄子澄,职位是太常寺卿。

黄子澄剧照

两人都是进士出身,标准的文人,对军事并不精通,但两人的战略眼光很相似,都认为必须得削藩。但是在削藩的先后顺序上,两人出现了争端。

首先,齐泰和黄子澄都认为一次性不可削藩太多,先削周王、齐王、代王、湘王燕王这五位藩王。

只不过,齐泰认为,诸王之中,燕王势力最大,实力最强,应该先削去燕王的爵位,把他软禁起来,再做处置。

齐泰剧照

黄子澄表示不同意,他认为燕王之前大破蒙古骑兵,功劳很大,又没犯过什么错误。先对燕王下手开刀的话,可能不会获得舆论的支持。他建议先废除周王朱橚的爵位,然后再是其他三王,最后是燕王。

黄子澄是朱允炆的老师,在朱允炆当皇太孙时期就已经陪伴他了。因此,在齐泰和黄子澄之间,朱允炆听取了黄子澄的建议,先从周王朱橚下手。

这时候,无论是朱允,抑或是黄子澄都没有想到。今日的这番抉择,日后会给自己带来万劫不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