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题名:古代如何庆祝?吃喝玩乐一样不少

古有金榜题名,今有高考状元。每年的七八月份,高考揭榜季,成为了学子们最忙碌的时候。除极个别被提前保送的,绝大部分的学子都要经历:查分数、选择心仪的学校、投档、等待录取通知书的焦虑期。

正所谓几家欢喜几家忧,考得不好的有的选择来年继续复读,有的根据自身情况投档合适的学校继续自己的学业,有的则干脆投身到社会这个大熔炉。而考得好的情况总是相似的,家长不免要给寒窗苦读十余载的孩子一顿奖励。除了添置衣物、新款的手机、电脑等学习用具,还会举行升学宴,邀请亲朋好友、老师同学庆祝一番。

其余,与古代相比,我们现在举办的升学宴不免单调了很多。古人为了庆祝高中,除了最基本的升学宴,还有很多其他方式。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古代“高考”-科举制度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在古人眼中的人生四大喜事中,金榜题名占据着尤其重要的一个角色。按照重要性来说,金榜题名应当排在首位。因为古代的士子,尤其是寒门,想要实现阶层的跃迁,只有通过科举来改变自身的命运。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也就是《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在他54岁时中举后疯癫地所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个真实的写照。因为一旦高中在当时往往意味着能名利双收。

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始于隋朝。隋一统后,隋文帝杨坚为了加强中央的统治,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了之前的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可以说正是科举制的创立是冲破了隋之前中央政权垄断为门阀士族手中的局面,大批庶族乃至寒门学子通过自身努力提升了自己的地位。隋炀帝杨广继位后,设进士科,推广科举选仕制度,这标志了我国科举制度的正式诞生。而到了唐朝,才出现了状元,女皇武则天取科举进士第一名为“状元”。直到今天,“状元”也是对优秀学子的褒奖。

现在我们把高考分为文理两科,在古代的科举制中,则分为文武两科。因此,就有了文状元、武状元的说法。简单来说,古代科举成绩分三等:一二三甲。一甲只取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称“三鼎甲”,赐“进士及第”;二甲根据官场的需求取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也都赐“同进士出身”。

古人庆祝活动

骑马游街:

代殿试结束后,要进行发榜,然后布告天下,最后就是骑马游街。新科进士披红挂彩,骑着高头大马,街道两旁一路上都是人山人海,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一时间那是风光无限。唐朝时,在这一天,长安城中所有的园林都会向新科进士们开放,供大家游玩参观。

唐代诗人孟郊在他46岁考中进士后,就曾留下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千古绝句。

雁塔题名:

雁塔题名,始于唐朝。相传,唐中宗时期,张莒高中进士后,游历慈恩寺时,由于他一时兴起,在大雁塔下提了自己的名字。此举引得后来者纷纷效仿。一直到清朝,新科进士都把雁塔题名视为最骄傲的事。明清的武举人则是在大荐福寺小雁塔题名。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27岁中举后也就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

吃喝玩乐,吃喝玩乐,除了玩乐,当然也少不了吃喝。古人的庆祝活动中,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科举四宴”。科举四宴,指的就是鹿鸣宴、琼林宴、鹰扬宴、会武宴。其中鹿鸣宴和琼林宴为文科宴;鹰扬宴和会武宴为武科宴。

科举四宴

鹿鸣宴:
鹿鸣宴,起于唐朝,取自《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鹿鸣宴是为乡试后中了举人而设立的宴会。乡试之后,由当地的父母官组织,连同当地的乡绅、名流等人,为新晋举人举行的一场专门的宴会。宴会上杀猪宰羊,配以丝竹管弦之声,更因吟唱《鹿鸣》这首诗而得名。

鹿鸣宴既是庆祝,也是勉励,期望乡试举人能在后面的的会试和殿试中做到金榜题名。

琼林宴:

琼林宴,始于宋朝,相较于鹿鸣宴,堪称为国宴级别,因宴会举办地在皇家园林琼林苑而得名。宋太祖赵匡胤规定在殿试结束后,由皇帝宣布金榜题名的进士的名次,并赐宴庆祝,然后琼林宴就开始了。新科进士们与当今皇帝、大臣们畅饮,谈古论今,一时意气风发,可以说是人生的最高光时刻。元明清又改名为“恩荣宴”,名字取自当今圣上的恩宠与荣耀。

相较于文科宴,武科宴无论是规模还是名字都要小了很多,很多朝代有重文轻武,有时甚至都不举办。

鹰扬宴:

鹰扬宴,取自《诗经》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之句,是武科乡试考试发榜后所设宴会,规模与鹿鸣宴大致相似。新居武举人与父母官一同庆贺。席间不乏比拼高手的场面。

会武宴:

会武宴是武科殿试发榜以后举行的宴会,在兵部举行,会上会赏赐盔甲、腰刀等。在规模上、规格上、排场上要比鹰扬宴大得多。

从古至今,寒窗苦读都是为了能有高中的一天。不过不同的是,古代高中就意味着能入朝为官,飞上枝头变凤凰,人生的命运从此改变。但是在现在社会,进入大学也只是人的一生当中的一个阶段,以后的人生还需要靠继续拼搏来实现。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