枭雄惜鬼才,曹操三哭郭嘉,是真哭还是假哭?

网上有很多人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三国演义》之中描写刘备哭的情节有十几处,虽然历史演义小说难免有夸大的成分,但是刘备的善哭显然已经深入人心,很少有人注意到,刘备的老对头曹操也是一个擅长演哭戏的高手。

泪腺发达的一代枭雄

三国演义之中关于曹操泪如雨下的情节其实并不少,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他三哭郭嘉的故事,甚至有很多人觉得这是曹操一生中最为痛心的一次大哭,那么曹操痛哭郭嘉到底是真哭还是假哭呢?

泪如雨下的感人故事究竟是一代枭雄的真情流露还是仅仅只是政治家招揽人心的手段?

现在好多人提到曹操,第一反应绝对是阴险狡诈,多疑善变,三国演义故事的广为流传彻底给曹操打上了“奸雄”的标签,“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一度成为了众多人印象中对曹操恰如其分的评价。

作为运筹帷幄,心思深沉的一代枭雄,曹操的性格绝对是很坚韧的,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是三国历史上有名的善哭者,三国志》中关于曹操哭的情节有16处。

鲍信在与黄巾军交战期间为救曹操不幸战死之后,曹操用木头雕刻出鲍信的模样,并且泪洒当场,哭而祭焉;典韦战死之后,曹操痛哭流涕,亲自送葬;儿子曹冲早夭之后曹操痛哭,大呼“此为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

从这些故事之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一代枭雄的泪腺是很发达的,但是曹操这所有的痛哭悲伤程度似乎都比不上三哭郭嘉,这位传奇的谋士究竟有何本事?为什么让曹操这位自视颇高的枭雄每每想起就泪洒当场?

曹操为什么要痛哭郭嘉,三番两次的痛哭究竟是真情流露还是另有隐情?或许这一切还要从建安12年曹操征讨乌丸的行军路上说起,曹操三哭郭嘉故事中的第1次哭就发生在这里。

三哭郭嘉,是真悲伤还是假作戏?

建安12年,曹操率兵征讨乌丸,郭嘉随军出征,征讨乌丸的过程是艰辛的,黄沙漫漫,狂风四起,道路崎岖,人马难行,连打惯了仗的曹操内心也有些动摇,起了班师回朝的念头,于是他派人前去询问郭嘉是否可以回军。

当时的郭嘉因为水土不服病倒在了马车上,曹操得知消息之后非常伤心,他说:“我想要平定沙漠地区,却没想到让郭嘉承受了远途跋涉的艰辛,以至于因此染病在床,我心里十分不安。”说着说着眼泪就流了下来。

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仗还是要打的,这一年9月,曹操率领大军平定了乌丸三郡,这个时候郭嘉的病已经很严重了,几乎是到了奄奄一息的状态,曹操很担心多次询问郭嘉的病情,但是事已至此,终究无力回天,郭嘉的身体一日子垮了下去,不久之后就撒手人寰。

曹操亲自参加了郭嘉的葬礼,哭得十分伤心,这是曹操第2次哭郭嘉,他说:“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这一年郭嘉只有38岁,英雄早逝原本就是让人伤心的事情,更何况这一年的郭嘉还如此年轻。

这一年曹操53岁,他最大的儿子曹丕21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曹操是把郭嘉当作未来继承人的辅佐者来培养的,郭嘉的意外去世打破了他对未来的美好规划。

不过这个时候的曹操虽然言辞之间颇有悲伤难过之态,但实际上心里却没有太多的伤心情绪,因为当时曹操麾下人才济济,一个智囊的丢失算不了什么,郭嘉的早逝只是给他平添了一份失落和遗憾。

三哭郭嘉的故事之中,曹操最为伤心痛心的大概还是第3次痛哭,建安13年12月,赤壁大战与曹操的大败宣告的结束,一场势在必得的胜仗落得个仓皇而逃的下场,曹操内心的郁闷和痛苦达到了顶峰,回军途中,他忍不住泪洒当场,痛哭流涕的怀念奉孝。

权谋者的眼泪,三分真七分假

赤壁之战的失败使得曹操无比想念英年早逝的郭嘉,他始终觉得如果郭嘉还活着的话,赤壁之战不会落得如此下场,但这一次的痛哭之中对于郭嘉的真心恐怕没占几分,更多的是对自己手底下一群谋士的失望,是对自己无法统一中国的绝望。

赤壁之战其实算得上曹操一生之中遭受到的最大的打击,所以他会哭,他哭的是自己的前程和自己的梦想,是自己一览和山小的壮志的破碎。

对于郭嘉的怀念不过是情感迸发的一个宣泄口,经历如此失败的他需要一个理由来哭,这个理由可以是郭嘉,也可以是别人,只是郭嘉的英年早逝在他的心中占了较大的分量。

更何况官渡之战时郭嘉所出的计谋还让他成功扫清了袁氏势力,两场战争的1胜1败自然让他联系到了曾经为他出谋划策的郭嘉。

这其中自然有三分的真情,但更多的是假意,他悲伤的从来不是郭嘉,而是自己,如果赤壁之战的结局以曹操的胜利告终,那么后面绝对不会发生痛哭郭嘉的故事,甚至有可能他会渐渐忘记这个曾经最为看重的谋士。

其实所有权谋者的眼泪都是鳄鱼的眼泪,曹操前两次痛哭郭嘉有三分是真心为郭嘉的身体情况而悲伤,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是为了招揽人心,是为了塑造自己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形象,后一次痛哭是在怀念郭嘉,但更多的是在指责其他谋士,痛苦自己的失败。

其实不止曹操的眼泪没有太多的真心,刘备也是一样,三国演义的故事之中描写刘备痛哭的情节不在少数,罗贯中对这个角色赋予了太多的深情。

所以三国演义之中,刘备的哭总是让人感动,让人敬佩,但在真实的历史之中,这样的痛哭绝对没有多少真心可言,更多的像是一种作秀,一种以柔软的姿态达到目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