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入秦与秦孝公论政3步之第3篇:商鞅变法(上)

在前两篇商鞅入秦与秦孝公论政中,我们一起了解了商鞅心目中的强国是什么样子的,也了解到其他国家的变法改革为什么会失败,也就是说,秦孝公内心的疑惑,商鞅都一一解答了。

春秋战国时人才辈出的时代,凡名士出山,欲求一展心中抱负,必然身怀治国长策。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商鞅是春秋战国时代著名的名士之一,既然决定到秦国出仕,必然也是身怀强秦奇计。

那这一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商鞅的强秦奇计到底是什么?他要如何改革,才能改变秦国积贫积弱的现状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领略“商鞅变法”的主要纲领——《治秦九论》!

一、《田论》,立定废井田、开阡陌、田可买卖之法令。

土地资源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资源,尤其是在古代社会,土地的耕种面积更是决定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的重要标准。不论哪一个国家,只要涉及到土地的改革,必然是扩大土地面积,遏制土地兼并,努力地做到耕者有其田。

彼时的秦国,土地制度还是沿用周代传承的井田制。顾名思义,井田制就是把土地分成井字形状,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田地之间的小路太多,大大地浪费了耕地,显然井田制已经不能满足国家崛起的需要。

商鞅组织着人手,重新丈量土地,重新登记人口,解放了农奴,重新封地,使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土地。同时,商鞅还规定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古代社会地广人稀,这就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复苏。

所以,商鞅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土地政策,这是富国强兵的保证,也是秦国崛起的基础。

二、《赋税论》,抛弃贡物无定数的旧税制,使农按田亩、工按作坊、商按交易纳税之新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可支配的资金越多,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所谓的国库充盈靠的是什么?那必然是税收,所以,税收政策是支撑国家体制运转的重要保证。

当时秦国的现状可以说根本没有系统的税收政策,国家每年税收的来源靠地方的贡物,然而贡物的多少并没有相应的定数,这还得靠各个封地自己衡量上交多少。这种情况下,国家很难有“存粮”,遇到大的战争或者天灾人祸,国家就很难承担责任。

于是,商鞅提出新的税收政策,国家统一征税,种田的按照所种田亩多少交税,开作坊的按产量交税,经商的按照贸易额来交税,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政策。

这些政策的颁布施行,让秦国的国库充盈了起来,秦国也慢慢地从一穷二白的状态站了起来。

三、《农爵论》,农人力耕致富,并多缴粮税者,可获国家爵位。

商鞅的《农爵论》真是开历史之先河了,自古以来,农民永远处在社会最底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说的就是贫苦大众的不容易,农民靠种田想要封爵,犹如天方夜谭。

古代社会的爵位代表的是上层阶级、代表的是社会地位,一些大世族之所以传承百年甚至千年而长盛不衰,正是因为他们是上层阶级,不论谁来治理这个国家,都需要他们的支持。

现在商鞅却说,爵位不光属于上层阶级了,他属于全国人民,只要农民好好种田,多给国家交粮食,就可以获封爵位,缴纳的粮食越多,爵位就越高,社会地位就越高。

这样的政策一颁布,大大的激发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整个秦国的老百姓就像加满油的机器一样,轰隆隆的转了起来,每个人都精心侍弄着自己的土地,都盼着丰收交粮。至此,秦国终于开始慢慢摆脱“路有冻死骨”的情况,也有了对抗战争的资本。

四、《军功论》,凡战阵斩首者,以斩获首级数目赐爵。

从古至今,军队力量的强大与否直接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想要和平发展,必须得拥有足够强的守护力量,没有强大的军队守护,那就别想太平,落后就要挨打,那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所以,历朝历代,明智的统治者,必然是不断锤炼壮大自己的军队。

由于战国时代大争之势已然形成,保证国家拥有强大军队已经是大势所趋,所以整个商鞅变法其实都是围绕着军功展开的,也正是因为强大的军功待遇,百姓都在争相当兵,秦国军队的战斗力才能不断变强。

秦国后期的战争之所以败少胜多,战功赫赫,这跟商鞅颁布的军功激励制度有直接关系。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时,不论是秦国的军队数量,还是军队的战斗力已经是战国第一。

总结

决定一个国家是否强大,最重要的四个因素就是国民、土地、军队、赋税,这是秦国崛起的基础。商鞅不愧是历史上的治国大才,《治秦九论》开篇便是解决最基础的问题,而且不是在原有基础上改革,是整个推倒重建,现在每每读来,内心也是感慨万千、激荡不已!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我们下期再见!